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聞觱篥》唐朝·杜甫
《夜聞觱篥》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古體詩。這是一首詠樂詩,主要寫夜聞觱篥的感受,抒發詩人晚景的孤寂淒涼和對國家人民的深沉憂慮。全詩意境深邃,內情和外物達到和諧統一,成功地創造了濃厚的抒情氛圍。
![]() |
[1] 作品名稱 夜聞觱篥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古詩
目錄
作品原文
夜聞觱篥滄江上⑴,衰年側耳情所向⑵。
鄰舟一聽多感傷,塞曲三更欻悲壯⑶。
積雪飛霜此夜寒,孤燈急管復風湍⑷。
君知天地干戈滿⑸,不見江湖行路難⑹。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滄江:此指長江。觱篥(bì lì):樂器名,是以竹做管、以蘆葦做嘴的管樂器,其聲悲切,類似茄管。
⑵情所向:即尋所向。此句寫詩人旅情頓起,引頸而望,側耳傾聽。
⑶塞曲:邊塞之曲。指鄰舟觱篥所吹之曲。欻(xū):忽然。
⑷急管:指觱篥急促的節奏。風湍:風吹浪濤奔湍。
⑸君:指吹觱篥者。干戈滿:指當時吐蕃多次進擾,商州、幽州等地有戰亂,桂州少數民族起事等等。
⑹行路難:括詩人飄泊江湖之苦。
白話譯文
夜裡在青蒼色的江面上聽見淒涼的觱篥聲,我這年老體邁的人側耳傾聽,頓起旅情。
原來這聞之興悲的樂曲是從鄰舟傳來,忽然在三更半夜響起的悲壯塞曲又傳入耳中。
積雪飛霜凝結着這冬夜的嚴寒,面對孤燈聽急管,加之滿耳風濤,這情況真淒涼。
你這吹觱篥的人啊,只知干戈把天地充滿,怎不見我這病泊江湖的野老行路艱難!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於大曆三年(768年)冬赴岳陽途中所作。一天晚上,杜甫在舟行途中聞鄰舟有人吹奏觱篥時,被悲壯的樂聲觸動了旅愁,通宵不眠,感慨萬分,遂賦此詩以抒愁懷。 安史之亂後,唐帝國急遺衰敗。軍閥混戰連年發生,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期間,蜀中就發生過徐知道的叛亂。此外,党項、羌、吐谷渾、吐蕃、回紇等外族軍隊也不斷入侵。在同叛亂的軍閥和外族軍隊的戰爭中,唐朝官軍的殘暴也不下於軍閥和外族的軍隊。人民流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