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刀「式」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刀「式」辯》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    本月六日的《動向》上,登有一篇阿芷②先生指明楊昌溪③先生的大作《鴨綠江畔》,是和法捷耶夫④的《毀滅》相像的文章,其中還舉着例證。這恐怕不能說是「英雄所見略同」罷【暗示這就是抄襲】。因為生吞活剝的模樣,實在太明顯了。【首先敘述《鴨綠江畔》抄襲《毀滅》的經過,並對此表達看法,認為其「生吞活剝的模樣,實在太明顯了」,後文對此舉例說明。】

原文及賞析

但是,生吞活剝也要有本領,楊先生似乎還差一點。例如《毀滅》的譯本,開頭是──

「在階石上鏘鏘地響着有了損傷的日本指揮刀,萊奮生走到後院去了,……」

而《鴨綠江畔》的開頭是──

「當金蘊聲走進庭園的時候,他那損傷了的日本式的指揮刀在階石上噼啪地響着。……」 【以上列舉兩本書開頭的句子,後文做進一步分析。】

人名不同了,那是當然的;響聲不同了,也沒有什麼關係,最特別的是他在「日本」之下,加了一個「式」字。這或者也難怪,不是日本人,怎麼會掛「日本指揮刀」呢?一定是照日本式樣,自己打造的了。 【此段是對上文所列兩個句子的區別進行分析,除了「人名」、「響聲」外,還有一區別是「日本指揮刀」變成了「日本式指揮刀」。】

但是,我們再來想一想:萊奮生所帶的是襲擊隊,自然是襲擊敵人,但也奪取武器。自己的軍器是不完備的,一有所得,便用起來。所以他所掛的正是「日本的指揮刀」,並不是「日本式」。【此段是對「日本指揮刀」的進一步分析,指出當時的情境下,「日本指揮刀」才是合情合理的。】

文學家看小說,並且豫備抄襲的,可謂關係密切的了,而尚且如此粗心,豈不可嘆也夫! 【此段是對前文總的評價,表達了對抄襲者的諷刺。】

五月七日

注釋

①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五月十日《中華日報·動向》。

②阿芷即葉紫(1910—1939),湖南益陽人,作家。他在一九三四年五月六日《中華日報·動向》上發表的文章是《洋形式的竊取與洋內容的借用》。

③楊昌溪「民族主義文學」的追隨者,他的中篇小說《鴨綠江畔》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八月《汗血月刊》第一卷第五期。

④法捷耶夫(А.А.Фатеев 1901—1956)蘇聯作家。作品有長篇小說《毀滅》、《青年近衛軍》等。《毀滅》由魯迅譯成中文,一九三一年先由大江書鋪出版,譯者署名隋洛文,繼以「三閒書屋」名義自費重版,譯者改署魯迅。[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