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房文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房文淑》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開封鄧成德[1],遊學至兗[2],寓敗寺中,傭為造齒籍者繕寫[3]。歲暮, 僚役各歸亥,鄧獨炊廟中。黎明,有少婦叩門而入,艷絕,至佛前焚香叩拜 而去。次日,又如之。至友,鄧起挑燈,適有所作,女至益早。鄧曰:「來 何早也?」女曰:「明則人雜,放不如夜。太早,又恐擾君清睡。適望見燈 光,知君已起,故至耳。」生戲曰:「寺中無人,寄宿可免奔波。」女曬曰:「寺中無人,君是鬼耶?」鄧見其可狎,俟拜畢,曳坐求歡。女曰:「佛前 豈可作此。身無片椽[4],尚作妄想!」鄧固求不已。女曰:「去此三十里某 村,有六七童子,延師未就。君往訪李前川,可以得之。託言攜有家室,令 別給一舍,妾便為君執炊[5],入此長策也。」鄧慮事發獲罪。女曰:「無妨。 妾房氏,小名文淑,並無親屬,恆終歲寄居舅家,有誰知。」鄧喜,既別女, 即至某忖,謁見李前川,謀果遂。約歲前即攜家至[6]。既反,告女。女約候 於途中。鄧告別同黨,借騎而去。女果待於半途,乃下騎以轡授女,御之而 行。至齋,相得甚歡。積六七年,居然琴瑟,並無追速逃者[7]。女忽生一子。 鄧以妻不育,得之甚喜,名曰「兗生」,女曰:「偽配終難作真。妾將辭君 而去,又生此累人物何為!」鄧曰:「命好,倘得餘錢,擬與卿遁歸鄉里, 何出此言?」女曰:「多謝,多謝!我不能脅肩餡笑[8],仰大婦眉睫,為人 作乳媼,呱呱者難堪也!」鄧代妻明不妒,女亦不言。月餘,鄧解館[9],謀 與前川子同出經商。告女曰:「我思先生設帳[10],必無富有之期。今學負 販[11],庶有歸時。」女亦不答,至夜,女忽抱子起。鄧問:「何作?」女 曰,「妾欲去。」鄧急起,追問之,門未啟,而女已杳。駭極,始悟其非人 也。鄧以形跡可疑,故亦不敢告人,托之歸寧而已。

初,鄧離家,與妻婁約,年終必返;既而數年無音,傳其已死。兄以其 無子,欲改酷之。婁更以三年為期,日惟以紡績自給。一日,既暮,往局外 戶,一女子掩入,懷中繃兒[12],曰:「自母家歸。適晚。知姊獨居,故求 寄宿。」婁內之[13]。至房中,視之,二十餘麗者也。喜與共榻,同弄其兒, 兒白如瓠。嘆曰:「未亡人遂無此物[14]!」女曰:「我正嫌其累人,即嗣 為姊後,何如?」婁曰:「無論娘子不忍割愛;即忍之,妾亦無乳能活之也。」 女曰,「不難。當兒生時,患無乳,服藥半劑而效。今餘藥尚存,即以奉贈。」 遂出一裹[15],置窗間。婁漫應之,未遽怪也。既寢,及醒呼之,則幾在而 女已啟門去矣。駭極。日向辰[16],兒啼飢。婁不得已,餌其藥,移時湩流[17],遂哺兒。積年余,兒益豐肥,漸學語言,愛之不啻己出。由是再醮之 心遂絕。但早起抱兒,不能操作謀衣食,益窘。

一日,女忽至。婁恐其索兒,先問其不謀而去之罪,後敘其鞠養之苦。 女笑曰:「姊告訴艱難,我遂置兒不索耶?」遂招兒。兒啼入婁懷。女曰:「犢子不認其母矣!此百金不能易,可將金來,署立券保[18]。」婁以為真, 顏作赬,女笑曰:「姊勿懼,妾來正為兒也。別後慮姊無豢養之資,因多方 措十餘金來。」乃出金授婁。婁恐受其金,索兒有詞,堅卻之。女置床上, 出門徑去。抱子追之,其去已遠,呼亦不顧。疑其意惡。然得金,少權子母[19],家以饒足。又三年,鄧賈有贏餘,治裝歸。方共慰藉,睹兒問誰氏子。 妻告以故。問:「何名?」曰:「渠母呼之兗生。」生驚曰:「此真吾子也!」 問其時日,即夜別之日。鄧乃歷敘與房文淑離合之情,益共欣慰。猶望女至, 而終渺矣。

翻譯

開封人鄧成德,遊學來到兗州,住在一座破廟中,受僱為一個專造戶口簿的人抄抄寫寫。到了年底,同事和僕役們都回家了,只剩下鄧成德一個人,在廟裡做點飯吃。

一天,天剛明,有個少婦敲門進來,十分艷麗,到佛像前燒上香,叩拜後走了。第二天,少婦又來拜佛。晚上,夜深後,鄧生起床掌上燈,剛想做點什麼,少婦卻早早地來了。鄧生便問:「怎麼來得這樣早?」少婦說:「天明後人太雜,所以不如黑夜來;又擔心來得太早會打擾你睡覺休息。剛才望見燈光,知道你已起床,所以來了。」鄧生調戲道:「廟裡沒人,住在這裡可免來回奔波之苦。」少婦譏笑道:「廟裡沒人,難道你是鬼嗎?」鄧生見能和她親近,等她拜完佛,就拉她坐下求歡。少婦說:「在佛面前怎能做那種事!你身無片瓦,還敢妄想嗎?」鄧生執意懇求,少婦才說:「離這裡三十里地,有個村莊,村裡有六七名兒童還沒請到塾師。你可前去找一個叫李前川的人,請求這個差事,就說要帶家眷去,讓他另準備一間屋子.我就可以跟你過了,這是長久之計。」鄧生擔心拐人家婦女事發後會獲罪,少婦說:「不要緊。我姓房,小名叫文淑。沒有親屬,常年寄居在舅父家裡,不會有人知道的。」鄧生大喜。辭別文淑,去那個村莊拜會李前川,果然被雇為塾師,又約定年前就帶家眷來。返回後,告訴文淑經過。文淑先走一步,約定在路上等着他。鄧生隨後即告別同事,借了匹馬往村莊趕去,文淑果然在半路等候。鄧生下馬,讓她騎上,繼續趕路。到了學館,兩個人便成了好事,生活在一起。一直過了六七年,竟然像夫妻一樣,感情和好,安安穩穩,也沒有追捕逃婦的。

