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系》流芳唯重憲(曹學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人系》流芳唯重憲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人系》流芳唯重憲》中國當代作家曹學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人系》流芳唯重憲

這是一個叫老莊的小村子,現已改名為團結村,隸屬於泰州市姜堰區婁莊鎮。村子裡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河,小河上有一座小橋,在小河南岸、小橋東側,有一座小院,掩映在綠樹叢中。小院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間普通泰式民居,青磚小瓦斑駁的牆壁上爬滿瓜蔓青藤。由於長期無人使用,屋瓦、檐口、窗戶已經出現朽壞,天井裡雜草叢生,青苔遍地。

誰也想不到,這三間不起眼的老屋,竟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驅黃重憲先生的故居。一個與孫中山、黃炎培等一代偉人相交甚密,寫下巨著《人系》,因「護法討袁」而改名的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民主衛士,竟是從這裡走出,最後又終老於這裡。

黃重憲,原名黃仲善,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出生於老莊村的一個詩書之家,其父母都是讀書人,在當地教育界頗有名望。黃重憲出生後,與父母一起,生活在老莊這個雖然偏僻但卻風光秀麗的水鄉小村里。據該村上了年紀的人回憶,當年他家所居住的老屋,不止現在這三間,而是由前後兩進以及廂房組成的院落,四面環水,樹木蔥蘢,環境優美,其書房以「逍遙齋」命名。

黃重憲小時候,因為父親要參加科舉考試,無暇顧及他的學習啟蒙,母親便當起了家庭教師,對他進行啟蒙教育。由於母親的耐心輔導,黃重憲不滿三歲時,就能認識八百多字。正如他後來回憶:就是這八百多字,給自己今後的寫作立下了根基。他認為,三歲四歲識字八百,並不稀奇,唐代詩人白居易生七月而識字,是得的天籟教育,而他是受的人籟教育。所以他主張「各個家庭不可漠視幼稚教育」,應以母親為天然良好教師。

在母親這一「天然良好教師」的教導下,黃重憲遍讀五經四書、諸子百家,尤其對《春秋》熟讀精研。其時正值中國封建主義走向衰亡,民主主義風起雲湧的時代。居於鄉村一隅的黃重憲對國家和世界大勢也極為關心,接受了許多新思想、新知識。幼時在父母的影響下,他就痛恨清政府腐敗無能賣國求榮,此時更萌生了「廢除君主制度,實行民主主義」的思想。

關於黃重憲青少年時期的教育,通常的說法是十七歲闖蕩上海,接觸西方文明。但在他的老家也流傳着另一種說法,就是他曾到日本留學,在那裡認識了孫中山、黃炎培等一大批志士仁人,參加了同盟會,接觸到了更多的民主革命乃至共產主義思想。可惜缺少佐證材料。但這種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從他的家庭背景和後來的經歷,都可以做出這樣的推論。他的父親、母親雖居鄉村,但都是知識分子,都比較開放、開明,思想都比較進步。而他後來的所作所為、所交所往,非有大見識者不能至也。

1900年前後,正值八國聯軍大舉侵犯中國之際,日本帝國主義趁中國國力削弱、清廷衰落,倡議瓜分中國。年輕的黃重憲對列強的侵略行徑極其憤慨。他上書日本天皇,力言不可為之三條理由:「(1)日本人種是中國所傳,秦朝時期,徐福受始皇之命,率領五百童男童女到海上求仙,後來自由配合,傳下日本人種;(2)日本文化源於中國,只要一看當今日本文字便知;(3)曉以利害,果如引狼入室虢亡虞必隨之,瓜分主義雖寢,而其有此倡議,即足表現帝國主義者的侵略野心。」

黃重憲的力言,當然不可能阻止侵略者垂涎中國的企圖。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讓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更讓黃重憲痛心疾首的是,當時國內很多人仍然處於麻木狀態,包括一批所謂的精英國粹仍寄希望於依靠皇帝維新救國。他深知,只有喚起民眾,消除一切不切實際的幻想,發動革命,實現民主共和,中國才有希望。於是,從1909年開始,年僅23歲的黃重憲開始了畢生巨著《人系》的撰寫。

何謂人系?蓋因所述之事「與全國人民有關係,與全世界人民有關係」也。在「編首例言」中,黃重憲開宗明義:「著者抱大同主義,含容寰宇,故此著無國家畛域,無種族界限,人類學說而非限於國家者也。」該書內容包括:(1)法政革命,剷除君主制度,實行民主主義;(2)教育革命,使教育獨立,不受惡政治的鉗制;(3)經濟革命,使全國土地盡歸國有,通國男女,應其勞力取所需。在《人系》序言中,黃重憲闡述了自己的理想:「勿使一人而偏居君主之尊則勢不足爭,勿使一人而偏有四海之富則利不足奪,不爭不奪而亂賊剪跡矣。」這本書,黃重憲客居上海,閉門謝客,廢寢忘食,歷時七年,皇皇三卷六冊,終於完成。民國四年(1915年)春,他帶着書稿,回到家鄉老莊故居「逍遙齋」,寫完書序,然後石印刊行。出版後,在全國引起轟動,得到孫中山先生的高度評價,贊其為「中國革命有史以來第一部革命作品,為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驅,開共產主義革命的先河」。

