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醫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醫術》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張氏者,沂之貧民[1]。途中遇一道士,善風鑒[2],相之曰:「子當以術業富[3]。」張曰:「宜何從?」又顧之,曰:「醫可也。」張曰:「我僅識『之無』耳[4],烏能是[5]?」道士笑曰:「迂哉!名醫何必多識字乎? 但行之耳。」

既歸,貧無業,乃摭拾海上方[6],即市廛中除地作肆[7],設魚牙蜂房[8],謀升斗於口舌之間[9],而人亦未之奇也[10]。會青州太守病嗽[11], 牒檄所屬征醫[12]。沂固山僻[13],少醫工;而令懼無以塞責,又責里中使自報[14]。於是共舉張。令立召之。張方痰喘,不能自療,聞命大懼,固辭。令弗聽,卒郵送去[15]。路經深山,渴極,咳愈甚。入村求水,而山中水價與玉液等,遍乞之,無與者。見一婦漉野菜[16],菜多水寡,盎中濃濁如涎。 張燥急難堪,便乞餘沈飲之[17]。少間,渴解,嗽亦頓止,陰念:殆良方也。

比至郡,諸邑醫工,已先施治,並未痊減。張入,求得密所,偽出藥目,傳示內外;復遣人於民間索諸藜藿[18],如法淘汰訖[19],以沈進太守。一服,病良已。太守大悅,賜賚甚厚,旌以金扁[20]。由此名大噪,門常如市, 應手無不悉效。有病傷寒者,言症求方。張適醉,誤以瘧劑予之。醒而悟之,不敢以告人。三日後,有盛儀造門而謝者[21],問之,則傷寒之人,大吐大下而愈矣。此類甚多。張由此稱素封[22],益以聲價自重,聘者非重資安輿不至焉[23]。

益都韓翁[24],名醫也。其未著時[25],貨藥於四方。暮無所宿,投止一家,則其子傷寒將死,因請施治。韓思不治則去此莫適,而治之誠無術。往復跮踱[26],以手搓體[27],而污泥成片,捻之如丸。頓思以此紿之[28],當亦無所害。曉而不愈,已賺得寢食安飽矣。遂付之。中夜,主人撾門甚急。意其子死,恐被侵辱,驚起,逾垣疾遁。主人追之數里,韓無所逃,始止。乃知病者汗出而愈矣。挽回,款宴豐隆;臨行,厚贈之。

翻譯

沂水有一個貧民,姓張。一天,他在路上碰見一個善相面的道士,道士看了看他,說:「你定當以術業致富。」姓張的問道士:「我應從何業?」道士又看了看他,說:「醫術就行。」姓張的說:「我斗大的字不識兩個,怎能從醫?」道士笑着說:「你這人太愚,名醫何必多識字?只要去干就行。」

姓張的回到家裡,貧困無業,便搜集一些偏方,到市上擺了個地攤,擺上魚牙、蜂房等東西,給人治病,賺一點糧、錢糊口。而人們也沒把他當成什麼良醫來對待。

一次,正碰上青州太守得了咳嗽病,下文到各縣為他找醫生診治。這沂水一帶本來就是山村僻壤,很少會醫術的。縣官害怕找不到醫生沒法向上司交差,就叫鄉里負責人自報醫生。於是就共同推舉姓張的。縣官聽了,立即召見他。這時,姓張的也正在患痰喘病。自己還治不了自己。接到命令後非常恐懼,便一再推辭,可縣官不聽,還是命人把他送往青州。這一路上都是大山,姓張的渴得要死,但是山中的水比玉液還貴,挨門要水喝,都沒有給的。走到一個地方,碰見一個農婦在漉野菜汁子。漉了半天,野菜雖多,但水卻沒有多少,盆里的菜汁濃濁得像口涎那樣。姓張的實在渴極了,就乞求婦人把剩下的一點菜汁給自己喝。他喝下去以後,頓時覺得不渴了,咳嗽也止住了。他心裡暗想,這大概就是治咳嗽病的好方子。

到了青州,各縣來的醫生都已經給太守診治了一遍,都沒有見好。姓張的來了後,要求單獨給自己安排一間房子,裝着考慮開藥方子。然後派人到民聞索要藜蕹。野菜要來後,他就按那個農婦的方法漉出汁兒來,請太守服下。太守喝下,不長時間,果然藥到病除。太守很高興,賜給姓張的許多錢、物,並贈了一幅金匾掛在了姓張的門上。從此,姓張的名聲大震,來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門庭若市。所治的病,沒有不見效的。

一次,有個患傷寒病的人來找姓張的,進門說了病症後,要求給他處方。這時,姓張的正喝醉了酒,馬馬虎虎地錯把治虐痰的藥給了病人。待一會酒醒過來才想起出了錯,但又不敢再對別人說。可誰知三天後,忽然有人帶着禮物來拜謝他。他不知是什麼事,一問,才知道那個傷寒病人吃了藥後大吐大瀉,病就全好了。像這類事情很多。姓張的從此發了大財,家中成了富戶。身價也因此抬高了。凡來請他治病的,不出大價錢,不用車馬接送,他就不去。

益都縣有個姓韓的老頭,是個有名的醫生。他還沒有出名以前,到四鄉賣藥。一次他晚上沒處住宿,就投奔了一家人家。正好這家人的孩子患傷寒病快要死了,知道他是賣藥的,就請他給孩子治病。韓老頭十分為難,自己想:不給孩子治病今晚無處住,治吧又沒有辦法治,就在屋裡走來走去,兩手搓着身子,搓來搓去,身上的污垢搓下來一大片,順手又把泥垢捻成了一個個丸子。老頭靈機一動,心想:給病人吃了這個丸子先應付一下,反正治不好病也沒有多大害處;就算治不好,也已賺得個白住白吃。想罷,就給病人吃下這個泥垢丸子。到了半夜,忽然主人來敲門,而且叫得很急。韓老頭想:糟了,一定是那孩子死了!他怕主人不饒他,就起來爬牆逃跑。主人見他跑,就在後面追。一直追了幾里路,韓老頭看看逃不掉了才住了腳。這時主人才告訴他,孩子吃了丸子,出了一身大汗,病全好了。把韓老頭又請了回去,好好招待了一番。臨走,又贈給他許多錢物。

賞析

這是一篇具有強烈諷刺意味的小說。小說寫了兩個不學無術的庸醫招搖撞騙.最後喜劇性地獲得成功的故事。小說對社會生活中那些以名家自居、實則腹中空空的騙子給予了辛辣的嘲弄。作品寫他們出盡洋相、醜態畢露,讀之令人解頤,頗有妙趣。小說充滿着濃烈的喜劇色彩,人物的一投足.一舉手.都使人覺得滑稽可笑,如寫張氏「方痰喘.不能自療,聞命火懼」:寫韓翁」往復 踱.以手搓體,汗而成片.捻之如丸。頓思以此治之,當亦無所害」,令人讀後忍俊不禁.覺得這些無以自療,也無法治人的所謂名醫的行為是無比的荒唐,其窘態是格外的引人發笑。作品的諷刺意味不是通過漫畫式的誇張描寫表露出來的.而是透過平實、小動聲色的敘說顯現出來。作者只通過愚笨無術的人物強扮聰明精幹的表演,讓諷喻之意自然而然地顯露。此外,小說所敘事件的結局都出現了出乎人意料之外的逆轉.不僅增添了作品的喜劇性,同時也使情節的演進曲折有致。[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