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以震其艱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以震其艱深」》是魯迅寫的一篇雜文。    上海租界上的「國學家」,以為做白話文的大抵是青年,總該沒有看過古董書的,於是乎用了所謂「國學」來嚇呼他們(後文舉實例來說明)。《時報》上載着一篇署名「涵秋」的《文字感想》〔2〕,其中有一段說:

「新學家薄國學為不足道故為鈎輈格磔之文以震其艱深也一讀之欲嘔再讀之昏昏睡去矣」

原文及解析

領教(表面上表示敬服並衷心受教,實際為諷刺)。我先前只以為「鈎輈格磔」〔3〕是古人用他來形容鷓鴣的啼聲,並無別的深意思(實際上「鈎輈格磔」在古文中也僅僅為象聲詞,表示鷓鴣的啼聲,而此處竟然用於表示「生僻晦澀」之意,即引文所謂「艱深」);虧得這《文字感想》,才明白這是怪鷓鴣啼得「艱深」了,以此(指「艱深」)責備他(從後文「聞鷓鴣啼而嘔者,世固無之,即以文章論……」可以分析出,此處的「他」一是指啼得「艱深」的「鷓鴣」,二是指寫「艱深」文章的作者)的。但無論如何,「艱深」卻不能令人「欲嘔」(「艱深」和「不通」是兩回事,「艱深」的文章無非不好懂而已,不能說其壞而令人「欲嘔」),聞鷓鴣啼而嘔者,世固無之(首先說明鷓鴣啼無論「艱深」與否,都不會令人「欲嘔」),即以文章論,「粵若稽古」〔4〕,注釋紛紜,「繹即東雍」〔5〕,圈點不斷,這總該可以算是艱深的了,可是也從未聽說,有人因此反胃(舉兩個例子說明文章雖然「艱深」卻不會令人「欲嘔」)。嘔吐的原因決不在乎別人文章的「艱深」,是在乎自己的身體裡的,大約因為「國學」積蓄得太多,筆不及寫,所以湧出來了罷(諷刺)。

「以震其艱深也」的「震」字,從國學的門外漢(反諷)看來也不通,但也許是為手民〔6〕所誤的,因為排字印報也是新學,或者也不免要「以震其艱深」(意為《文字感想》的作者也在故弄玄虛,以不通的文字顯示自己國學功底之「深厚」,沒想弄巧成拙)。

否則,如此「國學」,雖不艱深,卻是惡作,真是「一讀之欲嘔」,再讀之必嘔矣(意為《文字感想》這類文章打着「國學」的旗號,做着不通的文字,才是屬於「惡作」,令人「欲嘔」)。

國學國學,新學家既「薄為不足道」,國學家又道而不能亨,你真要道盡途窮了!(最後總結全文並發出感慨)

九月二十日。

注釋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二年九月二十日《晨報副刊》,署名某生者。

〔2〕涵秋李涵秋(1873—1924),江蘇江都人,鴛鴦蝴蝶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作品有《廣陵潮》等。他的《文字感想》,載一九二二年九月十四日上海《時報》的《小時報》專頁。

〔3〕「鈎輈格磔」象聲詞,鷓鴣鳴聲。《本草綱目》卷四十八《禽部》「集解」引孔志約的話:「鷓鴣生江南,形似母雞,鳴雲『鈎輈格磔』者是」。

〔4〕「粵若稽古」語見《尚書·堯典》。粵,亦作「曰」,發語詞。關於這四個字,自漢代以來注釋的人很多,而各家的注釋多不相同。據唐代孔穎達注,是「能考古道而行之」的意思。

〔5〕「絳即東雍」語見唐代樊宗師《絳守居園池記》。樊宗師的文章以艱澀著名,很難斷句。注釋這篇文章的人很多,斷句也不盡相同。該文第一句「絳即東雍為守理所」,有人斷為「絳即東雍,為守理所。」也有人斷為「絳,即東雍為守理所。」按樊宗師曾任絳州刺史,這句話的意思是:絳就東雍舊地建置太守治所。

(6〕手民指排字工人。[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