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官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官人》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太史某公[1],忘其姓氏。晝臥齋中,忽有小鹵簿[2],出自堂陬[3]。馬 大如蛙,人細於指[4]。小儀仗以數十隊;一官冠皂紗,着繡[5],乘肩輿[6], 紛紛出門而去。公心異之,竊疑睡眠之訛。頓見一小人,返入舍,攜一氈包,大如拳,竟造床下[7]。白言[8]:「家主人有不腆之儀[9],敬獻太史。」言 已,對立[10],即又不陳其物[11]。少間,又自笑曰:「戔戔微物[12],想太史 亦無所用,不如即賜小人。」太史頷之[13]。欣然攜之而去。後不復見。惜 太史中餒[14],不曾詰所自來[15]。

[1]太史:官名。夏、商、周為史官及歷官之長。後歷代職掌有所不同, 一般為對史宮的尊稱。明、清由翰林院兼領史館事,因亦稱翰林為太史。

[2]鹵簿:舊時官員儀仗。詳見《陸判注》。

[3]堂陬(zōu):堂隅,廳堂的一角。堂,此指書齋。

[4]於:比。

[5]繡:古代禮服。借作「黻」,古代禮服上繡的黑青相間的「形花紋」。

[6]肩輿:轎子。

[7]造:至。

[8]白:稟白。稟告,陳述。

[9]不腆(tiǎn)之儀:猶言薄禮。腆,豐厚。儀,禮物。

[10]對立: 在對面站着。

[11]陳:陳列。

[12]戔戔(jiān jiān):微少貌。

[13]頷(hàn)之:點頭表示同意。頷,下巴。此處名詞用於動詞,點頭。

[14]中餒:氣餒;害怕。中,內心。餒,喪氣。

[15]詰所自來:指詢問小官人的來由原委。

翻譯

某太史,忘了他的姓名。一天,他白天躺在書房裡,忽然,一個小儀仗隊,從屋子一角走出。馬大如青蛙,人細如手指。小小的儀仗隊由數十人組成。一個官,頭戴烏紗帽,身穿繡花袍,坐在二人抬的轎上,紛紛出門而去。太史心中覺得奇怪,懷疑自己睡眼朦朧看花了眼。可接着又見一小人,返回屋來,手裡攜着個拳頭大小的包,一直走到床下,自己介紹說:「我家主人備有薄禮,敬獻太史。」說完,對着太史站着,卻不去打開包拿出東西。稍待了一會,又自己笑着說:「小小禮物,想太史也沒什麼用,不如送給小人。」太史點了點頭,小人高興地攜着包走了。以後再沒見過他。可惜太史當時心裡有點害怕,也不曾問小人是從哪裡來的。[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