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海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海石》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劉海石,蒲台人[1],避亂於濱州[2]。時十四歲,與濱州生劉滄客同函 丈[3],因相善,訂為昆季[4],無何,海石失怙恃[5],奉喪而歸[6],音問 遂闕。滄客家頗裕。年四十,生二子:長子吉,十七歲,為邑名士;次子亦 慧。滄客又內邑中倪氏女[7],大嬖之[8]。後半年,長子患腦痛卒,夫妻大 慘。無幾何,妻病又卒;逾數月,長媳又死;而婢僕之喪亡,且相繼也:滄 客哀悼,殆不能堪。

一日,方坐愁間,忽閽人通海石至。滄客喜,急出門迎以入。方欲 展寒溫[9],海石忽驚曰:「兄有滅門之禍,不知耶?」滄客愕然,莫解所以。 海石曰:「久失聞問,竊疑近況未必佳也。」滄客法然[10],因以狀對。海 石欷。既而笑曰:「災殃未艾[11],余初為兄吊也[12]。然幸而遇仆,請為 兄賀。」滄客曰:「久不晤,豈近精『越人術』耶[13]?」海石曰:「是非 所長。陽宅風鑒[14],頗能習之。」滄客喜,便求相宅。

海石入宅,內外遍觀之。已而請睹諸眷口;滄客從其教,使子媳婢妾, 俱見於堂。滄客一一指示。至倪,海石仰天而視,大笑不已。眾方驚疑,但 見倪女戰無色,身暴縮,短僅二尺余。海石以界方擊其首[15],作石缶聲[16]。 海石揪其發,檢腦後,見白髮數莖,欲拔之。女縮項跪啼,言即去,但求勿 拔。海石怒曰:「汝凶心尚未死耶?」就項後拔去之。女隨手而變,黑色如 狸[17]。眾大駭。海石掇納袖中,顧子婦曰:「媳受毒已深,背上當有異,請驗之。」婦羞,不肯袒示。劉子固強之,見背上白毛,長四指許。海石以針挑出,曰:「此毛已老,七日即不可救。」又視劉子,亦有毛,才二指[18]。曰:「似 此可月余死耳。」滄客以及婢僕,並刺之。曰:「仆適不來,一門無噍類矣[19]。」問:「此何物?」曰:「亦狐屬。吸人神氣以為靈[20],最利人死。」 滄客曰:「久不見君,何能神異如此!無乃仙乎?」笑曰:「特從師習小技 耳,何遽雲仙。」問其師,答云:「山石道人。適此物,我不能死之,將歸 獻俘於師[21]。」

言已,告別。覺袖中空空,駭曰:「忘之矣!尾末有大毛未去,今已遁 去。」眾俱駭然。海石曰:「領毛已盡,不能化人,止能化獸,遁當不遠。」 於是入室而相其貓,出門而嗾其犬,皆曰無之。啟圈笑曰[22]:「在此矣。」 滄客視之,多一豕。聞海石笑,遂伏,不敢少動。提耳捉出,視尾上白毛一 莖,硬如針。方將檢拔,而豕轉側哀鳴,不聽拔。海石曰:「汝造孽既多, 拔一毛猶不肯耶?」執而拔之,隨手復化為狸。納袖欲出。滄客苦留,乃為一飯。問後會,曰:「此難預定。我師立願 弘,常使我等邀世上,拔救眾生,未必無再見時。」及別後,細思其名,始 悟曰:「海石殆仙矣!『山石』合一『岩』字,蓋呂仙諱也[23]。」

翻譯

劉海石是蒲台人,十四歲時,隨家人到濱州躲避戰亂,與濱州書生劉滄客同拜一個老師學習,兩人關係很好,便結拜為兄弟。沒過多久,劉海石父母雙亡,奉喪回了原籍,此後一直杳無音信。

劉滄客家境富裕,四十歲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劉吉,十七歲了,是縣裡的名士。次子也很聰明伶俐。後來,劉滄客又娶了本縣倪家的姑娘為妾,對她非常寵愛。過了半年,長子患頭痛病去世,夫妻大為悲傷。不久劉滄客的妻子又病故;過了數月,大兒媳也死了,家中的奴婢傭人也一個接一個地去世。劉滄客接二連三屢遭不幸,幾乎不能忍受。

