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牙山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查牙山洞》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章丘查牙山[1],有石窟如井,深數尺許。北壁有洞門,伏而引領望見之。 會近村數輩,九日登臨[2],飲共處,共謀人探之。三人受燈,縋而下。

洞高敞與夏屋等[3];入數武,稍狹,即忽見底。底際一竇,蛇行可入[4]。 燭之,漆漆然暗深不測。兩人餒而卻退[5];一人奪火而嗤之,銳身塞而進。 幸隘處僅厚於堵,即又頓高頓闊,乃立,乃行。頂上石參差危聳[6]、將墜不 墜。兩壁嶙嶙峋峋然[7],類寺廟山塑[8],都成鳥獸人鬼形:鳥若飛,獸若 走,人若坐若立,鬼罔兩示現忿怒[9];奇奇怪怪,類多醜少妍。心凜然作怖 畏。喜徑夷,無少陂[10]。逡巡幾百步,西壁開石室[11],門左一怪石鬼, 面人而立,目努,口箕張,齒舌獰惡;左手作拳,觸腰際;右手叉五指,欲 撲人。心大恐,毛森森似立。遙望門中有爇灰,知有人曾至者,膽乃稍壯[12], 強入之。見地上列碗盞,泥垢其中;然皆近今物,非古窯也[13]。傍置錫壺 四,心利之,解帶縛項系腰間[14]。即又旁矚[15],一屍臥西隅,兩肱及股四布以橫。駭極。漸審之,足躡銳履[16],梅花刻底猶存[17],知是少婦。 人不知何里,斃不知何年。衣色黯敗,莫辨青紅;發蓬蓬似筐許,亂絲粘着髑髏上[18];目、鼻孔各二;瓠犀兩行[19],白巉巉,意是口也。存想首顛當有金珠飾,以火近腦,似有口氣噓燈,燈搖搖無定,焰纁黃[20],衣動掀掀。復大懼,手搖顫,燈頓滅。憶路急奔,不敢手索壁,恐觸鬼者物也。頭觸石,仆,即復起;冷濕浸頷頰,知是血,不覺痛,抑不敢呻;坌息奔至竇,方將伏,似有人捉髮住,暈然遂絕。

眾坐井上俟久,疑之,又縋二人下。探身入竇,見發罥石上,血淫淫已僵。二人失色,不敢入,坐愁嘆。俄井上又使二人下;中有勇者,始健進, 曳之以出。置山上,半日方醒,言之縷縷[21],所恨未窮其底極;窮之,必更有佳境。後章令聞之[22],以丸泥封竇[23],不可復入矣。

康熙二十六、七年間,養母峪之南石崖崩[24],現洞口;望之,鍾乳林林如密筍[25]。然深險,無人敢入。忽有道士至,自稱鍾離弟子[26],言:「師遣先至,糞除洞府。」居人供以膏火,道士攜之而下,墜石筍上,貫腹 而死。報令,令封其洞。其中必有奇境,惜道士屍解[27],無回音耳。

翻譯

山東章丘縣境內有座查牙山,山上有個像井一樣的石窟,深好幾尺。石窟北壁上有個洞門,趴在石窟邊沿伸下頭去就能看見它。

正好附近村裡的幾個人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來到這裡飲茱萸酒,便共同商議要進石窟探探裡面的情況。其中的三個人接過蠟燭來,用繩子縋着下到了石窟底。見北壁洞內高大寬敞,和大屋一樣;往裡走了幾步,變得稍微狹窄了些,再往前走,忽然到了盡頭。洞盡頭的底部有一個小窟窿,人可以爬進去。用燭光照了照,裡面黑糊糊的深不可測。其中的兩個人沒有勇氣再往前走,退了出來;另一個人譏笑他倆膽小,奪過蠟燭,自己縮緊了身體從小窟窿里鑽了進去。

