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個人的受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個人的受難》序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    「連環圖畫」這名目,現在已經有些用熟了,無須更改;但其實是應該稱為「連續圖畫」的,因為它並非「如環無端」,而是有起有訖的畫本。中國古來的所謂「長卷」,如《長江無盡圖卷》,如《歸去來辭圖卷》②,也就是這一類,不過聯成一幅罷了。【因《一個人的受難》屬於連環圖畫,故文章第一段首先對「連環圖畫」進行簡單介紹。】

原文及解析

這種畫法的起源真是早得很。埃及石壁所雕名王的功績,「死書」③所畫冥中的情形,已就是連環圖畫。別的民族,古今都有,無須細述了。這於觀者很有益,因為一看即可以大概明白當時的若干的情形,不比文辭,非熟習的不能領會。到十九世紀末,西歐的畫家,有許多很喜歡作這一類畫,立一個題,製成畫帖,但並不一定連貫的。用圖畫來敘事,又比較的後起,所作最多的就是麥綏萊勒。我想,這和電影有極大的因緣,因為一面是用圖畫來替文字的故事,同時也是用連續來代活動的電影。【此段講述連環畫的起源、優點、發展歷程、創作的代表人物麥綏萊勒以及和電影的關係。】

麥綏萊勒(Frans Masereel)④是反對歐戰的一人;據他自己說,以一八九九年七月三十一日生於弗蘭兌倫的勃蘭勘培克(Blankenberge in Flandern),幼小時候是很幸福的,因為玩的多,學的少。求學時代是在干德(Gent),在那裡的藝術學院裡學了小半年;後來就漫遊德,英,瑞士,法國去了,而最愛的是巴黎,稱之為「人生的學校」。在瑞士時,常投畫稿於日報上,摘發社會的隱病,羅曼羅蘭比之於陀密埃(Daumier)和戈耶(Goya)⑤。但所作最多的是木刻的書籍上的插圖,和全用圖畫來表現的故事。他是酷愛巴黎的,所以作品往往浪漫,奇詭,出於人情,因以收得驚異和滑稽的效果。獨有這《一個人的受難》(Die Passioneines Menschen)乃是寫實之作,和別的圖畫故事都不同。【此段介紹創作連環圖畫的代表人物麥綏萊勒的生平經歷和他創作連環圖畫的風格特點,最後引出他其中的代表作品《一個人的受難》,並指出《一個人的受難》的風格特點是「寫實之作」。】

這故事二十五幅中,也並無一字的說明。但我們一看就知道:在桌椅之外,一無所有的屋子裡,一個女子懷着孕了(一),生產之後,即被別人所斥逐,不過我不知道斥逐她的是僱主,還是她的父親(二)。於是她只好在路上彷徨(三),終於跟了別人;先前的孩子,便進了野孩子之群,在街頭搗亂(四)。稍大,去學木匠,但那麼重大的工作,幼童是不勝任的(五),到底免不了被人踢出,像打跑一條野狗一樣(六)。他為飢餓所逼,就去偷麵包(七),而立刻被維持秩序的巡警所捕獲(八),關進監牢里去了(九)。罰滿釋出(十),這回卻輪到他在熱鬧的路上彷徨(十一),但幸而也竟找得了修路的工作(十二)。不過,終日揮着鶴嘴鋤,是會覺得疲勞的(十三),這時乘機而入的卻是惡友(十四),他受了誘惑,去會妓女(十五),去玩跳舞了(十六)。但歸途中又悔恨起來(十七),決計進廠做工,而且一早就看書自習(十八);在這環境裡,這才遇到了真的相愛的同人(十九)。但勞資兩方衝突了,他登高呼號,聯合下工人,和資本家戰鬥(二十),於是奸細窺探於前(二十一),兵警彈壓於後(二十二),奸細又從中離間,他被捕了(二十三)。在受難的「神之子」耶穌像前,這「人之子」就受着裁判(二十四);自然是死刑,他站着,等候着兵們的開槍(二十五)!【此段介紹由二十五幅圖畫組成的《一個人的受難》的故事梗概。】

耶穌說過,富翁想進天國,比駱駝走過針孔還要難⑥。但說這話的人,自己當時卻受難(Passion)了。現在是歐美的一切富翁,幾乎都是耶穌的信奉者,而受難的就輪到了窮人。【此段是對《一個人的受難》的所表達內容的簡單評價。】

這就是《一個人的受難》中所敘述的。【最後總結全文。】

一九三三年八月六日 鲁迅记

【注釋】

① 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三年九月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的《一個人的受難》。

② 「長卷」:窄長的橫幅捲軸國畫。古來題名《長江萬里》《江山無盡》的長卷很多,以陶淵明《歸去來辭》為題材的長卷,有明代徐賁等人的作品。

③ 「死書」(The Book of the Dead):又譯「死者之書」,古代埃及宗教文藝的一種。本為王公、貴族的陪葬物。它將多種咒語、禱文、頌歌寫在長捲紙上,置於死者棺中。許多「死書」還附有冥間的圖畫。

④ 麥綏萊勒(1889─1972):通譯麥綏萊爾,比利時畫家、木刻家。曾為美國惠特曼、法國羅曼·羅蘭、巴比塞等作家的作品作插圖。一九三三年九月,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還出版過他的連環畫《光明的追求》《我的懺悔》和《沒有字的故事》。

⑤ 陀密埃(1808─1879):通譯杜米埃,法國諷刺畫家,擅長石版畫。戈耶(1742─1828),西班牙諷刺畫家,擅長銅版畫。

⑥ 耶穌的這段話,見《新約·馬太福音》第十九章:「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進天國是難的。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上帝的國還容易呢。」[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