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少先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少先生》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韓元少先生為諸生時[1],有吏突至,白主人慾延作師,而殊無名刺[2]。問其家閥[3],含糊對之。束帛緘贄[4],儀禮優渥。先生許之,約期而去。 至日,果以輿來。迤邐而往[5],道路皆所未經。忽睹殿閣,下車人,氣象類 藩邸[6]。既就館,酒炙紛羅,勸客自進,並無主人。筵既撤,則公子出拜;年十五六,姿表秀異。展禮罷,趨就他舍,請業始至師所[7]。公子甚慧,聞 義輒通。先生以不知家世,頗懷疑悶。館有二僮給役[8],私詰之,皆不對。 問:「主人何在?」答以事忙。先生求導窺之,僮不可。屢求之,乃導至一 處,聞拷楚聲。自門隙目注之,見一王者坐殿上,階下劍樹刀山,皆冥中事。大駭,方將卻步,內已知之,因罷政[9],叱退諸鬼,疾呼僮。僮變色曰:「我 為先生,禍及身矣!」戰惕奔入。王者怒曰:「何敢引人私窺!」即以巨鞭重笞訖。乃召先生入,曰:「所以不見者,以幽明異路。今已知之,勢難再 聚。」因贈束金使行[10],曰:「君天下第一人[11],但坎壈未盡耳[12]。」 使青衣捉騎送之[13]。先生疑身已死。青衣曰:「何得便爾!先生食御一切[14],置自俗間,非冥中物也。」既歸,坎坷數年,中會、狀,其言皆驗[15]。

翻譯

韓元少先生還是生員時,一天在家,突然來了個官差,稟報說主人想延請他作塾師,但竟沒主人的名帖;問他主人家的家族門第,回答也是含含糊糊。先生見官差帶來的聘禮十分優厚,便答應下,約定了來接的日子,官差才走了。

到了那天,果然有車子來接先生。出門後,一路曲折綿延前行,走的路都是以前從沒走過的。忽見前面有樓台殿閣,先生下了車進去,見像是藩王的官邸。到了學館,有僕人紛紛擺上了豐盛的酒菜,勸客人自飲,卻沒主人陪同,先生十分不解。撤宴後,過來一個十五六歲的公子拜見先生,生得秀雅不俗,施完禮,又去了別的屋子,請教學業時才來到老師的住所。公子絕頂聰明,上課只要先生講講大意,便自己明白了。先生因不知公子的家世,心中十分疑惑。學館裡有兩個童僕供先生使喚,先生私下問他們,都不回答。問主人在哪裡,回答說主人太忙。先生又要求他們領着偷偷去見見主人,二人都不願去。懇求了好幾次,才勉強同意,領着先生來到一座大殿,聽見裡面傳出審訊拷打聲。先生忙從門縫裡往裡一瞅,見一個大王高坐在殿上,兩階下劍樹刀山,都是傳說中閻王殿的景象。先生驚駭萬分,轉身要走開,裡面已經知道外頭有人。閻王停下公事,將眾鬼喝退,厲聲呼叫小童。童僕臉上一下子變了色,恐懼地說:「我為了先生,惹禍上身了。」戰戰兢兢地急忙跑了進去,閻王發怒說:「你怎敢領人到這裡來偷看?」用巨鞭重打小童。打完,叫先生進去,說:「我所以不見你,是因為陰陽兩世路途隔絕。現在你既然已經知道了,不好再在這裡。」便贈給酬金。讓先生回家,說:「你將來能中狀元,只是還有些磨難沒受完罷了。」命一個青衣僕人牽着驢送先生回去。先生懷疑自己已經死了,僕人說:「怎麼可能呢!先生吃的用的都來自人世,不是陰間的東西。」

回來後,先生又坎坷數年,後來連中會元、狀元,閻王的活都應驗了。[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