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關注」與「專注」​(王禮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關注」與「專注」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關注」與「專注」》中國當代作家王禮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關注」與「專注」

不久前看到一篇短文《少些關注,多些專注》,對眼下智能時代「關注」太多,「專注」太少比較憂慮,明確提出應該「少些關注,多些專注」。

作者的良苦用心值得肯定。他是希望大家埋下頭來多做點實事。對他的觀點我不反對,只是覺得要讓人們「專注」下來真的是太難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關注」。「關注」這個詞,詞典上的釋義是「關心重視」的意思。但,根據我個人體會,似乎有點超越了「關注」本身的負荷。其實,「關注」無非就是「比較引起注意,希望看到、聽到某一事情或某個人物消息。」至於是不是「關心重視」,那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之的。

「專注」這個詞,詞典上給予的解釋是「專心注意」,有的字典又加了「精神專注」一說。總之我以為,就是「很用心」的意思。

如今,「關注」這個詞可是太受人「關注」了,簡直成了網絡上的「專用語」。一提「關注」,人們不由自主、不約而同、自然而然地就會和微信、頭條、抖音、博客、美篇等等聯繫在一起,想不想都不行。我沒有去搜這個「關注」在近些年的使用率排行榜,反正它就像一個當紅明星,大紅大紫,絕代風華,引人矚目。

正如作者所說,現在是「智能時代」,尤其手機智能突飛猛進,各類信息風起雲湧、波濤滾滾、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目不暇接、眼花繚亂,雖不能一一「關注」,但其中值得「關注」、令人「關注」的 也真是不少。再說了,「關注」少了也還真不行。處在這個時代,人要生活、要生存,許許多多的事情都得「關注」一下,也必須「關注」一下,哪怕就是「一下下」、「一小下下」。

首先一大早起來,你得「關注」 一下國際大事吧,因為他直接影響到咱們的國際安全環境;尤其美國你得「關注」一下吧, 它可是普天之下唯一的一個超級大國。中美關係走向可是與咱們的和平發展息息相關,況且,他又與我們的統一大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絕不可等閒視之的;國際上還有許多事情你都得「關注」一下,比如「俄烏之戰」你不需要「關注」一下嗎?這可是當前全世界都在「關注」的事。雖然看似與咱沒啥關係,「電燈點火,其實不燃(然)」,關係大了去了。別的不說,汽油價格長沒長?糧油價格長沒長?都與這場戰爭有着直接關係。還有——,我們對待 「俄烏之戰」的立場、觀點、態度還會影響到我們與美國的關係、與西方的關係、與俄羅斯的關係、與烏克蘭的關係、與北約的關係、與歐盟的關係等等等等,難道你不需要「關注」嗎?還有,非洲要不要「關注」,東南亞要不要「關注」,小日本的動態要不要「關注」,亞太要不要「關注」,印度「三哥」的挑釁要不要「關注」,「老鐵」巴基斯坦大選換人了要不要「關注」,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美國的走狗小兄弟狗仗人勢、對華的惡語相向要不要「關注」,那,巴勒斯坦呢,朝鮮呢,菲律賓呢?哎呀,還有呢,不說了,說了你也「不理解」。總之,一言以蔽之,都得「關注」。

你說啥?我不是領導人,不是國際軍事專家?我「咸吃蘿蔔淡操心?」哈哈,我看你是數典忘祖。你忘了,老祖宗說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你不是當官的,你總得算是個「匹夫」吧?你是「匹夫」難道不該為國分分憂吧?咱得「關注」,得有「參政議政」意識不是?

你看,不讓人家「關注」行嗎?人家的理由多得很呢,弄不好還給咱上綱上線呢,咱說不過。

你看吧,還有呢。他又說了:

國際的不說了,那國家大事呢,就更是責無旁貸了。理論學習咱多少得懂點吧?領導們講話說的啥要知道點吧?當官換人的消息,各地正趕上換屆,都新上來哪些新人需要知道點吧?gdp增速要關心一下吧?當下的疫情必須「關注」一下吧?疫情期間的物價、離退休人員長不長退休金更是要「關注」一下吧?還有,比如,搶險了、救災了、安全狀況了、天氣預報了又是等等等等,都得「關注」一下。

好了,他這一「關注」,是不是就要快到中午了?

人家中午睡完午覺還得接着「關注」。他又要說了:家中有老人的,他們的養老及健康、就醫得需要「關注」;孩子的上學、入托、學習、作業得需要「關注」;子女的就業、買房、婚姻、大齡不找對象得需要「關注」,三親六故、同學戰友的情況有的也需要「關注」,甚至連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家的情況由於種種原因也需要「關注」。這樣說吧,真的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注」,好事壞事大小事,事事也要「關注」,不「關注」不行啊,咱憋不住啊。

是啊,如今「關注」的確是太多太多了。你說,他如此多的「關注」,還哪有時間去「專注」呢。如此「關注」,就什麼事情也不要做了,也沒法做了。難怪你作者老兄為「關注」太多、「專注」太少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

如今「專注」做點事情的人真的是太少了。因為「專注」做事遠比「關注」事情辛苦多了。「專注」是什麼?「專注」是用心、「專注」是動腦、「專注」要專心致志、「專注」要聚精會神、「專注」要凝神聚力、「專注」要心無旁騖、「專注」要「兩耳不聞窗外事」,埋頭苦幹做學問、幹事情。

「專注」夠苦的吧。然而,「專注」雖苦,卻能成就一番事業,「苦中自有千金粟,苦中自有黃金屋,苦中自有顏如玉,苦中自有人稱頌」。「苦,是成功之母」是被歷史和事實證明了的、實踐檢驗了的真理。王羲之「專注」練字,竟將墨汁作蒜泥蘸着吃而不自知,終成「書聖」;無獨有偶,1919年,一位青年學者埋頭翻譯《共產黨宣言》時也把家人送來的饅頭蘸着墨汁當蒜泥吃了下去,此人就是陳望道——我國翻譯《共產黨宣言》的第一人、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語言學家和翻譯家。陳景潤是我國乃至世界著名的數學家,建立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偉大豐碑。據說他在走路時都在思考問題,結果撞到了電線杆上,實在是太「專注」了。世界著名科學家牛頓的名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有一次他在煮雞蛋時,由於太「專注」于思考問題,竟然把自己的手錶投進了鍋里,真是「專注」夠可以了。還有,為我國的「兩彈一星」以及航天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的科學家們也有許許多多這樣感人的例子,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們發自內心地向他們致敬,向他們「專注」的治學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致敬。

可見,「專注」是和「成就」連在一起的。只是「關注」,沒有或少了「專注」,天上不會掉餡餅。

可是,在如今人心浮躁的時代,「專注」的人少了,「關注」的人多了,「關注」的事情多了:除了有些是值得「關注」的、應該「關注」的和必須「關注」的,但還有許多「關注」正如作者說的「還是少點為好」,我舉雙手贊成。至於有人「關注」的急功近利的事、投機取巧的事、損人利己的事、不務正業的、網絡詐騙的事……更是令人憂慮的,有的還是非常危險的。如此之類的「關注」的確還是少點為好,沒有更好。

但願我和那位作者老兄的這些個憂慮不是「咸吃蘿蔔淡操心」,也真的希望不要把自己有限的生命都投入到那無限的「關注」之中去,還是「少些關注,多些專注」為好。[1]

作者簡介

王禮民 ,籍貫山東菏澤,新中國同齡人,省直機關退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