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二》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滕邑趙旺[1],夫妻奉佛,不茹葷血,鄉中有「善人」之目[2]。家稱小 有[3]。一女小二,絕慧美,趙珍愛之。年六歲,使與兄長春,並從師讀,凡 五年而熟五經焉,同窗丁生,字紫陌,長於女三歲,文採風流,頗相傾愛。 私以意告母,求婚趙氏。趙期以女字大家[4],故弗許。未幾,趙惑於白蓮教[5];徐鴻儒既反[6],一家俱陷為賊。小二知書善解,凡紙兵豆馬之術[7], 一見輒精。小女子師事徐者六人,惟二稱最,因得盡傳其術。趙以女故,大 得委任。

時丁年十八,游滕泮矣[8],而不肯論婚,意不忘小二也。潛亡去,投徐 麾下[9]。女見之喜,優禮逾於常格。女以徐高足,主軍務;晝夜出入,父母 不得閒[10]。丁每宵見,嘗斥絕諸役,輒至三漏。丁私告曰,「小生此來,卿 知區區之意否[11]?」女云:「不知。」丁曰:「我非妄意攀龍[12],所以 故,實為卿耳。左道無濟,止取滅亡。卿慧人,不念此乎?能從我亡,則寸 心誠不負矣。」女憮然為間[13],豁然夢覺[14],曰:「背親而行,不義, 請告。」二人入陳利害,趙不悟,曰:「我師神人,豈有舛錯[15]?」女知 不可諫,乃易髫而髻[16]。出二紙鳶[17],與丁各跨其一;鳶肅肅展翼[18], 似鶼鶼之鳥[19],比翼而飛。質明[20],抵萊蕪界[21]。女以指拈鳶項,忽 即斂墮。遂收鳶。更以雙衛,馳至山陰里,托為避亂者,僦屋而居[22]。

二人草草出[23],嗇於裝[24],薪儲不給[25]。丁甚憂之。假粟比舍[26], 莫肯貸以升斗。女無愁容,但質簪珥[27]。閉門靜對,猜燈謎[28],憶亡書[29],以是角低昂;負者,駢二指擊腕臂焉。西鄰翁姓,綠林之雄也。一日, 獵歸[30]。女曰:「『富以其鄰』[31],我何憂?暫假千金,其與我乎!」 丁以為難。女曰:「我將使彼樂輸也[3 2]。」乃剪紙作判官狀[33],置地下, 覆以雞籠。然後握丁登榻,煮藏酒,檢《周禮》為觴政[34]:任言是某冊第 幾葉[35],第幾人,即共翻閱。其人得食旁、水旁、酉旁者飲,得酒部者倍 之[36]。既而女適得「酒人[37]」,丁以巨觥引滿促[38]。女乃祝曰:「若 借得金來,君當得飲部。」丁翻卷,得「鱉人[39]」。女大笑曰:「事已諧 矣!」滴瀝授爵[40]。丁不服。女曰:「君是水族,宜作鱉飲[41]。」方喧 競所,聞籠中戛戛。女起曰:「至矣。」啟籠驗視,則布襄中有巨金,充溢。 丁不勝愕喜。後翁家媼抱兒來戲,竊言:「主人初歸,篝燈夜坐。地忽暴裂, 深不可底。一判宮自內出。言:『我地府司隸也[42]。太山帝君會諸冥曹[43], 造暴客惡[44],須銀燈千架,架計重十兩;施百架,則消滅罪愆。』主人駭 懼,焚香叩禱,奉以千金。判官荏苒而入[45],地亦遂合。」夫妻聽其言, 故嘖嘖詫異之[46]。而從此漸購牛馬,蓄廝婢,白營宅第。

里無賴子窺其富,糾諸不逞[47],逾垣劫丁。丁夫婦始自夢中醒,則編 菅照[48],寇集滿屋。二人執丁;又一人探手女懷。女袒而起,乾指而呵曰[49]:「止,止!」盜十三人,皆吐舌呆立,痴若木偶。女始着褲下榻,呼 集家人,一一反接其臂[50],逼令供吐明悉。乃責之曰:「遠方人埋頭澗谷[51],冀得相扶持;何不仁至此!緩急人所時有[52],窘急者不妨明告,我 豈積殖自封者哉[53]?豺狼之行,本合盡誅;但吾所不忍,姑釋去,再犯不 宥!」諸盜叩謝而去。居無何,鴻儒就擒,趙夫婦妻子俱被夷誅。生齎金往 贖長春之幼子以歸。兒時三歲,養為己出,使從姓丁,名之承祧。於是里中 人漸知為白蓮教戚裔[54]。適蝗害稼,女以紙鳶數百翼放田中,蝗遠避,不入其隴,以是得無恙。里人共嫉之,群首於官[55],以為鴻儒餘黨,官瞰其富[56],肉視之[57],收丁。丁以重賂啖令, 始得免。女曰:「貨殖之來巴苟[58],固宜有散亡。然蛇蠍之鄉[59],不可 久居。」因賤售其業而去之,止於益都之西鄙[60]。