黃重憲既是一個思想家,又是一個革命者。他從1911年起投身革命,成為推翻滿清政府的倡導者和參與者之一。在他傾心撰寫《人系》期間,適逢辛亥革命爆發,他毅然「放下筆管」趕赴武昌參加起義。乘舟途中,他即興賦詩一首:「革命難於行逆水,辛亥革命我西來。且丟筆管拿槍管,殺得清兵甲不回。」大江東去結束後,袁世凱竊取勝利果實,開始了復辟稱帝的罪惡夢想。黃重憲極為憤慨,為表示護法(憲法)討袁(袁世凱)的堅強決心,毅然將自己的原名黃仲善改為黃重憲,並在家鄉泰縣創辦《淮南報》宣傳革命,討伐袁世凱。後又到上海主辦《民治周刊》,得到孫中山先生的支持,五四運動期間,每天寫一篇社論,聲援學生運動。1924年,又與好友黃炎培發起組織以推翻賄選總統曹錕為宗旨的上海八團體國是會議。

1930年,黃重憲由於編書辦報、開辦學校、為革命奔走,以致債台高築、一貧如洗,生活難以為繼。幸得老友黃炎培關心,在杭州鹽務機關為其謀得一份差事。但他到了鹽務機關後,不是只為自己的生計着想,而是處處關心鹽民疾苦、維護鹽民利益。當他得知國民黨財政部、浙江省公署和鹽運公司決定裁減鹽場、蓄淡墾殖,鹽民們將會衣食無着時,不顧位卑權微,不怕丟掉飯碗,上書國民黨行政院,為鹽民請命,終使鹽民們躲過一劫。

1938年,黃重憲回到上海。第二年上海淪陷,汪精衛建立親日偽政權。汪慕黃重憲之才,多次派人登門,先以《中華新報》主筆、後以教育次長之職引誘,但黃重憲不為所動,決不當漢奸賣國賊。為防汪偽政權迫害,根據友人建議,他冒着戰火,輾轉香港、廣西等地,千里迢迢,九死一生,經過一年時間,最終到達重慶。在重慶期間,他協助黃炎培幫辦戰時公債,並與郭沫若先生結成詩友,常有詩詞唱和,還出版了詩冊。

黃重憲對國民黨蔣介石消極抗日、熱衷打內戰十分不滿,曾寫詩諷刺國民黨。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既要挑起內戰,又要嫁禍於共產黨,借重慶談判來欺世盜名。黃重憲先後寫了兩首詞譴責蔣介石、讚頌毛澤東。

其一「惜分飛」:

「不避彌天重慶霧,飛落山城聚晤。肺腑開誠布,更無虛偽裝腔處。覆雨翻雲難就緒,磊落光明讓步。竟把蒼生誤,協成和約還撕去。」

其二「驀山溪」:

「家園剪韭,召欲新朋友,人物寡英雄。論山水,青梅黃酒,雙江會合,是一水東流。天府富,峨眉秀,正是春候,尋芳問柳,怎不相攜手?莫謂孔明才,蓋三分,噫嘻傾右。繁榮世界,何法弭爭端?咨吾叟,能知否,土地歸公有。」

從這兩首詞中,可以看出黃重憲不僅愛憎分明,而且對共產黨、對共產主義充滿景仰。

1947年,黃重憲再次回到上海,當時的國民黨南京市長、最高法院院長、蘇州高檢廳長等高官先後聘請他擔任相關報刊主筆,他都堅辭不就。寓居蘇州與其好友顧頡剛為鄰,讀書、種植,自食其力。直至1950年,攜妻米愛石和小兒從蘇州回歸故里。

黃重憲從蘇州回來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他的老家。此時的黃重憲已經64歲。從1911年投身革命,他已經在外操勞奔波了40年!當年,他從老莊村的那座小院走出,從小院後的那座小橋上走出,中途雖然也短暫的回來過,但大多的時間都是在為實現他的民主共和理想而奮鬥。現在,終於新中國成立了,國民黨的反動專制政權被推翻了,人民當家作主了,可以說,黃重憲的理想也實現了。

