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新鄭訟》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目錄

原文

長山石進士宗玉,為新鄭令。適有遠客張某經商於外,因病思歸,不能騎步,憑禾車一輛,攜資五千,兩夫挽載以行。至新鄭,兩夫往市飲食,張守資獨臥車中。有某甲過,睨之,見旁無人,奪資去。張不能御,力疾起,遙尾綴之,入一村中;又從之,入一門內。張不敢入,但自短垣窺覘之。甲釋所負,回首見窺者,怒執為賊,縛見石公,因言情狀。問張,備述其冤。公以無質實,叱去之。二人下,皆以官無皂白。公置若不聞。

頗憶甲久有逋賦,遣役嚴追之。逾日即以銀三兩投納。石公問金所自來,甲云:「質衣鬻物。」皆指名以實之。石公遣役令視納稅人,有與甲同村者否。適甲鄰人在,喚入問之:「汝既為某甲近鄰,金所從來。爾當知之。」鄰曰:「不知。」公曰:「鄰家不知,其來曖昧。」甲懼,顧鄰曰:「我質某物、鬻某器,汝豈不知?」鄰急曰:「然,固有之矣。」公怒曰:「爾必與甲同盜,非刑詢不可!」命取梏械。鄰人懼曰:「吾以鄰故,不敢招怨;今刑及己身,何諱乎,彼實劫張某錢所市也。」遂釋之。時張以喪資未歸,乃責甲押償之。此亦見石之能實心為政也。

異史氏曰:「石公為諸生時,恂恂雅飭,意其人翰苑則優,簿書則詘。乃一行作吏,神君之名,噪於河朔。誰謂文章無經濟哉!故志之以風有位者。」

翻譯

長山縣石宗玉,是個進士出身,在新鄭縣當縣令。有一個遠客張某人,在外經商,因生了病,既不能步行,又不能騎馬,便雇了一輛人力車回家。身上帶着做買賣賺的五千貫錢。由兩個車夫載着他在路上走。

到了新鄭縣城,兩個車夫把車子放在路邊,去買東西吃,張某自己一人守着錢躺在車上。有個某甲從這車旁經過,偷眼一看,見車上沒有別人,就去搶張的錢。張某有病不能抵擋,被某甲把錢搶了去。張某不顧有病,用盡全身力氣爬起來,遠遠跟在某甲身後。走了不多時,見某甲進了一個村子,他仍緊跟不放,也進了村子。隨後又見某甲進了一家門裡,張某不敢進人家的宅子,便從短牆上向里張望。恰好某甲放下錢回頭一看,也看見了張某,就跑出來抓住張某喊抓賊,並將張某綁起來送到縣署去見石縣令,惡人先告狀,誣告張某做賊。石公問張某,他詳細說明了經過,喊冤叫屈。石公因沒有什麼證據,就責令他們先回去。

張某與某甲下了大堂,都說縣官沒有青紅皂白,石公只當沒聽見。下堂後,石公回憶起某甲很早就欠賦稅,就派人去某甲處追交,結果,第二天,某甲就拿了三兩銀子來納稅。石公問他銀子是哪裡來的,某甲說:「賣了衣物換來的。」並且說得有名有姓。石公命人去問納稅人中有沒有與某甲一個村的,正好某甲的鄰居也來了。石公就傳來問他說:「你是某甲的鄰居,他的銀子是哪裡來的,你當然知道。」鄰人說:「不知到。」石公又對某甲說:「鄰居都不知道你的錢是哪裡來的,一定來路不明。」某甲一聽便害怕,使眼色給鄰居說:「我賣了某東西、某家具,你豈不知道?」鄰人急忙說:「對!對!是有這個事。」石公生氣地說:「你必定與某甲一同偷過,不動大刑你不會說實話。」鄰人一聽要動大刑,就趕忙說:「因為我們是鄰居,沒有敢說實話。現在大刑眼看就到了我身上了,還隱瞞什麼?他實在是搶的張某的錢。」石公問出了真情,便放了鄰人。

這時,張某因丟了錢,還在城裡未走。石公就命某甲把錢還給張某。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石公為官是真心為民辦事。

異史氏說:「石知縣還是秀才的時候,謙恭和藹,文雅嚴謹,預料此人任職翰林院會很優秀,如果在官署里處理政務,就可能不大行。誰料他一旦作了官,青天的美稱,便響遍了黃河以北。誰說文人沒有經世濟民的才幹呢!因而我記下了這件事,用以告誡那些在位的官員。」[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