女為人靈巧,善居積,經紀過於男子。常開琉璃廠[61],每進工人而指 點之[62],一切棋燈,其奇式幻采,諸肆莫能及,以故直昂得速售。居數年, 財益稱雄。而女督課婢僕嚴[63],食指數百無冗口[64]。暇輒與丁烹茗着棋, 或觀書史為樂。錢穀出入,以及婢僕業,凡五日一課;女自持籌,丁為之點 籍唱名數焉[65]。勤者賞賚有差,惰者鞭撻罰膝立[66]。是日,給假不夜作, 夫妻設餚酒,呼婢輩度俚曲為笑[67]。女明察如神,人無敢欺。而賞輒浮於 其勞,故事易辦。村中二百餘家,凡貧者俱量給資本,鄉以此無游情。值大 旱,女令村人設壇於野,乘輿野出,禹步作法[68],甘霖傾注,五里內悉獲 足。人益神之。女出未嘗障面[69],村人皆見之。或少年群居,私議其美; 及覿面逢之[70],俱肅肅無敢仰視者[71]。每秋日,村中童子不能耕作者, 授以錢,使采荼薊[72],幾二十年,積滿樓屋。人竊非笑之。會山左大飢[73], 人相食;女乃出菜,雜粟贍飢者,近村賴以全活,無逃亡焉。 異史氏曰:「二所為,殆天授,非人力也[74]。然非一言之悟,駢死已久[75]。由是觀之,世抱非常之才,而誤入匪僻以死者[76],當亦不少。焉 知同學六人[77],遂無其人乎?使人恨不遇丁生耳[78]。」

翻譯

滕縣有個叫趙旺的人,夫妻二人都信佛,不吃葷,被村中的人看做「善人」,家中過着小康生活。他們有一個女兒叫小二,長得聰明美麗,趙旺夫妻愛如掌上明珠。小二六歲時,就讓她與哥哥趙長春一起跟老師讀書,五年的工夫熟讀了五經。同學中有個姓丁的學生,字紫陽,比小二大三歲,長得風流瀟灑,文采也很好,他們二人互相愛慕。丁生私下告訴母親,向趙家提親。而趙旺想讓女兒找個有錢的大戶人家,所以沒有答應這門親事。

過了不多時,趙旺參加了白蓮教。徐鴻儒造反後,一家人都成了賊寇。小二知書善解,對剪紙作馬,撒豆成兵的法術,都能一見就通。有六個小女孩跟徐鴻儒學藝,唯有小二學得最好,因而很快學到了徐的法術。趙旺也因為女兒學的武藝好而得到了重用。

這時,丁生已十八歲了,在縣裡中了秀才,一直沒有成親,因他心裡忘不了小二。一天,他忽然從家裡逃了出來,投到徐鴻儒部下。小二見了很高興,對丁生特別好。小二是徐的高徒,在徐部主持軍務,日夜忙碌,連自已的父母都不常見,可他與丁生每晚都在一起談話,並且談話時將僕役都打發走,每每談到夜裡三更多天。有一次,丁生私下對她說:「我來這裡,你知道是為什麼嗎?」小二回答說:「不知道!」丁生說:「我不是為了想出人頭地。我所以來,實在是為了你。白蓮教本是左道旁門,無濟於事,只能是自取滅亡。你是聰明人,難道不明這個道理嗎?你若能跟我走,就不辜負我找你這份心意了。」小二聽了,黯然地思索了一會,心裡如夢初醒。她對丁生說:「咱們背着我父母走了,是為不義,咱們去告訴他們!」於是二人到了趙旺夫婦處,向他們說明利害。可趙旺不覺悟,還說:「我師傅是神人,絕不會錯!」小二知道不能再勸了,就把辮子梳成小髻,拿出兩個紙鳶,與丁生每人騎一個。紙鳶慢慢展開雙翅,像比翼鳥一樣雙雙飛走了。

天明,來到萊蕪地界,小二用手捻一下鳶脖子,二人就雙雙着了地。他們收了鳶,換騎兩匹驢,一路小跑奔馳到山裡,假裝是來避難的,賃了房子住下了。

二人逃走時,因為比較匆忙,帶的衣服不多,柴米也沒有。丁生很是犯愁,向鄰居家借,也沒有人肯借給。然而小二卻面無愁容,只是賣簪子、耳環等首飾度日。二人閉門靜坐,互相猜燈謎,背誦過去學過的書,以賭輸贏、論高低。誰輸了,誰就被對方用手指打板子。

