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為良心寫作」(蔡漢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為良心寫作」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為良心寫作」中國當代作家蔡漢順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為良心寫作」

記得《增廣賢文》里有:「詩為會人吟」之說。而我於詩之一道,是一竅不通,純屬門外漢,根本談不上是什麼會人。可問題來了,我最近卻一反常態,喜歡上了一本詩集,這本詩集名字叫《驛站》,是由團結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沈時益先生。

從沈時益先生的這本詩集,我發現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這個問題在當今,有的為追名逐利、有的為抬轎拍馬、有的為自慰自戀、有的為性慾意淫而寫作的當代詩壇,實屬鳳毛麟趾,文海拾貝。而詩集中沈時益先生舉起了「為良心寫作」的旗幟,像噪音中的美聲;也如污泥中的荷花。同時,他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通過令人揪心的真情和樸實無華的語言,展現了詩人的勇氣和不泯的良知。這就是本詩集的亮點,也就是我喜歡這本詩集的原因。

此本詩集,共分二輯。一輯是現代詩歌,一輯是古典詩詞,綜合起來,該詩集可以說是現代詩歌與古體詩的合璧,足見作者的詩才。也讓我從字裡行間中找到了他對詩歌藝術「為良心寫作」的創作靈感

沈時益先生的詩。我認為不管是現代詩還是古體詩,他的詩從容而開闊,質樸而內斂,在充滿良知的書寫中給大家以警示與思考。同時也將「為良心寫作」的靈感碰撞與精神的守望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而良心,按朱熹 集注所說:「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 而「本然之善心」在我們這個傳統的國家,當然也包含着思鄉念親戀舊的傳統理念,因而,揮之不去的鄉土情懷自然而然地便成為了歷代文人的心結,沈時益先生也不例外。在本詩歌集中《老屋》:

「走進,低矮的老屋

破舊的家具,雜亂

蕭然的四壁,斑駁

塵封的往事

酸的,甜的,苦的,辣的

躲在,每一個角落

等待着,開啟,訴說

啊,不

只帶走,那隻

老少都坐過的,小椅子

忽聽見,身後,轟然一聲

灰飛,煙滅

又成了,新的永恆」

作者的這段文字,目之所及皆是故事,其中無論是破舊的家具,斑駁的牆壁,或是酸甜苦辣的往事,以至於那隻小小的椅子我認為都是作者的心結,也是作者的鄉愁。他如今己是耄耋老人,少年離家,從一個農村人轉變成一個城市人。現在的他本來可以在公園裡欣賞美麗的風景,也可以約三五好友遊山玩水,或是在家裡品着潮汕工夫茶,悠哉悠哉,安享晚年。但是卻卻相反,他卻始終如一用他手中的筆去書寫過去的往事,讓那些本來已被塵封已久的鄉土人文躍然於紙,這除了證明他對文學創作的初心不變,更看得出他不忘本根的善心。說實在話,我在讀他這首詩的時候,真的心潮起伏,浮想聯翩,現代名家汪曾祺所說:「人之一生感情最深的,莫過於家鄉、父母和童年。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不論走到天涯海角,故鄉總是忘不了的。」的這段話幾次在我腦海縈迴,我想,汪曾祺先生上面所說的正是沈時益先生的人生寫照,他的這些對故土眷戀的文字,就是最好的「為良心寫作!」

人必須要有良心道德,而作家更需要有良心道德作底線,假如作家沒有良心道德做底線,他寫出來的東西對社會的危害就比尋常人更大。因此,做為中共揭陽市黨校副校長兼教育長的沈時益先生,一如既往,始終以良心道德為底線,堅持黨的領導,貫徹執行黨在各個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感恩黨的培養,用手中的筆為良心寫作,為人民群眾服務,積極謳歌時代主旋律的創作理念,委實可圈可點。《驛站》的這本詩集,我認為就是他這種創作理念的體現。

詩集中《己亥新春市區即景》:「串門祝願隨春暖,龍熠喬林黎庶歡。獅鎮石橋人涌涌,衢通天福樂長安。」

《內畔公園》:「傍水依山造樂園,雙榕攜手意拳拳。池分泮泳清波灩,嬉鬧休閒一片天。」

《贊臘月老年女子英歌迎春舞練》:「梅東橋下英歌起,抖擻婆姑跳鼓鑼。莫說耆年難善舞,迎春老樹亦婀娜。」

《買菜偶遇》:「微微一笑欲傾城,車把扶偏暖意生。注目伊人身漸渺,於無聲處忖文明。」

《國慶黃金周有感》:「彈指崢嶸五五秋,黎民千萬競邀游。泰山蜀水無窮碧,更有瀛洲在後頭。」

這幾首詩,詩小而韻長,立意高遠,轉結老到,足見詩人的功底。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為當今詩壇破解了普遍詩人創作中困惑的一個難題。這個問題就是:詩歌如何處理與現實的關係,進一步明確地說,就是詩歌如何處理審美與政治的關係。西方以薩特為代表的,主張「介入」的文學;中國自古也有「文以載道」之說,這個傳統可以說一直延續至今。但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中西方的不少詩人又都有着「純詩」的美學主張與追求。對此,每一個詩人都面臨着選擇。而這樣的選擇其實並不容易,因為選擇既意味着擁有,又意味着放棄。在這樣的背景下,沈時益先生能以政治為定位,用筆桿子旗幟鮮明的書寫在黨的富民政策感召下,老百姓奔康致富過上好日子的時代新詩篇,委實難得。同時,我也為他這種敢為人先破解當今詩壇難題,用自身行動詮釋「為良心寫作」的創作風格,感到勇毅和果敢。

余筆拙思鈍,悟世之泡影,實為慚愧。而沈時益先生輟玉聯珠,「為良心寫作」,由此可見胸次之非常。余友之,同志相求,也不愧為他山之石,特此為心,寫此陋作。[1]

作者簡介

蔡漢順,廣東省揭陽市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