一天,他正在獨自悶坐,忽然看門人進來稟告:劉海石來了。滄客很高興,急忙出門恭迎入坐。剛要問候寒暄,劉海石忽然吃驚地望着他說:「老兄,你有滅門之禍,不知道嗎?」劉滄客目瞪口呆,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劉海石又說:「很久不通音信,我估計你近來的狀況就未必很好!」劉滄客聽後,忍不住掉下淚來,就將家中近來發生的災難,如實相告。劉海石也難過得落了淚,既而又轉悲為喜,笑着說:「這場災難還沒完,所以我先是為你悲傷;但幸虧遇到我,又該為你慶賀。」劉滄客說:「久不見面,難道你精通了給人看病的越人術嗎?」劉海石回答說:「這不是我的專長。看看宅子風水、或給人相相面我到是比較在行。」劉滄客很歡喜,便求他相看住宅。劉海石里里外外察看了一遍後,又要求再看看家中所有成員。

劉滄客按他的吩咐,把全家人都集合到堂屋,挨次一一地指給劉海石。輪到倪氏時,劉海石忽然仰天大笑不止。眾人正驚奇時,就見倪女嚇得渾身打顫,面無人色;整個身體驟然縮短到二尺多長。劉海石用界尺敲敲倪女的頭頂,發出一種像敲石罐的聲音。他又上前揪住倪女的頭髮,仔細檢查她的腦後,見有幾根白毛,伸手就要拔去。倪女縮着脖子,跪在地上哭着說馬上就走,求他不要拔了。劉海石怒斥道:「你還想害人嗎?」硬將白毛拔去了。那女子隨即變成了一隻黑色像狸一樣的動物。眾人都異常驚懼。劉海石把那動物抓來放到袖子裡,看着劉滄客的兒媳說:「她受毒很深,背上肯定有異樣的變化,請讓我檢查一下。」媳婦害羞,不肯脫衣服。劉的兒子執意讓她脫下,見她背上長着白毛,有四指多長。劉海石用針給她挑出,說:「這毛已老,再過七天就沒救了。」劉海石又看滄客的兒子,見背上也長着二指多長的白毛,便說:「這些毛若再長一個多月,你也沒命了。」他又逐個察看了劉滄客及家人,一一挑去了白毛,對眾人說:「我若不及時趕來,全家人沒有再活的了!」有人問:「這是個什麼東西?」劉海石回答:「也屬狐類,專靠吸取人的精氣為生,最能置人於死地。」劉滄客說:「好久不見,你怎麼能這樣料事如神,莫非是神仙嗎?」劉海石笑着說:「我這不過是跟師傅學到的一點雕蟲小技罷了,怎敢稱神仙呢?」滄客問誰是他師傅,劉海石說:「山石道人。剮才這東西,我還治不死它,要獻給師傅,讓他處置。」說完就告別要走,一抬手覺得袖子空空的,驚駭地說:「跑了!尾巴上還有大毛沒拔去,竟然逃了。」眾人駭然。劉海石忙安慰說:「他脖子上的毛已拔了,不能再變成人,只能化成獸類,不會跑遠。」說着就進屋看看貓,又出門看看狗,都說不是。打開豬圈門看時,劉海石笑着說:「在這裡呀!」劉滄客過去一看,果然多了一頭豬。那豬聽到劉海石的笑聲,立時伏在地上一動也不動。劉海石提着耳朵把它抓出來,見尾巴上果然有一根白毛,堅硬如針。才要拔掉,那豬翻轉哀鳴不讓撥。劉海石氣憤地說:「你作孽這麼多,還想一毛不拔嗎?」邊說邊強行拔掉,那豬隨手又化為狸。劉海石將它收到袖中要走,劉滄客苦苦挽留,才在一起吃了頓飯。臨行前,劉滄客問他什麼時候再見,劉海石說:「這事難以預定。我師傅立下宏圖大志,常派我們邀游世上,搭救眾生,以後未必沒有見面的機會。」

分別後,劉滄客細想劉海石師傅的名字,才恍然大悟地說:「海石大概已變成仙人了!『山石』合起來是『岩』字,正是仙人呂洞賓的名字。」[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