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散神聚」寫作法(Ashida)
![]() |
《「形散神聚」寫作法》是中國當代作家Ashida寫的散文。
目錄
[隱藏]作品欣賞
「形散神聚」寫作法
散文,以其獨特的「形散神聚」之美,成為文學殿堂中的璀璨明珠,更為大眾所常見與喜愛。「形散」賦予散文以自由,使其能夠天地之間縱橫馳騁,從生活的瑣碎細微到宇宙的浩瀚無垠,從歷史的長河深處到現實的煙火人間,皆可納入筆端;「神聚」則如同一根堅韌的絲線——立意之魂,神聚之核——將看似散漫無章的文字緊緊串聯在一起,使散文在自由奔放的表象下,始終圍繞着一個核心主題,展現出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強烈的情感力量。
一、選材之散與神聚
(一)廣泛涉獵選材法
散文的素材來源應廣泛而豐富,如同在生活的花園中採擷各色花朵。
可以是一次難忘的旅行見聞,像徐霞客筆下的山水奇觀,其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將各地的山川風貌、風土人情融入文中,展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世間的多彩多姿;
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感悟,如朱自清從父親的「背影」中,捕捉到父子之間深沉而內斂的情感,一個平凡的生活場景,卻蘊含着無盡的溫情與力量。
通過廣泛涉獵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素材,為散文增添豐富的色彩和厚實的底蘊。
然而,這些素材並非毫無關聯的堆砌,而是圍繞着一個共同的「神」——即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或情感基調。
無論是描繪自然之美、歌頌親情之暖,還是探討人生哲理,都要確保所有選材都為這一核心服務,使文章在豐富多元的表象下,有着內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每一件素材都散發着獨特的光芒,共同匯聚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生活篇章。
(二)以小見大選材法
「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
選取生活中的微小事物或平凡事件,挖掘其背後蘊含的深刻意義,是散文以小見大選材的精妙之處。
比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作者從眼前盛開的紫藤蘿花入手,細膩地描繪了花的形態、色澤和香氣,看似只是在寫花之美,但實則通過回憶紫藤蘿花在十年動亂時期遭受的摧殘,以及如今重新煥發生機,揭示生命的頑強與堅韌,以及在困境中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這種選材方法,將宏大的主題寓於細微之處,在平凡中見不凡,在細微處感震撼。
正如古人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個小小的紫藤蘿花瀑布,卻能折射出整個生命世界的奧秘和人類精神的光輝,使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廣泛的社會意義。
在運用這一技巧時,要精準地把握「小」與「大」之間的聯繫,通過對細節的精心雕琢和深入挖掘,使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成為揭示深刻主題的有力載體,在不經意間被深深觸動,引發對生活、人生和社會的深入思考,從而使散文在短小的篇幅中展現出豐富的意蘊和深遠的價值。
二、結構之散與神聚
(一)板塊組合式結構法
散文的結構可以採用板塊組合的方式,將不同的內容板塊按照一定的邏輯關係進行排列組合,如同搭建積木一般,構建出一個有機的整體。
例如,在寫關於「家鄉的記憶」的散文時,可以分別從家鄉的山水風光、傳統美食、民俗風情等幾個板塊展開描述。每個板塊都有其相對獨立的內容,但又都圍繞着「家鄉」這一主題,從不同的角度展現家鄉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底蘊。
就像沈從文在《邊城》中,通過對茶峒小鎮的自然風光、人物故事、民俗傳統等多個板塊的細膩描繪,勾勒出一個充滿詩意與溫情的湘西世界,小鎮的獨特風情和人性的美好。
在運用這種結構方法時,要注意板塊之間的過渡與銜接,使其自然流暢,避免給人以生硬割裂之感。
可以運用過渡段、過渡句或具有關聯性的詞語、意象等,將各個板塊有機地串聯起來,使文章在形式上呈現出一種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美感,同時在內容上保持主題的一致性和連貫性,清晰各個板塊之間的內在聯繫,散文結構的獨特魅力,每一部分都獨具特色,而整體又和諧統一,共同營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氛圍和情感基調,使散文的主題更加鮮明突出,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雙線交織式結構法
雙線交織的結構方式能夠為散文增添豐富的層次感和懸念感,使文章更加引人入勝。
所謂雙線,即一條明線和一條暗線,兩條線索相互交織,共同推進文章的發展,最終匯聚於文章的主題。
