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字妖」包弼臣的書法(曾令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字妖」包弼臣的書法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字妖」包弼臣的書法》是中國當代作家曾令琪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字妖」包弼臣的書法

包弼臣(1831年-1919年),名汝諧,以字行。晚年號谷叟、筆公,四川南溪人。出生於書法世家,據《南溪縣誌》載,包弼臣的父親包融芳「與其父包寬同入逸品,時有羲獻之稱」。不過相較之下,包弼臣在書法上較其父祖輩更有特色,也更有成就。

包弼臣少時,勤奮好學,因此在經史、詩文、書法、繪畫等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包弼臣的父親包融芳,其師曾璧光,都是學帖高手,在他們的指導下,包弼臣早年從學帖開始,遍臨晉、唐、宋名家法帖,對顏真卿、柳公權、蘇軾、米芾諸家用功尤深,由此打下深厚的帖學功底。二十一歲成為廩生。廩生是「廩膳生員」的簡稱,在科舉時代,州、府、縣中學習成績非常優秀的學子,由政府提供生活補助的。包弼臣三十六歲中舉,後任過縣教導、府教授等職。著名書法家何紹基任四川學政時,按試敘州(宜賓),對包弼臣大加褒獎,稱他和同鄉的羅肅、宜賓的趙樹吉為「敘州三傑」。

包弼臣書法

咸豐六年(1856年),25歲的包弼臣到北京謀求深造。其叔父包欣芳是進士,時任翰林院編修。由叔父引見,得以請教耆宿,飽覽歷代名跡,眼界大開。不久,包弼臣受到寫北方碑帖的名書家、侍郎李文田的賞識,雙方交情深厚。受李文田的影響,包弼臣接受了碑學理論,並對北碑進行了大量搜集研究。

乾嘉以來,「迄於咸同,碑學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蓋俗尚成矣。」(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深受時風影響。在京5年,包弼臣購進北碑拓本上百種,日夜研讀,刻苦臨摹,由學帖轉入學碑。此後數十年間,在碑帖兼治的書學道路上孜孜石乞石乞,努力探索,取北碑南帖之長,為我所用,立志創新。包弼臣每日寫字都要寫到紙鋪滿整個堂屋的地面為止,即使在天,也寫得汗如雨下。由於如此長期苦練,包弼臣三十多歲時已開始取碑帖之長開始創派,至五十歲時漸趨成熟。

包弼臣書法

包弼臣擅詩文書畫,善真、草書,不僅繼承了祖上書風,而且能大膽開拓創新,衝破祖輩所學王(羲之)、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的帖學範圍,取法顏(真卿)、柳(公權),上溯晉唐諸家,不拘泥於前人古人書法筆法,終於自創了一種將北碑與南帖熔為一爐,既有北碑沉雄強力感,又具有南帖洋灑飛動神采的獨樹一幟的「包體」。其書法如猛士揮戟,蒼勁老辣,樸拙高雅,厚而不濁,野而不狂,潤澤厚道,瀟灑飛動,筆力雄渾,神韻飄然,字裡行間,極饒天真之氣。其山水畫宗王翬,淋漓恣意,非俗工可能跂及。慈禧皇太后見包弼臣之書,呼為「南溪字妖」。「字妖」一詞,出自《文心雕龍練字》:「今一字詭異,則群句震驚;三人弗識,則將成字妖矣。」用來形容包弼臣的書法,應該是比較恰當的。包弼臣就曾自謂「我手有奇氣,使筆如使戟」。張之洞請其書聯,趙熙(字堯生,號香宋,四川榮縣人。工古文,詩、詞、曲俱佳,長於書畫,清末民初著名文士),見其書法亦嘆之曰:「弼臣公書法雄厚恣肆,力透紙背,余自愧不如也。」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也對包弼臣的書法大為佩服。在清末書壇上,包體書法如異軍突起,力振帖學頹風,頗受關注。保守派卻視之為「異端」,斥之為「字妖」,大張撻伐。這從反面說明包體書法巨大的震撼力。時過百年之後的今天,保守派的喧囂早已不復存在,而包體書法仍然是人們尋求、收藏、研究、借鑑的對象。

包弼臣繪畫

同治丁卯年(1867年),包弼臣中舉後,先後主講南溪龍騰書院、富順三台書院,任鹽源訓導、邛州學政、資州學政長達20多年,培養出大批人才。光緒乙未科(1895年)狀元、資州人駱成驤(字公驌,清代四川唯一的狀元)也出其門下。包弼臣性格灑脫率真,極喜喝酒,有詩云「平生詩酒會,夢寐有餘馥」,「塵外得世界,酒中逢聖賢」。甲午(1894)中日海戰,清廷戰敗,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舉國唾罵,包弼臣作七律遣憤云:

春凍遼陽不花,羽書西鶩近京華。

危城可守無張令,降表能修是李家。

天網逃余寧蹈海,國殤歌罷欲懷沙。

問誰幫彥誰幫賊,可否天恩一例加。

其詩淋漓痛快,傳誦一時。其門人資州人駱成驤感慨地說:「老師如此情懷,實為弟子輩楷模。」[1]

作者簡介

曾令琪,四川成都人,中國辭賦家聯合會理事,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