幸好狹窄處僅有一堵牆那樣厚,鑽進裡面就忽然又高大又寬敞了。他便站起身來,繼續往前走。頭頂上的石頭參差不齊,非常兇險,像是要墜落下來的樣子。兩邊的洞壁陡峻重疊,就像寺廟裡的塑像,都成鳥、獸、人、鬼的形狀:鳥像要飛,獸像要走,人有的像坐有的像立,鬼怪顯現出忿怒的樣子,奇奇怪怪,大都是難看的多,好看的少。他見了心情緊張恐怖起來。好在腳下的路很平坦,沒有坑坑窪窪的地方。

向前慢慢地走了幾百步,見西邊沿壁上開了個石室,門左邊有一個怪石鬼,朝他站着,瞪着兩眼,嘴像簸箕那樣張開着,牙齒和舌頭猙獰兇惡地露在外面;它左手攥拳,撐在腰間;右手叉開五指,像要撲人。這人心裡非常驚恐,身上的毛髮直豎起來。遠遠地看到石室門內有燃燒過的炭灰,知道有人曾經到過裡面,膽子才稍微壯起來,強硬着頭皮走了進去。

他見地上擺着些碗和酒盅,裡面積存着泥垢;然而都是近今的器物,不是古窯貨。旁邊放着四把錫酒壺。他想得了這個便宜,便解下根帶子拴住酒壺脖子系在自己腰間。接着又向一旁看去,只見一具屍體躺臥在西邊角落裡,兩隻胳膊和兩條腿向四下里直伸着。他害怕極了。慢慢細看,屍體腳蹬尖頭鞋,鞋底上刻的梅花還留存着,知道這是個年輕的婦人。卻不知她是哪村的,更不知她死在哪一年。女屍的衣服顏色已經變暗腐敗,分辨不出是青還是紅來;她的頭髮蓬鬆着,就像一筐亂絲,粘附在髑髏骨上;頭骨靠下有眼鼻孔各兩個;兩排牙齒白森森的,知道這是嘴。他琢磨着女屍頭頂上一定會有金銀珠寶首飾,就用蠟燭靠近她的腦袋。忽然覺得女屍嘴裡像有氣吹燈,燭光搖晃不定,火焰呈現昏黃色,自己的衣服也被吹得掀動起來。他這時真是嚇壞了,手一顫抖搖晃,蠟燭頓時熄滅了。

他在黑暗中憑記憶順着來時的路急忙往回奔跑,不敢用手去摸洞壁,恐怕碰到鬼物。不料他的頭撞到了石頭上,一下子跌倒在地。他立即爬了起來,覺得有些又濕又冷的東西順着臉頰流到下巴頦上,知道是血,也沒感到疼痛,克制着不敢呻吟;喘着粗氣跑到了那個小窟窿邊,剛要趴下,好像突然被人抓住了頭髮,他一下子就昏死了過去。

眾人坐在石窟邊上等了很久不見這人出來,懷疑他出了事,便又用繩子把原來那兩個人縋了下去。一人把身子探進小窟窿里一看,見這人的頭髮掛在石頭上,滿臉血淋淋地倒在那裡已經昏迷了。二人大驚失色,又不敢鑽進去,只好坐在一邊發愁嘆氣。不一會兒上面又讓兩個人縋了下來;其中有個大膽的,才很快鑽進去,把他拖了出來。

這人被弄出石窟放在山上,過了半天才甦醒過來,他把在洞內見到的情景一條一條很詳盡地說給眾人聽。所遺憾的是未能走到洞的盡頭;若能走到盡頭的話,一定會有更好的景象。後來章丘縣令聽說這件事,派人用泥團把石窟洞內的小窟窿封死,不讓人再鑽進去了。

康熙二十六七年間,養母峪的南石崖崩塌了,出現了一個洞口。人們從一旁觀望,見裡面的鐘乳石林林總總猶如密密麻麻的竹筍。但是洞內又深又險,沒有人敢進去。

忽然有個道士來到這裡,自稱是仙人鍾離的弟子,他說:「師父派我先到這裡,來清掃洞府。」村人們給他提供了燈火,道士帶着它就下去了,沒想到他不小心掉在了石筍上,被穿透肚子死去了。人們報告了縣令,縣令派人封死了洞口。洞內一定會有奇特的境界,可惜道士死了,沒聽到回音罷了。[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