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中國在望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中國在望中》是朱自清寫的一篇文章。

原文

抗戰的中國在我們的手裡,勝利的中國在我們的面前,新生的中國在我們的望中。

中國要從工業化中新生。我們要自己製造飛機、坦克車、軍艦,我們要有自己的天,自己的地,自己的海。我們要有無數的 「機器的奴隸」給我們工作; 穿的,吃的,住的,代步的,都教它們做出來。我們用機器製造幸福,不靠神聖以及不可知的力量。

中國要從民主化中新生。賢明的領袖應該不坐在民眾上頭而站在民眾中間,他們和民眾面對面,手挽手。他們引着民眾向前走,民眾也推着他們向前走。民眾亮出自己的聲音,他們集中民眾的力量。各級政府都建設在民眾的聲音和力量上,為了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而努力。這是民治,民有,民享。

中國要從集納化中新生。地廣民眾的中國要統一意志與集中力量,必得有為公眾的喉舌,打通層層的壁壘。報紙將成為萬有力量和人人必不可少的東西。報紙表現時代,批評時代,促進時代,它不但得在四萬萬人的手裡,並且得在四萬萬人的心裡。這就是集納化。它曾給你知識,給你故事,給你詩,教導你,安慰你,幫助你認識時代,建立自己,建立國家。

新中國雖然已在望中,可是得吃苦耐勞,才能到我們手裡。在我們當前的是暖和的,在我們是; 可是如果不勞其體膚,經過窮乏,不會到我們手裡; 非得我們再接再厲的硬幹苦幹實幹。

鑑賞

1944年,經過七年的艱苦奮鬥,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同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均取得了重大勝利,「日本帝國主義和希特勒一樣,快要滅亡了」 (毛澤東語)。在這曙光即將照耀中華大地之時,作者懷着熾熱的愛國之情寫下此文,表達了他熱切地期望抗戰勝利後的中國獲得新生: 「勝利的中國在我們的面前,新生的中國在我們的望中。」

文章抒寫了中國要獲得新生必須着眼於三個方面的事業: 一是 「要從工業化中新生」。即注重經濟建設,建設現代化的國防,要 「自己製造飛機、坦克車、軍艦」。這樣,中國才能成為真正擁有領土主權完整的國家,才會 「有自己的天,自己的地,自己的海」,才能進行工業化的建設,才能用機器生產,「不靠神聖以及不可知的力量」 為國民造福謀利,並消除愚昧落後,造就文明繁榮

二是「要從民主化中新生」。即注重政治建設,政治建設的具體措施是: 民主集中。領袖人物要深入民眾,代表民眾的利益,成為民眾的引導者,民眾智慧的集中者。他要「站在民眾中間」,「和民眾面對面,手挽手」,「引着民眾向前走」,「集中民眾的力量」; 各級政府都要為民眾作主,為大多數人造福。只有政治的民主化,才能真正做到 「民治,民有,民享」。

三是「要從集納化中新生」。即倡導傳媒公眾化以及言論自由,這是「統一意志與集中力量」的重要手段。作為傳媒工具之一的「報紙」,在新生國體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將成為萬有力量和人人必不可少的東西」,只有當全國四萬萬民眾真正掌握和運用了這個「表現時代,批評時代,促進時代」 的工具,它才能給民眾以知識和教育並幫助民眾「認識時代,建立自己,建立國家」。

文章表述的三個方面的「新生」,層層遞進,如鏈條緊扣。經濟的工業化,需政治的民主化作保障,而政治的民主化則需傳媒的公眾化和言論自由為監督,而這三方面恰是當時中國執政當局存在的嚴重問題——經濟落後,政治獨裁,傳媒言論一統。作者出於愛國愛民之心,以善良的願望,從積極方面指出,中國要獲新生,必須革除這些弊端。

文章結末,作者嚴正指出: 「新中國雖然已在望中」,但要「到我們手裡」,非得我們 「勞其體膚」,「再接再厲的硬幹苦幹實幹」。這既表現了作者的愛國激情,也表現出他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和熱切的希望,具有極強的號召力和感染力。[1]

朱自清簡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號秋實。生於江蘇省東海縣,因祖父、父親都定居揚州,故又自稱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20年畢業後在江蘇、浙江多所中學教書。在大學學習和中學任教時期開始了新詩創作。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影響很大。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開始創作散文並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作家。1931年留學英國,1932年回國,仍在清華大學任教併兼任中國文學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下任西南聯大教授。1946年回北京清華大學舊居,1948年8月12日病逝。    朱自清是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是著名的詩人、散文作家、學者、民主戰士。[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