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樂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樂仲》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樂仲,西安人。父早喪,遺腹生仲,母好佛,不茹葷酒。仲既長,嗜飲善啖,竊腹誹母[1],每以肥甘勸進。母咄之。後母病,彌留[2],苦思肉。 仲急無所得肉,刲左股獻之。病稍瘥,悔破戒,不食而死。仲哀悼益切,以 利刃益刲右股見骨。家人共救之,裹帛敷藥,尋愈。心念母苦節,又慟母愚, 遂焚所供佛像,立主祀母[3]。醉後,輒對哀哭。年二十始娶,身猶童子。娶三日,謂人曰:「男女居室,天下之至穢,我實不為樂!」遂去妻[4]。妻父顧文浻,浼戚求返,請之三四,仲必不可。遲半年,顧遂醮女。仲鰥居二十年,行益不羈:奴隸優伶皆與飲:里黨乞求,不靳與[5];有言嫁女無釜者,揭灶頭舉贈之。自乃從鄰借釜炊。諸無行者知其性,朝夕騙賺之。或以博賭無貲[6]對之欷欷,言追呼急[7],將鬻其子。仲措稅金如數,傾囊遺之;及租吏登門,自始典質營辦。以故,家日益落。

先是仲殷饒,同堂子弟[8]爭奉事之,凡有任其取攜,莫與較;及仲蹇落[9],存問絕少。仲曠達,不為意。值母忌辰[10],仲適病,不能上墓,欲遣子弟代祀;諸子弟皆謝以故。仲乃酹諸室中,對主號痛;無嗣之戚,頗縈懷 抱,因而病益劇。瞀亂中[11],覺有人撫摩之;目微啟,則母也。驚問:「何 來?」母曰:「緣家中無人上墓,故來就享,即視汝病。」問:「母向居何 所?」母曰:「南海[12]。」撫摩既已,遍體生涼。開目四顧,渺無一人, 病瘥。

既起,思朝南海。會鄰村有結香社者[13],即賣田十畝,挾貲求偕。社人嫌其不潔[14],共擯絕之。乃隨從同行。途中牛酒薤蒜不戒[15],眾更惡之,乘其醉睡,不告而去。仲即獨行。至閩,遇友人邀飲,有名妓瓊華在座。 適言南海之游,瓊華願附以行。仲喜,即待趨裝,遂與俱發;雖寢食與共, 而毫無所私。及至南海,社中人見其載妓而至,更非笑之,鄙不與同朝[16]。 仲與瓊華知其意,乃俟其先拜而後拜之。眾拜時,恨無現示。及二人拜。方投地,忽見遍海皆蓮花[17],花花瓔珞垂珠[18];瓊華見為菩薩。仲見花朵上皆其母。因急呼奔母,躍入從之。眾見萬朵蓮花,悉變霞彩,障海如錦。 少間,雲靜波澄,一切都杳,而仲猶身在海岸。亦不自解其何以得出,衣履 並無沾濡。望海大哭,聲震島嶼。瓊華挽勸之,愴然下剎,命舟北渡。途中有豪家招瓊華去,仲獨憩逆旅。有童子方八九歲,丐食肆中,貌不類乞兒。 細詰之,則被逐於繼母。心憐之。兒依依左右,苦求拔拯[19],仲遂攜與俱歸。問其姓氏,則曰:「阿辛,姓雍,母顧氏。嘗聞母言:適雍六月,遂生余。余本樂姓。」仲大驚。自疑生平一度[20],不應有子。因問樂居何鄉, 答云:「不知。但母沒時,付一函書,囑勿遺失。」仲急索書。視之,則當年與顧家離婚書也。驚曰:「真吾兒也!」審其年月良確,頗慰心愿,然家計日疏,居二年[21],割畝漸盡[22],竟不能畜僮僕。

