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戰爭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戰爭論》

《戰爭論》是 1964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作者是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 《戰爭論》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譽為影響歷史進程的100本書之一。克勞塞維茨本人也因此被視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鼻祖。

內容簡介

作者在書中揭示了戰爭從屬於政治的本質,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闡述了戰爭性質向民眾戰爭轉變的歷史趨勢,探討了戰略和戰術、進攻和防禦、戰爭的目的和手段之間的辯證關係,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殲敵等理論。

創作背景

克勞塞維茨所生活的時代,正是近代歐洲工業革命、民族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相繼發生的時代。克勞塞維茨雖然對法國大革命持反對態度,但他同時也清楚地看出了這次革命在軍事上引起的根本性變化,對封建主義軍事理論進行了尖銳的抨擊。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實踐,宣告了封建專制主義陳腐落後的舊戰爭學說的徹底破產,在軍事上引起了巨大的變革。法國大革命、歷次拿破崙戰爭和19世紀初歐洲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對於克勞塞維茨世界觀、軍事觀的形成,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克勞塞維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間所發生過的130多次戰爭和征戰,撰寫了論述荷蘭獨立戰爭、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戰爭、路易十四戰爭、菲特烈二世戰爭、拿破崙戰爭、1812年衛國戰爭、1813年德意志解放戰爭等許多軍事歷史著作。《戰爭論》的結論是:"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戰爭必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的的特性,……戰爭就其主要方面來說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這裡以劍代表,但並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了。"對於克勞塞維茨的這一論點,列寧曾給予極高評價。從歷史上看,克勞塞維茨的觀點仍是資產階級的中庸思想:在進步的觀點中夾雜着反動思想、普魯士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

名言摘錄

1、恐懼來自於對身體的關注,勇氣則是出於對精神生存的需求。

2、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3、消滅敵人軍隊的企圖是戰爭的長矛。

4、戰爭只能根據概然性的規律推斷。

5、戰爭理論不是死板的規定而應是一種考察。

6、軍隊的武德是戰爭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

7、民眾戰爭是戰爭整個發酵過程的擴大和加強。

8、戰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簡單的準則是集中兵力。

9、戰爭無非是擴大了的搏鬥。目的是打垮對方,讓對方服從自己的意志。

10、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

11、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本來就包含敵對意圖和敵對感情這兩種不同的要素。

主要思想

《戰爭論》的主要思想1: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就如同一條變色龍,千變萬化,各不相同。但戰爭的暴烈性,戰爭的概然性和偶然性卻是其根本屬性之一。從戰爭與政治的關係看,政治是戰爭的母體,因而不應把戰爭看成獨立的東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為政治服務的。軍事觀點必須服從於政治觀點。任何企圖使政治觀點從屬於軍事觀點的做法都是錯誤的。戰爭爆發之後,仍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劍代筆的政治。

《戰爭論》的主要思想2:戰爭的目的就是消滅敵人

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的政治目的即是消滅敵人,而消滅敵人必然要通過武力決戰,通過戰鬥才能達到,它是一種比其他一切手段更為優越、更為有效的手段。消滅敵人包括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兩個方面。

《戰爭論》的主要思想3:戰略五大要素

精神要素指精神力量及其在軍事行動中的作用。物質要素指軍隊的數量、編制、各兵種的比例等。數學要素指戰線構成的角度、向心運動和離心運動等。地理要素指制高點、山脈、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響。統計要素指一切補給手段等。克勞塞維茨認為, 「這些要素在軍事行動中大多數是錯綜複雜並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其中精神要素占據首位,影響戰爭的各個方面,貫穿於戰爭始終。 「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貴重的金屬,才是真正鋒利的刀刃」。