在家鄉,黃重憲又成為了一個農民。他將已到當兵年齡的小兒子主動送去服役,五年後轉業考進了天津大學。兒子參軍後,夫婦二人在老莊種田,過起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耕田園生活。黃重憲從小生在農家,耳濡目染,喜愛勞動。十七歲那年,他一人種了二畝六分地棉花,一邊讀書,一邊除草,結果收穫的棉花能做兩條棉被還有多餘。二十歲那年,他養了一回蠶,夜間起身給蠶餵桑葉,白天還要讀書,最後獲得的蠶繭換得綢衣兩件。黃重憲的妻子也是勞動的好手。她常說,一個人當憑勞動吃飯,不肯勞動就該餓死。1951年,政府分給每人兩畝地,他們交完公糧後,還能保障自己的生活。除了種田,他們還搞副業。黃重憲對養雞很感興趣,也有研究。沒有稻米餵雞,他想起蘇東坡的話:「果蔬草木皆可以飽」——人且可飽,何況乎雞?於是他春天到田間采草,剝樹上的嫩蕊,用刀切碎,調糠少許,作為雞食,夏秋季節捉活蟲給雞子吃,冬天用蘿蔔拌和製作飼料。他養了兩隻雞,生的蛋不但吃不了,還有多餘的蛋可以出售。

1953年,黃重憲的長子客死異鄉,其後一個月,妻子也不幸去世。兒子在遺書中要父親將《人系》說給三個弟弟聽,說此著過去不合時宜,今後應該到了它發揮作用的時候了。妻子米愛石臨死前也對他說,再有兩年,《人系》上的話必將應驗了。可見他的妻子和兒子,對《人系》是如此的眷念,更可見《人系》的思想是多麼的具有超前意識!這樣的一部嘔心瀝血之作,黃重憲又何嘗能夠放下呢?1956年元旦,他五易其稿,寫成八千字長文,又按照國務院向社會各界徵集漢字簡化字的要求,潛心研究,寫成360個簡化字,連同《人系》一書,一起寄給了毛主席。不久,毛主席委託中央辦公廳來函致謝,告知他所提供的簡化字「確可供參考之資」。黃重憲接信後發出感慨:「寫作寫作,不甘示弱,只嫌膚淺,還要習學。」

其後時間不長,泰縣(今姜堰區)統戰部接到中央來信,對黃重憲表示慰問,並邀請其去北京任職。黃重憲以年近古稀、身體欠佳為由而婉言謝絕。之後組織上安排他擔任了泰縣第一屆政協委員、江蘇省文史館館員等職,發給一定的工資。

黃重憲一生熱愛教育事業。他的父親黃佑青,民國時期擔任泰縣督學,倡導興辦了婁莊小學、呂莊小學、六橋小學和張尤小學。民國二年(1913年),黃重憲曾任婁莊鄉立第四初等小學教員,1924年,曾在上海與好友黃炎培一起創辦職業教育。晚年回到家鄉後,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上,堅信國家要興旺必須提高全民文化素質。他繼承父親遺志,利用擔任縣政協委員的特殊身份,於1957年在家鄉倡導興辦了婁莊中學,成為婁莊中學教育的奠基人和開創者。

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後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我們的國家走過了一段建設狂熱期和因天災人禍造成的極度貧困期。以為跑步進入共產主義了,卻不料掉進了災難的深淵。黃重憲在老家也過着極端清貧的生活。每天,他以衰老之軀,獨自一人在田地上勞作,與莊稼為伴,與雞羊為伍,但他的內心卻很平靜,對國家的困難能夠深深的體諒。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黃炎培寫信詢問他的生活狀況,他以詩作答:「嘉禾美景一齊收,心力兼勞不怨尤,鎮日雞羊勤畜牧,偷閒鹿豕共遨遊。」其幽默之情高潔之品讓人想起種豆南山下的陶淵明。

可是此時黃重憲生活的鄉村已不是超塵脫俗、恬靜怡然的一首田園詩,更缺少令人賞心悅目的「嘉禾美景」,多少人在飢餓線上掙扎,多少人背井離鄉。以他在《人系》一書中描繪的理想境地,面對眼下的情形,他的內心不能不充滿憂慮!歷史似乎跟他開了一個玩笑。當他在1967年的某一日,於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時,他對這個世界一定有着太多的疑問!他也許會想起《人系》序言中的那句話:「勿使一人而偏居君主之尊則勢不足爭,勿使一人而偏有四海之富則利不足奪,不爭不奪而亂賊剪跡矣。」他也許還會想起孫中山先生的那句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然而,誰也不知道。人們甚至已經淡忘,他的思想的大腦到底停息在哪一天。只有那座百年老屋至今依然矗立在老莊村的大地上,只有老屋後的那條小河依然在不停地流淌。

[1]

作者簡介

曹學林,男,出生於1981年,畢業於榆林學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