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獵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獵犬》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山右衛中堂為諸生時[1],厭冗擾,徙齋僧院。苦室中蜰蟲、蚊、蚤甚多[2],竟夜不成寢。食後,偃息在床[3]。忽一小武士,首插雉尾,身高兩寸許;騎馬大如蠟[4];臂上青鞲[5],有鷹如蠅;自外而入,盤旋室中,行且駛。公方凝注,忽又一人入,裝亦如前,腰束小弓矢,牽獵犬如巨蟻。又俄頃,步者騎者,紛紛來以數百輩,鷹亦數百臂[6],犬亦數百頭。有蚊蠅飛起,縱鷹騰擊,盡撲殺之。獵犬登床緣壁,搜噬虱蚤,凡罅隙之所伏藏,嗅之無不出者。頃刻之間,決殺殆盡[7]。公偽睡睨之。鷹集犬竄於其身[8]。既而一黃衣人,着平天冠[9],如王者,登別榻,系駟葦篾間[10]。從騎皆下,獻飛獻走[11],紛集盈側,亦不知作何語。無何,王者登小輦,衛士倉皇,各命鞍馬;萬蹄攢奔,紛如撒菽,煙飛霧騰,斯須散盡[12]。

公曆歷在目,駭詫不知所由。躡履外窺[13],渺無跡響。返身周視[14],都無所見;惟壁磚上遺一細犬。公急捉之,且馴。置硯匣中,反覆瞻玩。毛極細茸,項上有小環。飼以飯顆,一嗅輒棄去。躍登床榻,尋衣縫,齧殺蟣虱。旋復來伏臥。逾宿,公疑其已往;視之,則盤伏如故。公臥,則登床簀[15],遇蟲輒啖斃,蚊蠅無敢落者。公愛之甚於拱壁[16]。一日,晝寢,犬潛伏身釁。公醒轉側,壓於腰底。公覺有物,固疑是犬,急起視之,已匾而死[17],如紙剪成者然。然自是壁蟲無噍類矣[18]。

翻譯

山西省的衛中堂,當年做秀才的時候,厭煩家中雜務的干擾,就搬到一所寺院裡讀書。可寺院的臭蟲、蚊子、跳蚤非常多,竟使他終夜睡不着覺。

一天,吃過飯後,他躺在床上休息。忽然看見一個小武士,頭插雉翎,身高約二寸,騎着一匹只有螞蚱那麼大小的馬,胳博上架着一隻蒼蠅大的措鷹,從外邊進來,在屋裡盤旋,走走跑跑。衛中堂正看得出神,忽然又進來一個小人,穿戴和前一個武士一樣,腰中扎着小弓箭,牽着一隻螞蟻大小的獵犬。又過了一會兒,步行的、騎馬的,又有數百人紛紛而來,共架着數百隻鷹、牽着幾百頭獵犬,只要有蚊蠅飛起來,小武士們就放鷹騰空撲擊,全都殺死。小獵犬則跳到床上,爬到牆壁上,搜吃跳蚤、臭蟲。凡是藏在被褥和牆隙里的臭蟲和跳蚤,沒有小獵犬嗅不出來的,頃刻之間,全部撲殺死了,衛中堂假裝睡覺,眯着眼偷偷地看着,鷹和獵犬都在他身上竄來跑去。接着一個穿黃衣服的人,頭戴平天冠,好像是大王,登上另外一張床,把馬拴在蓆子上。隨從的人都下了馬,小武士們有的獻上蚊蠅,有的獻上臭蟲、跳蚤,紛紛嚷嚷也不知說的什麼話。時間不長,大王登上一輛小車,衛士們匆忙上馬,萬馬奔馳,紛紛揚揚像撒菽粒子,煙飛霧騰,不一會兒就散盡了。

衛中堂看得清清楚楚,又驚駭又詫異,不知它們是從哪裡來的,急忙穿上鞋子偷偷往外看,已經無影無蹤。他返回身四面看看,都沒有看到什麼,只有牆壁的磚上遺留下一隻小獵犬。衛中堂急忙捉住它,小獵犬很溫馴,衛中堂把它放在硯台的匣子裡,反覆瞻玩,見它的毛極細而且柔軟,脖子上有個小環。餵它飯粒,它一嗅就走開。跳到床上,尋找衣縫,咬殺蟣子虱子,吃飽了再回到匣子裡趴着。過了一夜,衛中堂疑心它已經走了;一看,仍然蜷曲着趴在那裡。衛中堂躺下,它就跳到床蓆上,遇到臭蟲就咬死,蚊蠅沒有敢落下來的。衛中堂非常喜愛它,比寶貝還珍貴。

一天,衛中堂白天躺着睡了,小獵犬偷偷地趴在他身旁。衛中堂醒了翻身,把它壓在腰底下。衛中堂感覺身下有什麼東西,懷疑是小獵犬,急忙起身一看,已經被壓扁死了。但是從此牆壁上再沒有活着的蚊蟲了。[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