後來,文淑忽然生了個兒子。鄧生因為家裡的妻子不生育,意外得子十分高興,起名叫「兗生」。文淑卻說:「假婚配終究不會變成真的。我馬上就要辭別你離去,又生下這麼個累人的東西幹什麼!」鄧生驚異地說:「我正想倘若我命好,掙下點錢。和你一塊逃回老家,怎麼說這種話?」文淑忙笑着說:「多謝,多謝!我可不會獻媚諂笑,去仰大婆子的鼻息!給人作奶媽,讓孩子難堪。」鄧生忙替妻子辯白不妒嫉,文淑默然無語。一個多月後,鄧生辭館,計劃和李前川的兒子一同外出經商,告訴文淑說:「我想,指望做塾師度日,難有寬裕的時候。不如學着做點買賣,倒還有賺些錢返回老家的希望。」文淑也不說話。到了夜晚,文淑忽然抱着孩子起來,鄧生忙問:「幹什麼?」文淑說:「我要走了!」鄧生急急起床,剛要追問,但門沒開,文淑卻無影無蹤了。鄧生驚駭之下,才醒悟文淑不是凡人。因為文淑形跡可疑,走了後也不敢告訴別人,只推說是回娘家去了。

在此以前,鄧生離家遠遊時,曾與妻子婁氏約定,年底一定回來。沒想到一去好幾年沒有消息。有人傳言鄧生已死,婁氏的哥哥因為婁氏並無子女,便勸她改嫁。婁氏不同意,和哥哥約下再等三年,每天靠紡線織布來維持生活。一天,天黑後,婁氏出去關大門,一個少婦忽然從門外擠進來,懷中抱着一個嬰兒,說:「從娘家回來。正好天黑了。知道姐姐一個人住,所以來借宿一晚。」婁氏便讓她進屋。到房中仔細一看,是一個二十來歲的美人。婁氏便高興地和她同床而睡,兩人一塊逗弄着嬰兒。婁氏見嬰兒自得像瓠瓜一樣,十分可愛,傷感地說:「我怎麼就沒有這麼個東西!」少婦便說:「我正嫌他累人。就把他過繼給姐姐作兒子,怎麼樣?」婁氏說:「別說娘子不捨得,就是捨得,我也沒有奶水養活他啊!」少婦道:「這不難。這孩子剛出生時,我也沒乳水,喝了半劑藥就好了。剩下的藥還在這裡,就送給你吧。」說着,拿出一個小包放到窗台上。婁氏以為少婦在開玩笑,漫不經心地答應下,也沒感到有什麼奇怪的。第二天醒來,呼喚少婦,沒人答應。一看,孩子在,少女卻已開門走了。婁氏十分驚駭,直等到辰時,嬰兒餓得號哭起來,婁氏不得已,只得將那包藥喝了,一會兒便有乳汁流出來,就餵嬰兒。這樣過了一年多,孩子長得又白又胖,漸漸會學人說話,婁氏喜愛他不亞於自己親生的。從此後,便打消了改嫁的念頭。只是每天早起後便抱孩子,再不能幹活賺錢,家裡越發困難起來。

一天,少婦忽然來了。婁氏大吃一驚,害怕是來要孩子的,便先發制人,先責怪她當初不辭而別,接着又喋喋不休地講起撫養孩子的艱難。少婦笑着說:「姐姐訴說訴說難處,我就扔了兒子不要了嗎?」便用手招呼小孩,孩子卻哭着撲到了婁氏懷裡。少婦罵道:「小犢子不認得親娘了!」又對婁氏說:「這孩子可是百金不換。拿錢來吧,我們立下買賣字據!」婁氏信以為真,卻又拿不出一文錢,臉不禁紅了。少婦忙笑着說:「姐姐別怕。我這次來正是為了孩子。自分別後,我一直擔心姐姐沒有養兒的資本,所以多方求借,湊了十多兩銀子拿來了。」於是拿出銀子遞給婁氏。婁氏又擔心接受了銀子,人家再要孩子自己就沒話說了,死活不要。少婦放到床上,自己出門走了。婁氏忙抱着兒子追出門外,人已走遠了,喊也不顧。婁氏懷疑少婦負氣走了,心裡惴惴不安。但自從得到銀子,放債生息,家境富裕了不少。

又過了三年,鄧生做買賣賺了錢,治辦行裝,返回家來。夫妻二人久別重逢,欣喜萬分。鄧生忽然看見了孩子,便問是誰家的,婁氏詳細地講了經過。鄧生又問:「叫什麼名字?」婁氏說:「他媽喊他兗生。」鄧生大吃一驚,說:「這真是我的兒子!」忙問少婦帶着孩子來的時間,正是他和文淑分別的那晚。鄧生便向妻子講了和房文淑的悲歡離合,兩人因終有一子,倍覺欣慰,期望着文淑還來,卻再也沒有音訊了。[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