《江山秋色圖》 宋 趙伯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江山秋色圖》宋 趙伯駒 為青綠設色。所畫重巒疊嶂,奔騰起伏,嶙峋醒目,"懸崖間行雲繚繞,瀑布飛濺,山下河川迴環,碧水漣漪,峰間水畔,穿插安排樓觀屋宇,棧道迴廊,水閣長橋,配襯以蒼松古柏,茂林修竹,錯落有致,移步換景,聚散得宜,令人玩味不盡。其間還展現了眾多的人物活動:有三三兩兩閒步於竹徑者,放收於林間者,待渡於溪岸、垂釣於水濱者,遊人拾級登高,還有人居山頂高樓侃侃而談。江上小舟蕩漾,車馬行旅正翻山越嶺而來。人物比例雖極小,但鬚眉表情清晰可見,極為生動傳神。
小斧劈皴法
山石用小斧劈皴法,再施以青綠重色;樹木、建築刻畫細膩精謹,點景人物描繪細緻入微。整幅作品佈局宏大,細節豐富,色彩濃麗而不失清雅,刻畫精細而不瑣碎,帶有宋代畫院氣派。
此卷鈐有清內府 「乾隆御覽之寶」、「 石渠寶笈 」等印,以及梁清標鑑藏印。尾紙有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標題跋。 [1]
畫家趙伯駒生平
趙伯駒(1120-1173年),字千里。宋朝皇族,宋太祖七世孫。弟弟趙伯驌,南宋高宗時任浙東兵馬鈐轄。遠師李思訓父子。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其繪畫涉及道釋、人物、山水、花鳥各科,尤以青綠山水見長。筆墨秀勁工緻,著色清麗雅緻,又能融合北宋以來水墨山水畫之精華,形成「小青綠山水」體系,沿襲至今,成為山水畫的水墨、淺絳、青綠三大形式之一。明代文徵明曾贊云:「藝林中有千里,如山中有崑崙。」董其昌雖將其貶入「北宗」,但也不能不稱其「精工之極又有士氣」。
《江山秋色圖》賞析
該畫卷為高頭大卷青綠山水鉅作,在佈局上用傳統的「散點透視」法,將高遠、平遠和深遠適當地結合起來,造成容量大、布陣奇、開合有度的效果,在多變之中得到一種和諧的整體感。圖中所繪顯然是北方山水,群峰綿密,層巒疊嶂。僅在卷之前部有一條長河曲折蜿蜒而遠逝,後卷但見崇山峻嶺,錯落連綿而如龍脈,起伏顧盼,開合揖讓,虛實相生,盤桓而上。卷中山重水復, 間以竹林喬木,樓觀屋宇, 山莊茅舍,及騾綱行旅等人物活動, 畫風精密不苟,設色艷麗和諧,章法嚴謹,造型準確生動, 更多地體現出宮廷畫院藝術特色。
畫法則以流暢多變的細勁墨線空勾輪廓,骨體堅實,並根據山石的脈絡略作「小斧劈皴,疏密有致,悉合陰陽。賦色用花青、赭石打底,復以石青、石綠罩染,濃艷處似寶石泛光,瑩瑩浮動,但大體輕淡,使石青、石綠與花青、赭石呈自然過渡,更不隱去勾皴的墨骨,在層層渲染中,始終保持著線條的清晰度。 [2]
傳世作品
《江山圖》
《溪山晚照圖》
《岳陽樓圖》
《仙山樓閣圖》
《上林圖》
收藏
《江山秋色圖》手卷,絹本,設色,縱55.6厘米,橫323.2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曾經明內府收藏,清初為梁清標所有,後入乾隆內府,《石渠寶笈初編》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