一日,父子方自炊,忽有麗人入,視之,則瓊華也。驚問:「何來?」 笑曰:「業作假夫妻,何又問也?向不即從者,徒以有老嫗在;今已死。顧念不從人,無以自庇;從人,則又無以自潔:計兩全者,無如從君,是以不憚千里。」遂解裝代兒炊。仲良喜。至夜,父子同寢如故,另治一室居瓊華。兒母之,瓊華亦善撫兒。戚黨聞之,皆餪仲[23],兩人皆樂受之。客至,瓊華悉為治具,仲亦不問所自來。瓊華漸出金珠贖故產,廣置婢僕牛馬,日益 繁盛。仲每謂瓊華曰:「我醉時,卿當避匿,勿使我見。」華笑諾之。一日,大醉,急喚瓊華,華艷妝出。仲睨之良久,大喜,蹈舞若狂,曰:「吾悟矣!」 頓醒。覺世界光明,所居廬舍,盡為瓊樓玉宇[24],移時始已。從此不復飲 市上,惟日對瓊華飲。華茹素,以茶茗侍。一日,微醺,命瓊華按股,見股上刲痕,化為兩朵赤菡萏[25],隱起肉際。奇之。仲笑曰:「卿視此花放後,二十年假夫妻分手矣。」瓊華信之。既為阿辛完婚,瓊華漸以家付新婦,與 仲別院居。子婦三日一朝,事非疑難不以告。役二婢:一溫酒,一瀹茗而已。一日,瓊華至兒所,兒媳咨白良久[26],共往見父。入門,見父白足坐榻上[27]。聞聲,開眸微笑日:「母子來大好!」即復瞑,瓊華大驚曰:「君欲 何為?」視其股上,蓮花大放。試之,氣已絕。即以兩手捻合其花,且祝曰:「妾千里從君,大非容易。為君教子訓婦。亦有微勞。即差二三年,何不一 少待也?」移時,仲忽開眸笑曰:「卿自有卿事,何必又牽一人作伴也?無 已,姑為卿留。」瓊華釋手,則花已複合。於是言笑如初。積三年餘,瓊華年近四旬,猶如二十許人。忽謂仲曰:「凡人死後,被人捉頭舁足,殊不雅潔。」遂命工治雙槥[28]。辛駭問之,答云:「非汝所知。」工既竣,沐浴妝竟,命子及婦曰:「我將死矣。」辛泣曰:「數年賴母經紀,始不凍餒。 母尚未得一享安逸,何遂舍兒而去?」曰:「父種福而子享,奴婢牛馬,皆騙債者填償爾父,我無功焉。我本散花天女[29],偶涉凡念,遂謫人間三十餘年,今限已滿。」遂登木自入。再呼之,雙目已含。辛哭告父,父不知何時已僵,衣冠儼然。號慟欲絕。入棺,並停堂中,數日未殮,冀其復返。光明生於股際,照徹四壁。瓊華棺內,則香霧噴溢,近舍皆聞。棺既合,香光遂漸減。

既殯,樂氏諸子弟覬覦其有[30],共謀逐辛,訟諸官。官莫能辨,擬以田產半給諸樂。辛不服,以詞質郡,久不決。初,顧嫁女於雍,經年餘,雍流寓於閩,音耗遂絕。顧老無子,苦憶女,詣婿,則女死甥逐。告官。雍懼, 賂顧,不受,必欲得甥,窮覓不得。一日,顧偶於途中,見彩輿過,避道左。 輿中一美人呼曰:「若非顧翁耶?」顧諾。女子曰:「汝甥即吾子,現在樂家,勿訟也。甥方有難,宜急往。」顧欲詳詰,輿已去遠。顧乃受賂入西安。 至,則訟方沸騰。顧自投官,言女大歸日[31],再醮日,及生子年月,歷歷 甚悉。諸樂皆被杖逐,案遂結。及歸,述其見美人之日,即瓊華沒日也。辛為顧移家,授廬贈婢。六十餘生一子,辛顧恤之。

異史氏曰[32]:「斷葷遠室,佛之似也。爛熳天真,佛之真也。樂仲對麗人,直視之為香潔道伴[33],不作溫柔鄉觀也[34]。寢處三十年,若有情,若無情,此為菩薩真面目,世中人烏得而測之哉!」

翻譯

樂仲,是西安人,還沒出生時父親就去世了,是遺腹子。母親信佛,一輩子不吃葷酒。樂仲長大後,能吃好喝,嘴上雖不敢說,心裡卻譏笑母親太愚,常常拿甘甜肥美的東西勸母親享用,總遭母親呵斥、拒絕。後來,母親一病不起,彌留之際,忽然苦苦想肉吃。樂仲急切間找不到,便從自己左腿上割下塊肉獻給了母親。母親吃了後,病稍好了點,卻又後悔破了戒,競不吃不喝,絕食而死。樂仲痛不欲生,心想母親是吃了自己的肉才悔恨死的,不禁氣憤地用刀猛刺自己的右腿,以至於露出了骨頭。家裡的人急忙將他救下。又敷藥包紮起來,所幸不長時間便好了。心裡惦念着母親一輩子守節受苦,又哀痛母親太愚,一氣之下,燒了母親生前供奉的佛像,立起母親的牌位,早晚祭祀。常常是酒醉後,便對着牌位痛哭上一場。