比如魯迅的《藤野先生》,明線是作者在留學的經歷,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相知的過程;暗線則是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感,從對清國留學生的失望,到遭受的歧視和侮辱,再到因愛國情懷而決定棄醫從文,這條暗線始終貫穿其中,與明線相互映襯,使文章的主題更加深刻和豐富。
在運用雙線交織結構時,要巧妙地設置線索,使兩條線索既相互獨立又緊密相連,在適當的時候交匯融合,既有明線的情節發展,又有暗線所蘊含的情感力量和思想內涵,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就像欣賞一首交響樂,不同的樂器演奏出不同的旋律,時而交織,時而呼應,共同奏響一曲和諧而動人的樂章,使散文在敘事和抒情上達到一種完美的平衡,增強文章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文章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和可讀性。
三、語言之散與神聚
(一)自由靈動語言法
散文的語言應追求自由靈動,不拘泥於形式和格律,如同山間的清泉,自然流淌,隨物賦形。
可以運用豐富多樣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誇張等,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
例如,朱自清在《春》中寫道:「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着我們上前去。」這段文字通過排比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和青年,生動地描繪出春天的生機勃勃、清新秀麗和充滿活力的特點,寓示春天的到來,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
同時,散文的語言也應根據表達的需要,靈活運用長短句、整散句相結合的方式,營造出一種錯落有致、富有韻律的美感。短句簡潔明快,長句則細膩舒緩,整句使文章富有節奏感和氣勢,散句則更加自然流暢,貼近生活。
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詩中既有整齊的句式,如「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又有長短句的交錯,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使整首詩在語言上既具有音樂般的韻律美,又不失自然靈動之態,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與不舍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運用自由靈動的語言時,要注意把握好度,避免過度追求華麗的辭藻而使文章顯得空洞浮誇,要始終圍繞文章的主題和情感,讓語言成為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有力工具。讀者在欣賞優美語言的同時,能夠深刻地感受到文章的內涵和魅力,沉浸在作者所營造的獨特語言氛圍中,如同品味一杯香醇的美酒,既能陶醉於其美妙的口感,又能領略到其深厚的底蘊,使散文的語言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為文章增色添彩。
(二)文化底蘊語言法
在散文創作中,巧妙地融入豐富的文化典故、詩詞名句、歷史故事等元素,能夠使語言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比如余秋雨的散文,常常在文中引用大量的歷史典故和文化知識,如在《文化苦旅》中,他講述敦煌莫高窟的歷史變遷,引用諸多古代文獻和詩詞,使讀者在了解莫高窟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不僅增添文章的信息量和可讀性,更使文章的主題得到升華,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領略到了人類文明的燦爛輝煌。
同時,運用具有文化底蘊的語言,還可以營造出一種典雅、莊重的氛圍,增強文章的藝術感染力和審美價值。例如,在描寫秋天的景色時,可以引用「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來烘托秋天的淒涼氛圍;在論述人生哲理時,可以引用「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來表達一種超脫世俗的心境。
但在引用文化元素時,要注意恰到好處,避免生搬硬套,使文化元素與文章的內容和情感有機融合,自然流暢地表達出文章的主題和思想,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輕鬆地理解和接受這些文化元素所蘊含的意義,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如同在閱讀一部文化的史詩,在文字的海洋中暢遊,汲取着人類智慧的精華,使散文成為傳承和弘揚文化的重要載體,為讀者帶來一場場文化的盛宴,豐富精神世界,提升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四、情感之散與神聚
(一)情感起伏跌宕法
散文中的情感表達不應平淡無奇,而應如海浪般起伏跌宕,才能緊緊抓住讀者的心弦。可以通過設置情感的高潮和低谷,使文章充滿張力和戲劇性。
