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推》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

原文

   兩三月前,報上好像登過一條新聞,說有一個賣報的孩子,踏上電車的踏腳去取報錢,誤踹住了一個下來的客人的衣角,那人大怒,用力一推,孩子跌入車下,電車又剛剛走動,一時停不住,把孩子碾死了。

推倒孩子的人,卻早已不知所往。但衣角會被踹住,可見穿的是長衫,即使不是「高等華人」,總該是屬於上等的。

我們在上海路上走,時常會遇見兩種橫衝直撞,對於對面或前面的行人,決不稍讓的人物。一種是不用兩手,卻只將直直的長腳,如入無人之境似的踏過來,倘不讓開,他就會踏在你的肚子或肩膀上。這是洋大人,都是「高等」的,沒有華人那樣上下的區別。一種就是彎上他兩條臂膊,手掌向外,像蠍子的兩個鉗一樣,一路推過去,不管被推的人是跌在泥塘或火坑裡。這就是我們的同胞,然而「上等」的,他坐電車,要坐二等所改的三等車,他看報,要看專登黑幕的小報,他坐着看得咽唾沫,但一走動,又是推。

上車,進門,買票,寄信,他推;出門,下車,避禍,逃難,他又推。推得女人孩子都踉踉蹌蹌,跌倒了,他就從活人上踏過,跌死了,他就從死屍上踏過,走出外面,用舌頭舔舔自己的厚嘴唇,什麼也不覺得。舊曆端午,在一家戲場裡,因為一句失火的謠言,就又是推,把十多個力量未足的少年踏死了。死屍擺在空地上,據說去看的又有萬餘人,人山人海,又是推。

推了的結果,是嘻開嘴巴,說道:「阿唷,好白相來希呀!」

住在上海,想不遇到推與踏,是不能的,而且這推與踏也還要廓大開去。要推倒一切下等華人中的幼弱者,要踏倒一切下等華人。這時就只剩了高等華人頌祝着——

「阿唷,真好白相來希呀。為保全文化起見,是雖然犧牲任何物質,也不應該顧惜的——這些物質有什麼重要性呢!」

六月八日。

這是魯迅以豐之餘的筆名發表於1933年6月11日 《申報· 自由談》的一篇短文,作者從某報登載的一個報童被乘客推下電車碾死的新聞,聯想到在上海灘「時常會遇見」 的 「橫衝直撞」,推與踏並施的蠻橫人物,憤然遣責了那些「要推倒一切下等華人中的幼弱者,要踏倒一切下等華人」的「高等」華人和洋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反對任何形式的壓迫和歧視,是魯迅的一貫思想。他在創作的後期,更加自覺地站在被壓迫人民一邊,運用階級分析方法看待社會現象,進一步發展了反對等級歧視,反對階級壓迫的思想,因而文中所表達的對 「犧牲的物質」——「下等華人」的同情尤為深切,對壓迫和歧視現象的憤慨尤為強烈。

從偶然中發現必然,由個別推及一般,是這篇文章藝術構思的一大特點。本來,在「想不遇到推與踏,是不能」的上海,一個賣報的小孩被推而致死,這類事件雖屬偶然,但卻並不特別令人驚異,更難引起一般人的大發感慨。然而,魯迅巧妙地從這偶然事件的細微之處入手,由 「衣角會被踹住,可見穿的是長衫」,推斷出「即使不是 『高等華人』,總該是屬於上等的」。然後再生髮開來,推及一切在上海亂推亂踏的「高等」、「上等」人,並剖析他們置「下等」華人於死地而不顧的橫行霸道行徑,畫出「上等」華人這一類型的醜態。這樣,作者避開了偶然事件的表象,敏銳地抓住其必然性的實質,從一個小事件揭示出在等級森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勞動人民必然遭受欺壓的事實。「談風月」而不離 「風雲」,論小事而意義深遠,展示了一個十分尖銳的主題——反對等級壓迫,反對帝國主義欺凌。

行文生動,文學性強,是這篇雜文的另一特點。作者為了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一是用事例來加強生動性。在短短几百字的文章中,作者用十分簡煉而形象的文字描述了報童被推而碾死和某戲場因失火謠言造成十多個少年被推踏致死的情狀。這樣,避免了抽象的議論和呆板的行文; 同時觸目驚心的事實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二是語言生動形象。無論是敘述性語言還是議論性語言,都準確精煉而又生動形象。比如寫在上海橫衝直撞的兩種人物:「高等」的洋大人是「不用兩手,卻只將直直的長腳,如入無人之境似的踏過來,倘不讓開,他就會踏在你的肚子或肩膀上」;「上等」的華人是「彎上他兩條臂膀,手掌向外,像蠍子的兩個鉗一樣,一路推過去,不管被推的人是跌在泥塘或火坑裡」。一個踏一個推,用頗帶感情色彩的白描和適度的誇張,形象地勾勒出兩種人物的特點,使那些以 「高等」 和 「上等」人自居者的醜惡嘴臉,深深地留在讀者的印象中。三是模擬「高等」華人口吻:「呵唷,真好白相來希呀。為保全文化起見,是雖然犧牲任何物質,也不應該顧惜的——這些物質有什麼重要性呢!」 維妙維肖的描摹,造成很強的諷刺效果,同時把「高等」華人賤視他人生命的卑劣心理暴露無遺。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所謂「高等」、「上等」華人形象生動的,不僅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而且形成了一定的典型性。當讀者把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中對此類人物的描寫集中起來,便可發現,作者對中國社會這類人物的本質特徵的準確概括,為我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又一藝術典型。[1]

人物簡介

魯迅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評價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