後來,樂仲長到二十歲,結婚娶妻,此時還是個童男。婚後三天,便對人說:「男女共居一室,真是天下最污穢的事情!我實在沒感到有什麼快樂的!」將妻子休回了娘家。岳父顧文浻,央求親戚講情,跑了三四趟,樂仲執意不允。延遲了半年,顧文浻只得讓女兒改嫁。樂仲打了二十年光棍,行為更加狂盪不羈。不管是奴僕皂隸,還是戲子樂工,他都願和他們一塊喝酒。親戚鄰居上門求借,他毫不吝惜。有個人說嫁女兒還缺口鐵鍋,他便從自家灶上揭下鍋奉送,自己此後只得借鄰居家的鍋做飯。那些無賴之徒摸准了他的性情,經常來騙他的東西。有個賭徒,賭博沒有本錢,便跑去對着他擠下幾滴眼淚,說家裡沒錢交稅,官府催逼又緊,沒辦法打算將兒子賣了。樂仲聽說,果然傾囊出資,將「稅金」如數送給了他。等到官役催稅到了自己家門,便只好典賣家產籌辦了。因此,樂仲日益窮困下來。先前,樂仲還很富裕的時候,同族子弟們都爭着侍奉他;凡是家裡有的,任他們取拿,樂仲毫不計較。等到家境困苦敗落,子侄們便再也不登門了。樂仲性情曠達,也沒放在心上。有次,趕上母親忌日,樂仲正好病了,不能上墳,打算讓一個侄子代他去祭奠,那些人卻都找藉口拒絕,沒一個願去的。樂仲無可奈何,只得在室內祭了一番,對着母親的牌位痛哭了一場。沒有子嗣的憂傷,縈繞心頭,使得病勢越發沉重。正在昏迷中,覺得有人在撫摸自已,微微睜眼一看,竟是母親!樂仲驚詫地問:「母親怎麼來了?」母親回答說:「沒人給我上墳,所以來家裡享祭,順便看看你的病。」樂仲又問:「母親一直住在哪裡?」回答是「南海」。等母親撫摸完,樂仲只覺遍體涼爽,舒暢無比,睜眼一看,室內已渺無人影,病卻好了。

樂仲痊癒後,立志要去朝拜南海。正好鄰村有結香社去南海的,樂仲便賣了十畝地,帶着錢去懇求加入香社。香社的人嫌他不潔淨,都加以拒絕。樂仲只得尾隨着他們上路了。一路上他酒肉韭蒜照吃不誤,大家更加厭惡他,乘他醉酒大睡時,眾人不告而別,樂仲落了個踽踽獨行。走到福建,碰上個朋友邀請他喝酒,有個叫瓊華的名妓也在座。樂仲談起要去南海,瓊華願意一塊前去,樂仲大喜,整治行裝,和她一塊繼續南下。二人雖然吃住在一起,卻從未有染。到了南海,香社裡的人見他竟然帶了個妓女來,越發譏笑他,鄙夷地不屑和他們一塊朝拜。樂仲和瓊華明白眾人的意思,聽任他們先拜完,自己才拜。眾人拜時,海里沒有一點顯示,十分惱恨。等二人拜時,剛跪到地上,忽然遍海蓮花座,座上垂着串串瓔珞。瓊華看見上面坐着的都是菩薩,樂仲看到的卻是每個佛座上都坐着母親,急忙大喊大叫着跳到海中,向母親奔去。眾人只見萬朵蓮花,突然都變成了絢麗彩霞,像彩錦一樣鋪滿了整個海面。不一會兒,雲靜波平,一切都消失了,樂仲仍然還在海岸上,自己也不知是怎麼從海里出來的,衣服鞋子沒一點沾濕的地方。樂仲望海大哭,聲震島嶼。瓊華扶着他百般勸解,自己也不禁流下了眼淚。