他們住的西鄰有個姓翁的人,是個綠林好漢。一天打獵回來,被小二看見了,對丁生說:「這個人很富,我們愁什麼?暫借他一千兩銀子用用,不知肯借不肯借?」丁生認為不好辦。小二說:「我要讓他自願拿出銀子來!」她就剪了個紙判官,放在地上,蓋上個雞籠子,然後拉着丁生上了床,擺上存下的一點灑,拿出《禮記》來行酒令。隨便說書上第幾冊、第幾頁、第幾行,然後翻書檢閱。如果這一行是「食」字旁,「水」字旁或「酉」字旁,就喝一杯酒;若是「酒」字部,就加倍喝。小二正好翻到「酒人」,丁生就以大杯斟滿給小二喝。小二祝禱說:「我若是能借來銀子,你就得『飲部』。丁生一翻書,得「鱉人」。小二大笑着說:「事情成了!」斟上酒拿給丁生。丁生不服。小二說:「你是水族,應該和鱉一樣喝酒。」正在互相喧鬧間,忽聽雞籠里嘎嘎有聲。小二說:「來了!」打開雞籠一看,下面滿滿一袋銀子。丁生又驚又喜。

後來,翁家一個婦女抱着孩子來串門,偷着說:『我家主人剛從外邊回來,點上燈才坐下,就見地上忽然裂了一道縫,深不見底。一個判官從縫裡出來說:「我是地府的官吏。泰山帝君召集陰曹官吏造惡人名錄,需要銀燈一千架,每架用銀子十兩。你施捨一百架,就能消除你的惡行。』我家主人害怕已極,燒香叩頭,捐上一千兩銀子,判官才回去了,地上的縫也合起來了。」丁氏夫妻聽了,故意裝得非常詫異。

自此以後,丁氏夫妻漸漸購買牛馬,雇用丫鬟、僕人,自己新蓋了房子。本村的一幫無賴之徒,見他們一下子富起來,就糾集一夥壞人,跳牆進了丁家搶劫。丁氏夫婦從夢中醒來,點着苫子一照,賊已滿了屋子。兩個賊捉住丁生,一個賊伸手向小二懷中亂摸。小二赤着身子起來,用手一指說:「別動!別動!」就見賊寇十三人都吐着舌頭,呆若木雞,一動也不能動。小二這才穿上衣服下床,招呼眾家人來,把盜賊一個一個都綁起來,逼他們招供了罪行。小二於是責備盜賊說:「我們是從遠處來這裡避難的,希望大家互相幫助,為什麼你們竟不仁不義到這種地步!人都有一時富裕貧窮的時候,日子困難的不妨明說,我豈是那種視財如命的守財奴?按你們的這種豺狼行為,本應都殺掉,可我心裡不忍。暫時先放了你們,以後要是再犯,定殺不饒!」盜賊們叩頭謝恩而去。

小二與丁生在這裡住了不長時間,徐鴻儒就被官府擒住了,趙旺夫婦也誅連被殺。丁生幫助小二帶了銀子去官府贖回哥哥趙長春的小孩。這孩子當時才三歲,丁生把他當自己的兒子來撫養,改姓丁,叫丁承祧。於是這村中的人,漸漸知道丁氏一家是白蓮教的遺屬。這年正遭蝗災,小二剪了幾百隻紙鳶放在自己的地里,嚇得蝗蟲都飛不進她的田,免了一場災害。村中的人都嫉恨他們,向官府告發他們是徐鴻儒的餘黨。官府見丁家很富有,想敲詐他們,就把丁生抓起來。丁生拿錢重重賄賂縣官,才免了災。小二說:「咱們的錢來得不太明白,可以散散財。但這裡的人心如蛇蠍,不能久住。」因此,他們就賤價變賣了家產,搬到益都西邊去住。

小二為人心靈手巧,會過日子,經營家業比男人還強。他們開了個琉璃廠,雇了工人,小二親自教他們製作技術。他們生產的玻璃燈具,樣式奇巧,色彩繽紛,其它廠子都比不上。因此,他們生產的貨雖然價錢高,可還是賣得很快。幾年後,丁家就更豪富了。小二管理工人很嚴格,幾百人幹活,沒有敢偷懶的閒人。小二工作之餘,經常與丁生品茶、下棋,或者以看史書為樂。家裡的財務收支及奴婢、僕人的工作,小二都是每五天檢查一次。檢查時,她手裡拿着計工作數量的籌子,丁生拿着名冊點名。對勤快的進行獎賞,多少不等;對懶惰的當眾打板子,或者罰跪。檢查的這天,全體放假休息,晚間不幹活。小二與丁生招呼奴婢唱俚曲飲酒作樂。小二明察秋毫,沒有人敢欺騙她。獎賞時又超過工人的勞動,所以事事順利;村中二百多戶人家中,有個別窮的,小二就酌情幫助他們些資本謀生,所以,這村里沒有無業游民。

