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期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期島》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長山劉中堂鴻訓[1],同武並某使朝鮮[2]。聞安期島神仙所居[3],欲命 舟往游。國中臣僚金謂不可[4],令待小張。蓋安期不與世通,惟有弟子小張, 歲輒一兩至。欲至島者,須先自白。如以為可,則一帆可至;否則颶風覆舟。

逾一二日,國王召見。入朝,見一人佩劍,冠棕笠,坐殿上;年三十許,儀 容修潔。問之,即小張也。劉因自述嚮往之意,小張許之。但言:「副使不 可行。」又出,遍視從人,惟二人可以從游。遂命舟導劉俱往。水程不知遠近,但覺習習如駕雲霧,移時已抵其境。時方嚴寒,既至, 則氣候溫煦,山花遍岩谷。導入洞府,見三叟跌坐[5]。東西者見客入,漠若 罔知;惟中坐者起迎客,相為禮。既坐,呼茶。有憧將盤去。洞外石壁上有 鐵錐,銳沒石中[6];僮拔錐,水即溢射,以盞承之;滿,復塞之。既而托至, 其色淡碧。試之,其涼震齒。劉畏寒不飲。臾顧僮頤示之[7]。僮取盞去,呷 其殘者[8];仍於故處拔錐,溢取而返,則芳烈蒸騰,如初出於鼎。竊異之。 問以休咎,笑曰:「世外人歲月不知,何解人事?」問以卻老術[9],曰:「此 非富貴人所能為者。」劉興辭[10],小張仍送之歸。既至朝鮮,備述其異。 國王嘆曰:「惜未飲其冷者。此先天之玉液[11],一盞可延百齡。」

劉將歸,王贈一物,紙帛重裹,囑近海勿開視。既離海,急取拆視,去 盡數百重,始見一鏡;審之,則鮫宮龍族,歷歷在目。方凝注間,忽見潮頭 高於樓閣,洶洶已近[12]。大駭,極馳;潮從之。疾若風雨。大懼,以鏡投 之,潮乃頓落。

[1]長山劉中堂鴻訓:劉鴻訓,字默承,號青岳,明代山東長山縣人。萬 歷四十年舉人,四十一年進士,由庶吉士授編修。於泰昌元年(1620)冬奉 使頒詔朝鮮,會遼陽失陷,間關自海道達登州覆命。天啟末,以忤魏忠賢, 斥為民。崇禎間,嘗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進文淵閣大學士,主政府。 崇幀七年,卒於代州戍所。《明史》有傳。

[2]武弁:武官。即下文「副使」。

[3]安期島:傳說中仙人安期生所居的海島。安期生,戰國後期方士,據 說為琅邪人,賣藥於東海邊,曾見秦始皇。後流傳為道家仙人名。漢武帝時, 方士李少君建言遣使入海,求蓬萊仙人安期生之屬。見《史記·封禪書》、《樂毅傳》,及《列仙傳》、《高士傳》等。

[4]金(qiān 千):皆。

[5]跌坐:即「結跏跌坐」,俗謂盤腿打坐。

[6]銳沒石中:錐尖插在石孔中。

[7]頤示:用下巴動作示意。示,底本作視,此從二十四卷抄本。

[8]呷(xiā瞎):吸飲。

[9]卻老術:即俗言」返老還童」的方術。

[10]興辭:起身告辭。

[11]玉液:相傳為仙人飲料,服之可益壽長生。又叫玉漿。

[12]洶洶:波浪翻滾的樣子。

翻譯

長山劉鴻訓劉中堂,有一次同一位武官一塊出使朝鮮。他們聽說朝鮮的安期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就想乘船去遊覽。朝鮮國的大臣們都說不行,讓他們等待一個叫小張的人。原來安期島不與人世間往來,只有島上的弟子小張,每年來一兩次。想到島上去的人,必須先向小張說明,小張認為可以去,坐上船便可一帆風順安全到達;否則,船就會被颶風打翻。

過了一兩天,朝鮮國王召見劉中堂。中堂上朝後,看見還有一人坐在殿上。這人三十來歲,身佩寶劍,頭戴棕斗笠,儀容整潔,神情莊重。劉中堂一問,知道他就是小張。中堂便向他講述了自己想去安期島的願望。小張允許了,但又說:「你的副使不能去。」接着他又出了宮殿把劉中堂的隨從看了一遍,說只有兩個人可以跟着去。於是,小張備好船,領着劉中堂等人一塊去了。

劉中堂坐在船上,也不知道路程有多遠。只覺得風聲習習。如同騰雲駕霧,只過了一個時辰就到了安期島。當時正是嚴寒的冬天,可是到了島上,卻是氣候溫暖如春,鮮花開滿山谷。小張領劉中堂進入洞府,見裡面有三位老者正盤腿而坐。東西兩旁的人看見客人進來,如同沒有看見一樣,只有中間坐着的老者起身迎客,相互見了禮。坐下後,老者叫小僮上茶。有個小僮拿着盤走了出去,洞外的石壁上有一把鐵錐,錐尖插入石頭中。小僮拔出鐵錐,立刻噴出水來。小憧用杯子接住。接滿後,又把鐵錐插回原處。小僮把茶端到劉中堂面前。中堂見茶色淡綠,試着吃了一口,涼得牙齒打顫。他怕涼不喝了。老者看看小僮,示意他端走。小僮把茶杯拿去,把剩下的喝了;仍舊來到剛才的石壁前,拔出鐵錐,重新接了一杯回來。劉中堂一嘗這杯茶,覺得滿口芳香,熱氣撲面,好像剛剛燒出來似的,他暗暗驚異。劉中堂問老人自己以後的命運如何,老者笑着說:「我們世外人連歲月都不知道,怎能預知人世間的事?」劉中堂又問不老之術,老者說:「這可不是你們富貴人所能做到的。」劉中堂起身告辭,小張仍然送他回去。

回到朝鮮後,劉中堂向國王講述了自已在安期島的見聞,國王嘆息說:「可惜你沒有飲那杯涼茶。那是天上的玉液,喝一杯就可以增壽百年。」

劉中堂準備回國了,朝鮮國王贈他一件禮物,用紙帛層層包着,還囑咐他不要在靠近海的地方打開。劉中堂剛一下船上岸,就急忙拿出來看,一連拆去好幾百層紙帛,才看見一面鏡子。他仔細地看着鏡子,見鏡子上出現了海中龍宮景象。裡面龍飛蛟舞,歷歷在目。他正看得出神,忽見海上翻起比樓閣還高的浪潮,氣勢洶洶地向他撲來。劉中堂怕極了,急忙逃竄。浪潮緊追不放,快得如同狂風暴雨。劉中堂嚇慌了,急忙把鏡子向海潮扔過去,海潮馬上就落了下去。[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