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地雷戰》焦曉雨執導電視劇(第31集)

《地雷戰》是海潤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山東衛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抗戰劇,由焦曉雨執導,吳樾何翯郭昊倫張立于海董姝主演。該劇講述了趙化龍等愛國人士在日軍侵華時靈活巧妙地運用地雷戰術抵制日本侵略者的傳奇歷史故事。該劇於2015年8月3日福建綜合頻道首播。[1]

目錄

劇情簡介

1943年抗日戰爭期間,膠東半島海陽地區人民配合八路軍展開敵後作戰。村民趙化龍陰差陽錯地毀掉了日軍少佐小泉設計的陰謀,救出了根據地派來發展敵後游擊隊的李國強。趙化龍優異的表現使他被派到軍區專門學習造雷技術。學習歸來的趙化龍如虎添翼,根據每一次的戰鬥總結經驗,在不同的戰鬥中研究發明不同的地雷,製造出一個個神出鬼沒的地雷戰場,炸得敵人膽戰心驚,趙化龍也在戰爭的磨礪中成長和強大。小泉煞費苦心地請來排雷專家井上和趙化龍鬥法;軍區派來了化學專家汪霞協助趙化龍對付井上。日軍幾次擊退游擊隊,趙化龍總結教訓,在汪霞的幫助下,不斷改進地雷技術,使井上無計可施。解放海陽城的戰鬥終於打響了,趙化龍帶領游擊隊為攻城的八路軍主力掃清障礙,小泉守城部隊戰敗,被炸死在地雷陣中。趙化龍和他的部隊又開赴新的戰場。

角色介紹

趙化龍 演員 吳樾

海陽村民,陰差陽錯下毀掉日軍少佐小泉設計的陰謀,救出了根據地派來發展敵後游擊隊的李國強。後因自身優異突出的表現被派到軍區專門學習造雷技術。學成歸來後的他從各種戰鬥中總結經驗,製造出一個個叫敵人膽戰心驚的地雷戰場。

汪縝 演員 董姝

汪縝,指導員,受軍區指派,協助趙化龍對付日軍的化學專家。後被日本鬼子抓住,嚴刑拷打下仍是不屈服。

趙二壯 演員 柯伯龍

趙化龍發小,從小一起長大,性格憨厚、為人率直,有着叫人心酸的坎坷經歷。

幕後花絮

  • 《地雷戰》中,吳樾首次出演農民。
  • 吳樾透露,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片場幾乎全是真的炸點,而所有炸點他都親自去完成,不用替身。
  • 該劇拍攝時正值嚴冬,可謂頂風冒雪,條件極其艱苦。不僅如此,由於劇情需要和導演對藝術的追求,大量危險爆炸戲和武打槍戰戲很多,雖然各部門盡力避免事故,但還是難免受傷。
  • 吳樾自從進組後,兩個多月期間一天未休,每天拍戲都在12小時候以上。期間因為意外被炸傷後依然堅持拍攝。
  • 《地雷戰》一部劇下來用了近千斤炸藥,單單「攻陷海陽」一場戲就用了60多公斤炸藥。

劇集評價

電視劇版《地雷戰》不論從情節內容還是人物情感上對這段傳奇歷史都有了更豐富的描述和擴充,劇中角色個性鮮明。(南報網評)

相對於經典的電影版《地雷戰》,電視劇版《地雷戰》在還原歷史的基礎上,再現了抗戰時期膠東人民用智慧、勇敢譜寫的神奇歷史。不只向經典致敬,更打造了一種情懷,進一步讓年輕人體味抗戰的艱辛,感受民間智慧的重量。(騰訊娛樂評)

該劇憑藉「不雷人不做作」的真實抗戰,巧妙的情節設計,鮮活的小人物塑造,細膩的感情線與豪放的兄弟情交錯融合,勾起了中老年群體對紅色經典作品的懷舊感情,同時憑藉巧妙的感情設置又非常符合年輕群體的需求,將紅色作品與當下創作環境進行巧妙的結合。(網易娛樂評)

第31集介紹

日軍即將入侵紀村,汪縝決定活學活用,將剛研發的夾子雷投入使用。

渡邊負責為日方開路清掃地雷,汪縝研發的夾子雷被渡邊輕易破解,渡邊破解完第一個夾子雷繼續挖雷,意外挖到鐵蛋拉的一泡屎。頓時怒不可遏氣得跺腳吼叫,不慎踢到地上的夾子雷繩索,引爆了其中一枚地雷。

高橋見渡邊無法完全破除地雷,不敢再冒然行軍,原路返回班師回朝。

趙家莊的軍民團結一致,用智慧戰勝了日軍,人人歡呼雀躍點燃炮仗慶賀。

撤退的日軍聽到炮仗燃放聲,還以為八路軍在開槍,人人嚇得面色大變,如同喪家犬愴惶奔逃。

渡邊拆雷不力,被吉田批評了一頓,事後潛心研究破除夾子雷的辦法。

汪縝經過第一次夾子雷運用,發現繩索是夾子雷最大的缺點,日軍探雷的時候用肉眼就能看到地上的繩索,汪縝意識到得找細繩代替粗繩。

二丫送食物進來,汪縝的視線停在二丫腦後的辮子上,眼睛一亮意識到髮絲可替代繩索。

髮絲對於女人來說彌足珍貴,趙化龍找到二丫,拐彎抹角借走幾根髮絲,二丫暗中娓隨趙化龍來到炸藥研發房,弄清原因剪掉辮子送給趙化龍,她為了保家衛國獻出留了多年的辮子,令趙化龍深受感動。

功夫不負有心人,渡邊經過研究摸索,找到了破解夾子雷的辦法。重拾信心的他向吉田表示,會將研究心得傳給所有士官,讓全軍上下都懂得拆除夾子雷。

大山騎着自行車出城,前往趙家莊找到趙化龍,向其轉述文曉博提供的情報。日軍計劃在次日早上進攻紀村,此次出兵意在搶奪紀村的大量糧食。

紀村一旦被日軍攻陷,該村村民將會無糧可食,趙化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立即指揮戰士們掩埋地雷。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場血戰即將到來,戰士們動作嫻熟將一枚枚地雷埋入地中,等待即將進攻紀村的日軍出現。此次決戰,成敗與否,地雷起到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