二人朝拜完畢,駕船北返。路上有個豪門大戶將瓊華叫了去。樂仲自己住在旅店裡,見有個小孩,大約八九歲,在店鋪中行乞,看樣子又不像是個乞丐。樂仲上前細細詢問,得知是被繼母趕出家門的流浪兒,心裡十分可憐。小孩依傍着他,苦苦哀求拯救,樂仲便帶着他返回家中。詢問小孩的姓氏,回答說:「叫阿辛,姓雍,母親姓顧。曾聽母親說,嫁給姓雍的六個月,便生下了我,我本姓樂。」樂仲大驚,懷疑自己平生只和原來的妻子顧氏同居過一次,不可能有兒子,因此又問孩子的老家在哪裡,小孩回答道:「不知道。但母親去世時,留給我一封書信,囑咐不要丟了。」樂仲急忙索信,一看,原來是自己寫給顧家的休妻文書。大驚道:「真是我的兒子!」又問明孩子出生的年月時間都相符,心中頓感十分欣慰。只是從此後家計日漸艱難,過了兩年,田地便賣淨了。再也不能雇奴僕。

一天,父子二人正在做飯,忽然有個美麗的女人走進家門,一看,原來是瓊華。樂仲驚問:「你怎麼來了?」瓊華笑着說:「我們已經做了假夫妻,又問什麼?先前沒有跟你來,是因為家裡還有個老太太。現在她已死去,自己考慮着不跟了人,沒法保護自己;跟了人又沒法守身,兩全齊美的辦法,只能是跟你,所以不遠千里趕了來。」說完,放下行裝,代阿辛做飯。樂仲十分高興。到了夜晚,父子仍像往常一樣一塊睡覺,另打掃一間屋子讓瓊華住下,阿辛也認了她為母親,瓊華待他如親生兒子一般。親戚朋友聽說後,都按照婚儀禮節饋贈給樂仲和瓊華食物,二人都高興地收下。有客人來家,瓊華總是治辦下豐盛的酒宴招待,樂仲也從不問酒菜是哪來的。漸漸地,瓊華拿出金、珠之類。贖回原來的家產,又廣置牲畜、奴僕,日子一天天富裕熱鬧起來。樂仲常對瓊華說:「我酒醉時,你要避開,不要讓我看見。」瓊華笑着答應。一天,樂仲大醉,急切地呼喚着瓊華,瓊華盛裝迎出。樂仲斜着醉眼看了很久,忽然高興地手舞足蹈,說:「我明白了!」頓時清醒過來,只覺世界一片光明,所住的茅屋全變成瓊樓玉宇,過了會兒才恢復原樣。從此後,樂仲再不外出喝酒,只是天天面對着瓊華喝.瓊華吃素,也用茶水陪着。

一次,樂仲微醉,讓瓊華按摩大腿,見腿上疤痕,變成了兩朵紅荷花,隱隱突出肉際,瓊華非常驚奇。樂仲笑着說:「當這兩朵荷花盛開的時候,你我二十年的假夫妻就該分手了!」瓊華深信不疑。為阿辛完婚後,瓊華逐漸把家務事託付給兒媳管理,自己和樂仲另住一座院子。兒子、媳婦三天拜見一次,家中沒有疑難大事不告訴二人,只用着兩個奴婢,一個管溫酒,一個管煮茶而已。有天,瓊華到兒子處,兒媳稟報請示了很多家務事,又一塊去見父親。進入屋門,見父親赤着腳坐在坐榻上,聽見聲音,睜開眼微笑着說:「你們都來了,很好!」說完便合上了眼。瓊華大驚,問:「你要幹什麼?」看看他的腿上,只見蓮花大開;再用手試試嘴邊,已經氣絕了。瓊華急忙將荷花捻合住,禱告說:「我不遠千里跟了你,太不容易了。又為你教子訓婦,也有點功勞。就差個兩三年,為什麼不稍等等呢?」過了會兒,樂仲忽然又睜開了眼,笑道:「你有你自己的事,何必拉扯着別人作伴呢?沒辦法,姑且為了你先留下來吧!」瓊華聽說才放開手,見蓮花又合上了。於是二人言笑如初。