有一年大旱,小二命人在野外設壇,夜裡坐車到壇上,作起法術,就下了大雨,五里以內雨水充足。人們更感到她的神奇。小二出門從不遮面孔,村里人都認得她。有的少年聚起來議論她長得漂亮,但見到她時,都肅然起敬,沒有敢仰頭直看她的。每年到了秋天,村中的童子不能幹重活的,小二都給孩子錢,叫他們去采野菜,二十年積了一樓閣。村裡的人都笑她。可是後來山東發生了災荒,餓得人吃人。這時,小二拿出野菜來摻上糧食給人吃,鄰近村的人都得了救,沒有到外地去逃荒的。

異史氏說:小二的所作所為,乃是天賦使然,並非後天努力可成。但是如果不是丁生一言點撥,恐怕早已橫死許久。由此觀之,世上擁有不世才華的但是誤入匪盜虎狼之中而喪命的,應當不少。誰知道小二的同學六人中沒有和她才華相匹的呢?讓人遺憾沒有遇到丁生那樣點化他們的人啊!

賞析

鑑賞一:《小二》寫「絕慧美」的女子趙小二,因為跟父母一起參加過白蓮教,受人迫害,不得不去山東益都西部一個偏僻的地方立腳。到這種偏僻的地方,一般生活比較艱難,她卻生活得很好。為什麼?因為小二成為一個女經營者甚至可以叫女企業家:小二為人靈巧,經營才能超過男子。她開琉璃廠,生產的燈樣子新穎,價格高卻很容易賣。幾年功夫,富甲一方。小二對工人管理很嚴格,她的工場幾百工人,沒一個吃閒飯的。小二還懂得勞逸結合,閒暇時,跟丈夫下棋,喝茶,看歷史文學書。她對來往帳目和工人勞動,五天檢查一次,自己拿着帳本,丈夫點名,幹活賣力的工人受到獎勵,偷懶的工人罰跪。小二的工廠五天一檢查,檢查這天休息,夫妻飲酒取樂,讓奴僕們唱俚曲。小二對工人的獎勵總是超過他的功勞。小二是個富有活力的新型資產者,是管理高手,懂市場,知道把握顧客的獵奇心理,掌握市場。會賺錢,也會享受。工作之餘,品茶、下棋,看書,休假日擺起酒席唱「俚曲」,就像現在唱通俗歌曲。她過的不是傳統地主守財奴式生活,而帶有新型享樂型資本家特點。《小二》反映了在商品經濟發展中女性的能力與地位。展示了女性經濟地位的提高和趨於平等的愛情生活。小二跟黃英一樣摒棄了「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的傳統女性模式,在她的琉璃廠中,小二豪邁地擺出了主管架勢,丈夫只是一個工作上的幫手而已。女性在經濟上的獨立與地位的提高,使得小二成為真正的獨立不依的女人,不再是男人的附庸。

鑑賞二:在這個故事中,作者似乎要說明的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走邪道則不得善終,走正道則得福得吉。而改邪歸正,善莫大焉。

趙旺夫婦,有「善人」之稱,但因走上邪路,都被誅殺。小二也走上邪道,學得法術,但被人點醒,從邪道上退了出來。

從邪道上退了出來,卻並不意味着能立即走上正道。,JE二的故事便是如此。他們從白蓮教里逃出來後,避難於深山之中,但是「薪儲不給」,於是以法術巧取他人錢財。雖然取得巧,人不知,鬼不覺,運籌帷幄,頗有儒雅之風.但畢竟是邪而不是正,所以雖漸漸富有.但脫不掉災難。於是有盜賊入室,於是白蓮教敗後依然受到牽連,於是丁生進入監獄,於是不得不將巧取來的錢財去大量行賄,等等。

只有真正走上正路、棄除邪惡,小--.2『得以解脫災禍。她不再靠巧取,而靠行商.自食其力,於是「數年財益稱雄」.對奴婢賞罰分明.對鄉民給於周濟,使用法術是為了行善積德、救災救民,所以「人益神之」,村人敬仰。作者有意將正邪作一對比,以說明人生之路的方向的重要性。他怕人不明白這故事的含義,故而在「異史氏日」中還着重加以說明。

單灘從人要走正路,才能要用到正當之處這一點來說,蒲松齡未必不對。但是把1622年白蓮教徐鴻儒領導的農民起義看成是邪惡的代表.這就不能不說他思想上有很大的歷史局限性了。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許多地方是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現狀的,如「西鄰翁姓」,為什麼富.因為他是「綠林之雄」;為什麼盜賊入門,是因為「無賴子窺其富」;為什麼把丁生入監?實際七並不因為「鴻儒餘黨」,而是因為「官啖其富」。還有,故事巾多次提到天災、蝗災、旱災,山左大飢,等等,客觀上從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會事實。[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