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左傳》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又名 《春秋左氏傳》。是先秦編年體歷史著作,為《春秋》三傳之一。相傳作者是魯國左丘明。經考定此書實非一人一時之作,書成於戰國初年,其原始記錄則出於春秋末期,魯國左氏應是作者之一。漢儒以本書是 《春秋》經的 「傳文」,改稱《左傳》。《漢書 ·藝文志》最早著錄。據載本書經荀況等人代代相傳,至西漢末劉歆整理古籍時發現,乃整理成書。東漢以來,既有今文經學派懷疑本書是劉歆偽作(或說是劉歆據 《左氏春秋》改編而成),也有融會古今文經的賈逵、服虔等為本書作注。晉杜預以「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等方式,對本書與《春秋》重加編排、作注,撰成 《春秋經傳集解》,這是本書今本的通行本。唐孔穎達據杜注又作《春秋左傳正義》。唐趙匡始謂左氏非丘明,陸淳撰《春秋集傳纂例》,考究三傳得失,亦疑本書為左氏所作的一般說法,皆開宋儒懷疑經傳的風氣。南宋章沖撰《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以紀事本末體例對本書所載諸國事跡重新編類。明末清初馬驌踵之,作 《左傳事緯》。清高士奇擴充章書,編撰《左傳紀事本末》。均為便覽本書之作。明清以來,訓釋本書及杜注者頗多,堪稱專家之學者有顧炎武《左傳杜解補正》、惠棟 《左傳補註》、姚彥渠 《春秋三傳匯要》 (即 《春秋會要》)、劉文淇 《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李貽德 《左傳賈服注輯述》及近人章炳麟 《春秋左傳讀》等。自漢以來,本書一直為歷代王朝勒於石經。唐以後並列於欽定經書,南宋以孔穎達《正義》本收入「十三經」,印行的 《十三經註疏》分 《春秋》為三,本書即為其一。清《四部叢刊》、《四部備要》均收。清阮元以太學石經合刊 《十三經註疏》校勘本。1957年中華書局據以排印出版。1977上海人民出版社改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作《春秋左傳集解》,出標點本。1980中華書局出楊伯峻《春秋左傳注》,1981年繼又出版沈玉成《左傳註譯》。1984年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傅隸朴《春秋三傳比義》,均可參考。[1]


  左丘明,春秋戰國之際魯國史官。約與孔丘同時或稍有前後。其生世除為魯太史外,余皆不詳。一說左丘明為孔丘七十弟子之一,但孔丘曾說「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云云,故又有左氏為魯君子之說。相傳左氏還著有 《國語》。

  本書古本據《漢書 ·藝文志》所載共30卷。今本通行本亦同。卷目以春秋魯國十三代國君編次。卷1.隱公;卷2.桓公;卷3.莊公;卷4.閔公;卷5-7.僖公; 卷8-9.文公; 卷10-11.宣公; 卷12-13.成公;卷14-19.襄公;卷25-26.昭公;卷27-28.定公;卷29-30.哀公。悼公事跡附記於哀公之後。書中間有「君子曰」,或說是左氏對所述的評述。全書共約19萬8千餘字。

《左傳》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書是記述春秋歷史的編年體史學著作,以魯國十三代國君為順序,編年記事。起自魯隱公元年 (前722),終於魯悼公四年 (前463),又說應為魯悼公十四年 (前453)。前後記259年事跡。內容取材於諸國史籍簡冊舊文、故志、訓典、語、令等。所記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內容翔實可靠。其記事重視交待歷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記錄各種歷史人物的政治主張、歷史見解和宗教觀念。所述事件的取捨標準及詳略程度,均有作者自己的歷史標準,或補 《春秋》之闕,或詳《春秋》之略,後人因以指為 「無經之傳」,實際上正表現了本書異於《春秋》的歷史觀及述史方法。其中記載戰爭尤詳,不僅注意戰爭雙方政治、軍事力量的分析,亦重戰前、戰爭過程中以及戰後的雙方形勢的描述和分析,對具體人物的戰爭心態也不失描繪。這些都反映了作者對春秋社會發展的獨特見解。本書還集錄了許多春秋以前的歷史傳說、禮儀典章和各種制度,並重視記錄春秋時代各種禮儀、制度的發展。書中間雜有「君子曰」的評論,亦集中地表現了作者的歷史觀。其編年紀事多於《春秋》十七年,紀年方法及內容亦與《春秋》多有不合。它是先秦時期以記事昭著後世的歷史著作。

  編年體歷史在中國出現很早。周代各國都有。或稱《春秋》,如燕、宋、魯等。或別稱它名,如晉《乘》、楚《檮杌》等。晉時出土,今僅存輯本的 《竹書紀年》亦為此類著作。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簡《大事記》亦屬編年體例。《春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編年史,但其文字簡約,晦澀,記事之略往往費人考釋。不如本書之翔實可信。故本書在中國史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又本書文字簡潔生動,學者譽為中國古代史學、文學之名著。

  《左傳》關於本書的研究,向來集中於三方面。一是辨偽。自漢古文經學派說本書是專為解釋《春秋》之書,而今文經學派則予以否認,指為劉歆偽作,由此延及唐代。故本書的真偽及作者是誰的問題成為中國史學的一大懸案。一般地說,本書既不可能是出自左丘明的一人一時之作,亦不可能出自劉歆一人之偽作。其成書前左氏或有撰作,成書後劉氏或有整理。其二是訓釋。自東漢以來,歷代學者或徑注本書,或匯通公羊、穀梁二傳補註本書。其代表漢晉之際研究水平的有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明清以來則以李貽德《左傳賈服注輯述》、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較為著名。今人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會通三傳,兼采前人舊注,且又徵引甲金文字及考古資料參證注釋,亦為精審之作。三是重編。南宋以來,學者以「紀事本末」體裁,據事分類,重編本書。此類以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較為周詳。[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