比如在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作者的情感經歷從最初對命運的憤懣、對人生的絕望,到在地壇中感受到自然的寧靜與生命的頑強,進而對母親的愧疚與思念,以及最後對生命的敬畏和感恩,情感一波三折,層層遞進。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與作者一同經歷這些情感的起伏,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與珍貴,以及母愛的深沉與偉大。這種情感的起伏跌宕,使文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讀者在情感的浪潮中沉浸、反思,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正如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散文創作中,要善於捕捉和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真實而複雜的情感,將情感融入到每一個文字、每一個細節之中,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樂,從而使文章更加生動鮮活,富有生命力。
同時,要注意情感的過渡和鋪墊,避免情感的轉變過於突兀,使讀者能夠自然地跟隨作者的情感脈絡,深入到文章的內核,體會到情感的力量和文章的深刻內涵,如同欣賞一場精彩的戲劇表演,在情感的起伏中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和意義,使散文成為情感的寄託和宣洩的出口,為讀者帶來心靈的慰藉和觸動。
(二)情感真摯細膩法
散文最能打動人心的,莫過於真摯細膩的情感表達。無論是對親人的愛、對友情的珍惜,還是對自然萬物的敬畏,都應以最真誠、最細膩的筆觸去描繪和展現。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文中沒有華麗的辭藻和誇張的修飾,只是通過對父親在火車站為他送行情景的細緻描寫,如「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將父親對兒子深沉而內斂的愛刻畫得淋漓盡致,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感受到那份濃濃的親情,不禁為之動容。這種真摯細膩的情感,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流淌進讀者的心田,滋潤着他們的心靈,使文章具有一種質樸而強大的力量。
在寫作過程中,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點滴情感,將自己的真情實感毫無保留地傾注於文字之中,關注細節,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視的情感瞬間,用細膩的描寫將其放大,讀者能夠感同身受。
同時,要避免虛情假意和矯情做作,只有真實的情感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使散文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與溫暖,如同在寒冷的冬日裡沐浴着陽光,在喧囂的世界中尋找到一片寧靜的港灣,使散文成為心靈的棲息地,為讀者帶來溫馨與感動,在文學的世界裡傳遞着愛與關懷的力量,讓真情在文字間永恆流淌。
五、立意之魂,神聚之核
(一)以情馭意法
情感是散文立意的源泉,真摯而強烈的情感能夠賦予文章深刻的內涵和獨特的靈魂。
例如,冰心的《寄小讀者》,字裡行間都洋溢着對兒童的關愛、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母愛的讚頌之情。她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異國他鄉的風光,講述與小朋友們相處的趣事,實則是在傳達一種跨越時空和年齡的溫暖與善意,讓讀者在清新的文字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與純真。
這種以情馭意的方法,使文章的立意緊緊圍繞着情感的主線展開,無論內容如何變幻,都能讓讀者清晰地捕捉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脈絡,仿佛跟隨作者一同經歷那些美好的瞬間,沉浸在愛的氛圍之中,從而使文章的主題得以升華,具有更強的感染力和共鳴力。
正如白居易所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飽含深情的散文,能夠觸動讀者內心最柔軟的角落,讓他們在閱讀中感受到情感的力量,進而引發對生活、對人性的深入思考,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深入人心,成為讀者心靈深處的一抹溫暖亮色。
(二)由事悟理法
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往往蘊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善於從日常瑣事中挖掘出獨特的見解,是散文立意升華的關鍵。
比如魯迅的《一件小事》,通過講述人力車夫攙扶一位老婦人的簡單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善良與正直,以及知識分子在面對這種平凡而偉大的品質時內心所受到的震動和自我反思。作者從這一件小事中,悟出了人性的光輝和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使文章的立意超越了事件本身,上升到了對社會現象和人性本質的探討高度。