《戰爭論》的主要思想4:戰略戰術的基本原則

克勞塞維茨認為,數量上的優勢在戰略戰術上都是最普遍的制勝因素。雖然在實際作戰時.通常不可能處處形成優勢,但必須在決定點上通過巧妙調遣部隊,造成相對優勢。一切軍事行動或多或少地以出其不意為基礎,才能取得優勢地位,使敵人陷入混亂和喪失勇氣,從而成倍地擴大勝利的影響。戰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簡單的準則是集中優勢兵力。用於某一戰略目的的現有兵力應同時使用,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於一次行動和一個時刻越好,會戰是戰爭的真正中心,由幾個戰鬥所形成,的大規模會戰能有效地消滅敵軍,所取的成果最大,故高級將領應當重視這種雙方主力之間的戰爭,視其為挫敗敵國交戰意志的重要手段。

《戰爭論》的主要思想5:戰爭中的攻防

克勞塞維茨認為,進攻和防禦是戰爭中的兩種基本作戰形式。二者是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整體為防禦,局部可能為進攻。進攻中含有防禦因素,防禦中也含有進攻因素。進攻可轉變為防禦,防禦也可以轉變為進攻。一般說來,防禦有離自己的兵員和物資補給地較近,能依靠本國民眾的有利條件,但它的目的是消極據守。進攻具有「占領」這一積極目的,並通過占領來增加自己的作戰手段。

《戰爭論》的主要思想6:要積極向戰爭史學習

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理論是成長於戰爭經驗土壤里的果實。戰爭史是最好的、最有權威、最能說服人的教師。戰爭理論和原則的提出,應當在研究戰爭史的基礎上進行。當然,戰爭理論也要隨着時代和軍隊的變化而變化,要適應特定國家的需要,具有時代特點。[1]

歷史影響

《戰爭論》在西方軍事科學中首次明確提出了交戰、戰局乃至整個戰爭的一些實施原則:如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儘可能的兵力於主突方向;發揮軍事行動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堅決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戰果。克勞塞維茨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勝作用,這也是克勞塞維茨對軍事理論的重大貢獻。克勞塞維茨認為,主要精神力量是:統帥的才能、軍隊的武德及其民族精神。

在中國,蔣介石毛澤東都認真研討過《戰爭論》,對《戰爭論》皆推崇有加。延安時期毛澤東在窯洞裡研讀《戰爭論》,寫出《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著名論著,總結了中國革命戰爭經驗,成為這一階段的標誌性成果。在毛澤東的帶動下,延安掀起了一股學習研究《戰爭論》的熱潮。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軍事思想指導下,參研《戰爭論》等外國軍事名著,緊密聯繫中國革命戰爭實踐,推陳出新,提出了獨創的適合中國革命戰爭特點的軍事指導理論。

《戰爭論》以及克勞塞維茨死後出版的一系列著作,構成了西方軍事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完整階段。

作者簡介

卡爾·菲利普·戈特弗里德·馮·克勞塞維茨(1780-1831),德國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

1792年參加普魯士軍隊,1795年晉升為軍官,自修了戰略學、戰術學和軍事歷史學。1803年克勞塞維茨從柏林軍官學校畢業,任奧古斯特親王副官。1806年10月隨親王參加奧爾施泰特會戰時,被法軍俘虜,翌年底獲釋。1809年初調普軍總參謀部工作,任總參謀長兼軍事改革委員會主席G.J.D.von沙恩霍斯特的辦公室主任,協助沙恩霍斯特從事軍事改革。1810年秋任軍校教官,並為王太子講授軍事課。1814年回歸普軍。翌年任G.L.布呂歇爾軍團第三軍參謀長,參加利尼會戰。1818年5月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9月晉升為少將。任校長職12年,潛心研究戰史和從事軍事理論著述。1830年任炮兵第二監察部監察。1831年5月任駐波蘭邊境普軍參謀長。同年11月卒於布雷斯勞。

克勞塞維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間的130多次戰爭和征戰,留下的遺著達十卷。《戰爭論》是其前三卷,共分8篇124章,系統總結戰爭經驗,在戰爭的概然性、戰爭與政治的關係、精神因素的作用、民眾戰爭、集中兵力等許多方面有精闢論述,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

克勞塞維茨的妻子於1832-1837年整理出版了《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共10卷,1~3卷為《戰爭論》,其餘為戰史著作。

參考資料

  1. 《戰爭論》的主要思想有哪些2019-06-04 來源: 快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