又過了三年多,瓊華已年近四旬,還像是二十來歲的人。一天,忽然對樂仲說:「人死了後,被別人捉頭抬腳,太不雅觀,也不潔淨。」便找來木匠做兩口棺材。阿辛驚駭地詢問緣故,瓊華答道:「這不是你能知道的事。」棺材做成,瓊華沐浴梳妝,將兒子、媳婦叫到跟前,說:「我要死了!」阿辛大哭着說:「這些年多虧母親料理生計,全家人才不至挨餓受凍。母親還沒享幾天清福,怎麼竟撇下兒子要去呢?」瓊華道:「父親種福,兒子享受。咱們家的奴僕牛馬,都是那些騙債的償還你父親的,我沒有功勞。我本是散花天女,偶然思凡,被貶謫到人間三十年,現在期限已滿了。」說完,自己進入棺內躺下,再叫時,雙眼已經閉上了。阿辛大哭着去告訴父親,只見父親不知什麼時候也死了,依然穿戴整齊!阿辛悲慟欲絕,將父親收斂到另一口棺中,和母親並排停放在堂屋裡。連續幾天沒有發喪,期望着父親能活過來。此時,只見一片光明從父親雙腿上發出來,照徹了整個屋子;瓊華的棺內則是香霧噴溢,連鄰居家都聞到了。棺材合蓋後,香氣和光明才漸漸消失。

葬了二人後,樂家子弟們覬覦樂仲的家產,陰謀要趕走阿辛。告了官府,打起官司,說阿辛不是樂家的人。官府也分辨不清,打算將樂仲的家產分一半給樂氏子弟們。阿辛不服,又把官司打到郡里,仍然久久不能判決。起初,顧文浻將女兒改嫁給了姓雍的,過了一年多,雍某流落到福建,音訊也就斷絕了。顧文浻老了沒有兒子,十分想念女兒,便到女婿家探望,才得知女兒已死,外甥被趕出了家門,不知流落到了什麼地方。顧文浻大怒,寫下狀子,告了官府。雍某害怕,用財物賄賂顧文浻,顧文浻不要,非要找回外甥不可。雍某到處搜尋,還是沒有下落。一天,顧文浻偶然走在路上,看見一輛彩車過來,便躲讓到一邊。車中一個美女喊道:「你不是顧老翁嗎?」顧文浻忙答應,女子說:「你外甥已成為我的兒子,現在樂家,別再打官司了,外甥正有災難,你要趕緊前去!」顧文浻剛要仔細問問,彩車已經跑遠了。顧文浻便接受了雍某的財物,急忙趕到西安。此時,樂家的官司正打得熱鬧,顧文浻自投到官府,說出了女兒被休回娘家的日子和改嫁的日子,以及生兒子的確切時間,十分確鑿清楚。於是真相大白,樂氏子弟們都被痛打一頓,趕出大堂,案子終於了結。回家後,顧文浻講述起看到美人的那天,正是瓊華去世的那天。阿辛便讓顧文浻搬到自己家,又給他房子和奴僕。直到六十多歲,顧文浻還又生下一子,阿辛也一直十分優待這個小阿舅。

異史氏說;「斷葷腥隔絕婚事,跟佛教信仰相似。而性情天真爛熳,又正是佛的真性。樂仲遇見美人,只看成芳芬潔靜的求道伴侶,不當做人情溫柔鄉去享受。共同生活三十年,似有情,似無情,這原本是菩薩真面目。世俗之人對這一層哪兒能夠深味理解呢。」

賞析

世上本沒有佛,佛是人造的一種信仰。因此在人世間有真佛,也有假佛。樂仲母真信佛,故死後成菩薩(當然是樂仲心曰中的);樂仲本人固不信佛,甚至於還焚佛像,但他有佛之本性,故終為佛之真信徒。本篇通過樂仲與佛的種種關係歌頌了他潔身自好、樂善好施的品德。

應該說,樂仲的確是有真佛性的。首先,他的孝道就不同一般。母病思肉,他可以割股食之;母苦節而死,他馬上立主祀母。天下之至孝也莫過於此。

其次,他的潔身自好幾近於迂。婚娶三日,便逐去妻;與瓊華作假夫妻,競三十年如一日,沒有半點含糊。這可以令天下之至潔而望塵奠及。

再次,他的樂善好施幾近於呆。別人沒有鍋,他以自家的相贈,但又只好借鄰居的鍋做飯;無賴行騙向他借錢,他貸款相贈,自己只得以家中物品抵當還債。凡此種種,真令天下之至善只能望其項背。

但樂仲表面上是與一般佞佛之人不同的。母好佛苦節而死.他竟焚佛像,立母主;朝南海途中,他牛酒薤蒜不戒,且載妓同往。這一切是一般佛教信徒能幹的嗎?

但樂仲的確又是有真佛性的人,他的高尚行為感動了散花天女,天意還給他送來了真正的兒子。於是,他最終還是由妻子、兒子相伴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就是這樣,這篇小說構思巧妙,富含哲理,不啻為一篇勸世的箴言。[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