這種由事悟理的方法,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僅是看到一個故事的發生,更是隨着作者的思路,一同領悟到生活中的點滴所蘊含的深刻意義,如同在平凡的日子裡發現隱藏的珍寶,給人以思想的啟迪和精神的觸動。
正如古人云:「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能成為洞察人生、社會的一扇窗口,使散文在樸實的敘述中展現出深刻的哲理光芒,引導讀者以更加敏銳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從生活的細微處汲取智慧和力量,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思考深度。
注意事項
(一)主題明確性原則
在散文創作中,無論材料如何豐富多樣,結構如何靈活多變,語言如何自由灑脫,情感如何起伏跌宕,都必須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作為文章的核心和靈魂。這個主題就像是航海中的燈塔,指引着作者行文的方向,也讓讀者在閱讀的茫茫大海中不至於迷失。如果主題不明確,文章就會陷入混亂無序的狀態,讀者也難以把握作者的意圖和文章的主旨。
例如,在寫一篇關於「旅行的意義」的散文時,作者可能會列舉旅途中的各種見聞、遇到的不同人物、經歷的有趣事件等,但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來統領這些素材,如「通過旅行開闊視野、豐富心靈、感悟人生」,那麼文章就會變成一堆零散的旅行記錄,缺乏深度和內涵。
因此,在寫作前,要先確定好文章的主題,並在寫作過程中時刻牢記主題,使每一個選材、每一段文字、每一種表達都圍繞主題展開,為主題服務,確保文章的「神聚」,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章,避免因主題模糊而導致的閱讀障礙和理解困惑,使散文在自由的表達中不失方向,在豐富的內容中彰顯核心價值,成為一篇具有思想深度和藝術魅力的佳作。
(二)材料關聯性要求
散文中所選用的材料雖然看似散漫,但必須與主題有着緊密的內在聯繫,相互關聯、相互映襯,共同為表達主題服務。就像一部交響樂中的各種樂器,雖然各自發出不同的聲音,但組合在一起卻能和諧共鳴,奏響美妙的樂章。如果材料與主題缺乏關聯性,就會像交響樂中出現了不和諧的音符,破壞文章的整體美感和邏輯性。
例如,在一篇以「母愛」為主題的散文中,作者若插入大量與母愛無關的工作瑣事或社會熱點事件,而這些內容又不能從側面或深層次反映母愛,那麼文章就會顯得支離破碎,主題也會被沖淡。
因此,在選材時,要對材料進行精心篩選和甄別,確保每一個材料都能在主題的統領下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通過材料之間的有機組合和相互配合,使文章的「形散」建立在內在邏輯的緊密聯繫之上,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自然地感受到材料與主題之間的呼應關係,體會到散文的內在凝聚力和藝術魅力,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題,被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所打動,使散文在自由選材的同時,保持內容的連貫性和一致性,成為一篇形神兼備的優秀作品。
(三)整體和諧性追求
「形散神聚」的散文寫作法追求的是一種整體的和諧之美,包括內容、結構、語言、情感等各個方面都要相互協調、相得益彰,共同營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氛圍和審美境界。
內容上的豐富多樣要與結構的精巧安排相契合,語言的自由靈動要與情感的真摯深沉相呼應,使文章的每一個部分都能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例如,在運用自由靈動的語言描述壯麗的自然風光時,如果情感表達過於平淡,就會使文章顯得空洞乏味;而在抒發深沉內斂的情感時,如果語言過於華麗浮躁,就會破壞情感的真摯性和文章的整體氛圍。
因此,在創作過程中,作者需要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風格和基調,對每一個細節進行精心雕琢,使各個元素之間達到一種平衡與和諧。就像一位優秀的畫家,在創作一幅畫卷時,會精心調配色彩、布局畫面,使每一筆色彩、每一個線條都恰到好處,共同構成一幅和諧優美的畫面。
散文創作亦是如此,要注重內容的詳略得當、結構的張弛有度、語言的雅俗共賞以及情感的收放自如,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全方位地感受到散文的獨特魅力,沉浸在文章所營造的和諧統一的藝術世界裡,領略到「形散神聚」寫作法的精妙之處,使散文成為文學寶庫中一顆閃耀着獨特光芒的璀璨明珠,以其和諧之美和深刻內涵,觸動讀者的心靈深處,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閱讀體驗,為讀者帶來無盡的精神享受和心靈啟迪,成為傳承文化、表達情感、啟迪思想的重要載體,展現出散文這一文學體裁的獨特價值和永恆魅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