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弄堂生意古今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弄堂生意古今談》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   

原文

「薏米杏仁蓮心粥!」

「玫瑰白糖倫教糕!」

「蝦肉餛飩麵!」

「五香茶葉蛋!」

這是四五年前,閘北一帶弄堂內外叫賣零食的聲音,假使當時記錄了下來,從早到夜,恐怕總可以有二三十樣【點明以上叫賣口號的來源】。居民似乎也真會化零錢,吃零食,時時給他們一點生意,因為叫聲也時時中止,可見是在招呼主顧了【敘述買賣成交情況,也就是生意好壞,為後文的對比做鋪墊】。而且那些口號也真漂亮,不知道他是從「晚明文選」或「晚明小品」里找過詞彙的呢,還是怎麼的,實在使我似的初到上海的鄉下人,一聽到就有饞涎欲滴之概,「薏米杏仁」而又「蓮心粥」,這是新鮮到連先前的夢裡也沒有想到的【描述叫賣口號的特點:花樣多並且漂亮】。但對於靠筆墨為生的人們,卻有一點害處,假使你還沒有練到「心如古井」,就可以被鬧得整天整夜寫不出什麼東西來【叫賣口號對作者自己的影響】。

解析

【以上為文章第一部分,文章題目為「弄堂生意古今談」,也就是敘述在上海的弄堂做生意的古今變化情況,故首先介紹了弄堂「古」時做生意的情況,包括生意的種類、成交情況以及叫賣口號的特點等。】

現在是大不相同了。馬路邊上的小飯店,正午傍晚,先前為長衫朋友所占領的,近來已經大抵是「寄沉痛於幽閒」②;老主顧呢,坐到黃包車夫的老巢的粗點心店裡面去了。至於車夫,那自然只好退到馬路邊沿餓肚子,或者幸而還能夠咬侉餅【敘述生意的種類以及主顧的變化情況】。弄堂里的叫賣聲,說也奇怪,竟也和古代判若天淵,賣零食的當然還有,但不過是橄欖或餛飩,卻很少遇見那些「香艷肉感」的「藝術」的玩意了。嚷嚷呢,自然仍舊是嚷嚷的,只要上海市民存在一日,嚷嚷是大約決不會停止的。然而現在卻切實了不少:麻油,豆腐,潤發的刨花,曬衣的竹竿【叫賣口號的變化】;方法也有改進,或者一個人賣襪,獨自作歌讚嘆着襪的牢靠。或者兩個人共同賣布,交互唱歌頌揚着布的便宜。但大概是一直唱着進來,直達弄底,又一直唱着回去,走出弄外,停下來做交易的時候,是很少的。【此段敘述弄堂生意「今」時的變化情況,不僅生意主顧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且叫賣口號以及生意方式都和「古」時差別極大。】

偶然也有高雅的貨色:果物和花。不過這是並不打算賣給中國人的,所以他用洋話:

「Ringo,Banana,Appulu-u,Appulu-u-u!」③

「Hana呀Hana-a-a!Ha-a-na-a-a!」④

也不大有洋人買。【以上為「今」時弄堂新增的生意項目,專門針對洋人的生意,但買賣同樣也不好。】

間或有算命的瞎子,化緣的和尚進弄來,幾乎是專攻娘姨們的,倒還是他們比較的有生意,有時算一命,有時賣掉一張黃紙的鬼畫符。但到今年,好像生意也清淡了,於是前天竟出現了大布置的化緣。先只聽得一片鼓鈸和鐵索聲,我正想做「超現實主義」的語錄體詩⑤,這麼一來,詩思被鬧跑了,尋聲看去,原來是一個和尚用鐵鈎鈎在前胸的皮上,鈎柄系有一丈多長的鐵索,在地上拖着走進弄里來,別的兩個和尚打着鼓和鈸。但是,那些娘姨們,卻都把門一關,躲得一個也不見了。這位苦行的高僧,竟連一個銅子也拖不去。

事後,我探了探她們的意見,那回答是:「看這樣子,兩角錢是打發不走的。」【以上兩段敘述弄堂算命生意的變化情況,從形式上出現了「大布置的化緣」的方式,從生意成交情況上卻和以上生意相同,都是越發「清淡」了,甚至「竟連一個銅子也拖不去」。】

【此段為文章第二部分,介紹了弄堂生意「今」時的情況,不僅生意花樣種類增加了不少,而且主顧和叫賣口號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無論哪種生意,其買賣成交情況相比「古」時都越發「清淡」。】

獨唱,對唱,大布置,苦肉計,在上海都已經賺不到大錢,一面固然足征洋場上的「人心澆薄」,但一面也可見只好去「復興農村」⑥了,唔。

【以上為文章第三部分,表達了作者對弄堂生意古今變化的看法。作者表面上寫生意變化,實際上暗含對當時政治和文化的嘲諷:在政治上,「新生活運動」、「農村復興運動」等口號層出不窮,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當時政治的腐敗和黑暗;在文化上,「第三種人」、「小品文」、「文人相輕」等等更是花樣百出,但都無法挽救文學沒落的頹勢。】

四月二十三日

注釋

①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五月上海《漫畫生活》月刊第九期,署名康郁。

②「寄沉痛於幽閒」:這是林語堂的話。周作人的《五秩自壽詩》於《人間世》創刊號(一九三四年四月)發表後,林語堂隨即在四月二十六日《申報·自由談》發表了《周作人詩讀法》一文,其中說:「昨得周先生與《人間世》稿,內附短簡云:『……得劉大傑先生來信,謂讀拙詩不禁悽然淚下,此種看法,吾甚佩服。』吾復周先生信,雖無存稿,大意如下:『……此詩自是如此看法,寄沉痛於幽閒,但世間俗人太多,外間頗有訾議,聽之可也。』」

③ Ringo:日語「林檎」(蘋果)的語音。Banana,日語「香蕉」的語音。Appulu,日語外來詞「蘋果」的語音。

④Hana,日語「花」的語音。

⑤「超現實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流行於西歐的一種反現實主義的文藝流派。語錄體,我國古代一種記錄傳道、授業時的問答口語而不重修飾的文體。這裡是對林語堂的諷刺,當時林語堂提倡脫離現實的「幽默」、「性靈」文學和語錄體詩文。

⑥「復興農村」一九三三年五月間國民黨政府成立了農村復興委員會,發起所謂農村復興運動。這是國民黨政府用來掩蓋他們對農村的剝削和緩和農民的反抗鬥爭的一個政治騙局。[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