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蹄泉」與「茶庵廟」(范樂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蹄泉」與「茶庵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馬蹄泉」與「茶庵廟」》中國當代作家范樂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馬蹄泉」與「茶庵廟」

退休後,自然多了些閒遐,多了些對家鄉的牽念。今年夏秋兩次回膠州老家。每次小住,免不了與同鄉、同學、親戚朋友相聚。交談中,了解到許多家鄉的改革變遷。尤其對如何在經濟發展中保護古代建築,風景名勝諸方面,眾說紛紜,有讚許,有感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使人頗有啟發。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兩條我自小熟悉的馬路被重新命名:先是原泉州路現更名為馬蹄泉路;再是原蘇州路現更名為茶庵路。使我感慨良多……

先說這馬蹄泉。翻閱膠州史書記載:原膠城西五里堆村東頭,有一奇泉,以其「源於石孔,狀如馬蹄」而得名「馬蹄泉」。為膠州名勝之一。民國《增修膠志》中這樣記載:此泉旁有一石埠,草木繁盛,泉水從石縫中間汩汩流出,滴水穿石,由於泉水多年衝擊,泉底部形成酷似馬蹄狀的一汪青灰色的石水窪,可以一同放進兩個水桶取水。泉水清澈,奔流不息。晝夜翻湧,常年不干。造福一方。且水溫宜人,尤到冬天熱氣飄騰,蔚為奇觀。為各地遊客慕名必游之地。馬蹄泉泉水清冽,用以烹茶,味道清美香醇 。每到春暖花開時節,文人墨客聚會高樂,填詞賦詩,可謂「惠風和暢」,「天朗氣清」。在馬蹄泉邊「一觴一詠」,「暢敘幽情」。故清末民國膠東一帶文人士子,描寫馬蹄泉的詩文頗多。馬蹄泉水源極旺,成為膠州張莊河之西源。只可惜1904年德國人修建膠濟鐵路將此泉湮於路基。泉水只能從鐵路路肩草叢間滲流。雖說車輪滾滾,機車隆隆,馬蹄泉已不復當年風景,但泉水仍頑強地從路基流到山丘下,流入張莊河,向東至海。泉水仍然純淨甘甜。我上小學時,也常常與小夥伴到此玩耍,用手捧着泉水慢飲;或用酒瓶灌裝手提,渴時再飲,此情此景,恍如昨日。今用馬蹄泉路取代泉州路,頗有歷史感,溫暖感,傳承感。

茶庵路原名蘇州路。北起青州路,南至蘭州東路,現更名為茶庵路。據膠州史書記載:原蘇州路北首,緊鄰膠濟鐵路有一村莊名「茶庵村」。因村邊有一座茶庵廟而得名。據傳,清朝時村東有一條赴萊州府的官道,道北有一座佛爺廟。每年知府巡察州事都得從此道經過,先到佛爺廟吃茶,等待屬僚前來迎接。後遂將佛爺廟易名為「茶庵廟」。茶庵廟現在實際位置,已成為今日火車站的貨場。據史證說,當年該廟占地約4畝。分前後大殿,東西廊坊共有房屋19間。前正殿供奉元始天尊塑像,兩側各站立一個護駕將軍塑像。正殿內當時有道教最高神三清觀元始天尊塑像三座,分別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極具規模。廟中有一口大鐘,高1.5米,重半噸,鐘聲洪亮,聲播方圓幾十里。逢年過節或婚嫁喬遷,十里八村的香男信女進殿進香者絡繹不絕,香火鼎盛。是膠州有名的大廟之一。後因戰亂,此廟漸圮。清末南方商人重修。上世紀80年初期,我到此尚有遺址可觀。至80年代中期,由於修建膠濟鐵路貨場,將此廟徹底拆除。令人唏噓遺憾。

膠州民間至今還流傳着關於重修茶庵廟的傳說:據傳清朝末年有位南方富商,名叫楊濟善。家業頗豐。忽一日,腰間莫名患毒瘤,久治不愈。一天深夜,他突然做了一個怪夢,夢見一位脊背濕透的白鬍子老人為他治病,並再三囑咐他說:「醫好你病,你要為我修繕房子」。楊問:「你是何方人?」答曰:「山東膠州人氏」;「修繕房在何處?」答曰:「膠州城茶庵廟」。醒後,情景歷歷。三日後病情痊癒。楊想起夢中情景,不敢怠慢,立刻收抬行囊,冒雨渡海,遠赴膠城北茶庵廟。至庵進殿見正殿宇頂已漏,大佛後背果然被雨淋濕破損,正應夢中所見,頓時大驚,不敢懈怠。便捐款捐物,同時倡議當地官紳集資修廟。據稱當時捐款捐物品級最高的是一位是安微道台。幾經修復,廟宇更顯莊嚴宏偉,頗有氣象。前後大殿佛像高供,東西兩廊鬼判陰森。周圍植滿松竹。院內置龍門碑數座,並立漢白玉碑刻,鐫刻「重修古茶庵記」及捐款人士名稱等。

馬蹄泉和茶庵廟是膠州較有名氣的兩個歷史景點。膠州將路名融入地方歷史文化風物景點,避免了當下動輒隨意定名北京路、天津路、廣州路等千篇一律的套路陋習,既是對一座城市歷史記錄的尊重,更是對文化脈絡的傳承。因為無論是一片青瓦,一座老宅,一條古巷,一條流淌千百年的蜿蜒河流,它們都記錄着一座城市的沿革痕跡。理應尊重個性,傳承宏揚。

寫完此文。秋夜已深,遙望中天,星漢燦爛,月光如水。蒙籠月色中,仿佛隱約看見清末捐資修繕茶庵廟的南方富商楊濟善身背行囊,長辮馬褂,他舉杯暢飲着馬蹄泉水,正飄然向人間走來,去修繕更多的寺廟古剎,人文景觀……

2020年9月7日夜 [1]

作者簡介

范樂成,山東青島膠州人,一九七五年到平度工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