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心二意」是一個教師的靈魂(蔡漢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心二意」是一個教師的靈魂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三心二意」是一個教師的靈魂中國當代作家蔡漢順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三心二意」是一個教師的靈魂

看完了,終於看完了!斷斷續續利用了很多的零碎時間才讀完。這是我看得最用心的一本書,卻不是我想連續看下去的書。書中的某些章節記錄的案例故事,讓我感覺壓抑和酸楚。

《教育之路》這本書,出自秭歸屈原故里的一位一線教師——鄧貴環之手,是她對自己二十多年教育生涯的一個小結和匯報,書中收錄的所有教育案例,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或者由親身經歷引發的思考探索。這些案例體現出來的,是作者對教育本質的理解,對教育行為的探索,理性敘述之中,飽含深情。

作者做班主仼工作多年,用她的話說,「雖談不上有多少卓越的班級管理經驗,但我有一顆「三心二意」之心。那就是視學生前途高於一切的苦心,學生成長高於成材的痴心,對他們必勝的信心和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真心實意為學生付出這樣的三心二意。」(鼓舞篇《我和我的班級》)

她對學生的苦心、痴心、信心和全心全意、真心實意,集中體現了這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懷,構成了這本集子的基調與底色。

「當68名學生別無選擇地走進我的教室,當家長鄭重地把他們交給我的時候,我想,他們交給我的,是68個家庭的希望,是整整的一代人!我也別無選擇,於是,緣分就這樣開始了.....這正如我班一位學生在廣播稿中所寫的『經歷的老師也許有很多,教過的學生也許有很多,但是,七五班的老師和學生,都是唯一的,我們的緣份也是唯一的!』」(鼓舞篇《我和我的班級》)

作者,出生於秭歸西南角的磨坪鄉一個叫娃娃寨的小山.村。那裡被稱為秭歸的青藏高原,過去交通閉塞,山高路遠,環境惡劣,是個外面的人除非萬不得已,一般都不願意前往的地方。在這樣的環境裡,普通人基本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哪裡還談得上上學讀書和當老師。所以我很認同她上面所說的「緣份」二字。讀書刻苦的她,因為有緣,終於能得到一個做老師的人生。緣分是個很奇妙的東西。聽作者說,村里一位年紀很老很老的奶奶,在她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對她媽媽說過,這個丫頭長大了會當老師。因為惜緣,終有《教育之路》這標誌着她的教育成就的文集問世。這,自然的「三心二意」的結果了。

創造良好環境

教育包含教書和育人兩個方面。而育人更為主要。文集中的「開導篇」為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是為育人的獨到方法。書中寫到:「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我一直是這樣認為,而且我一直在朝着這個方向努力着。

我首先努力給他們創造一個濃厚求知的外部環境,以示範學生、三好學生、班級學習標兵為楷模,熱情宣傳他們的事跡,熱情讚揚他們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讓毎個學生有榜樣,用光輝的形象引領他們:經常給他們讀書讀報,熱情宣揚積極進取精神對於一個人成長的意義,宣揚理想對一個人成材的作用,用正確的方向指引他們;以板報、手抄報的形式介紹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的成長故亊和對人類的貢獻,熱情歌頌這些人物的高貴靈魂和奮鬥精神,用偉大的精神感召他們。

其次,努力為他們營造一個樂於求知自主追求的內部環境。營造這樣一個環境的關鍵在於正確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和上進之心。我相信『身教』的巨大作用,我一直用自身的經歷告訴他們: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關鍵在於言行一致;有着怎樣的成績,關鍵在於用心專一;達到怎樣一個高度,關鍵在於追求更高。我愛讀書,於是大多數學生愛讀書並從書中受益;我愛思考愛動筆,大多數學生寫作興趣也在不斷提高;我待人熱情真誠,學生也變得看重友情熱愛班級。

好的環境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益,而好的環境是可以創造出來的。」(引導篇《為學生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學校並不是一方淨土,孩子的心靈也並不只受學校教育的影響。社會的不良氣息通過網絡等途徑滲透到學校,侵蝕着學生的思想。所以,作者上述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的教學方法,不失為解決學生思想被外界不良氣息所侵蝕的一劑良方。與「德教為先」的古訓相互光照,熠熠生輝。

注重學教與家教並舉

古往今來,一個人的成長與成材,總離不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兩者相比,家庭教育更加具有連續性,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學校教育自然在學生的一生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永遠也會在一個人的身上,看到家庭教育的影子。

深懂這一道理的作者,在文中反思篇中《一次活動的反思》有這樣一段文字,「三八節那天,我的學生都給自己的母親寫了一封信,我要求他們在文章里講出自己的真心話,好好地與母親交流溝通,增進理解,加深感情。我着重強調了本次活動有個特殊的要求,那就是要請每位母親也要在孩子寫給自己的信後面給孩子回復一封信。收上來的作品少了十一位同學的,一了解,才知道這十一個學生的母親都不在身邊。我告訴他們,母親不在身邊回不了信就讓父親代替母親給孩子寫這封回信。可下午收上來還是差了九個學生的作業。再一了解,才知道這九個孩子中,有五個孩子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學生跟着爺爺奶奶或者親戚生活。有三個學生的父母離婚了,自己跟着的父母一方有的在打零工,有的在上日夜兩班倒的工作,根本就沒有時間回家與孩子在一起。他們的孩子經常是自己做飯吃,晚上一個人在家,作業也沒有人簽字。還有一個同學父母離婚之後,母親遠走高飛,他本來是跟着父親的,可後來他的父親也因病去世了,他現在跟着姑姑生活,生活來源是親戚給跑的低保。這個孩子常常莫名發呆形隻影單。他在七年級的時候,曾得到過學校劉勁松校長的親切關懷和幫助,劉校長給了他300元錢,還給他買了一些衣服。劉校長鼓勵他克服困難,好好學習。我設計的這次活動,其目的是增進學生母子之間的感情,這個目的在大多數學生的身上實現了,不少學生的母親在回信中那種親切的語氣、那種舐犢情深的表達,都深深地感動着我,她們有的深情回憶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有的殷殷叮嚀孩子這樣是好的那樣是不好的。在閱讀書信的那些天裡,我與那些母親們一起分享了孩子成長的喜悅,也常常被這深切的母愛感動得流下眼淚。而另外的情形是,那九名學生從活動中得到的,似乎是難言的苦澀和隱痛。這個話題也許勾起了他們對母親的思念和一些傷感的回憶。這也給了我一個提醒: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應當首先深入了解情況,考慮應該儘可能地周全,它既要體現能在大多數人身上產生效益,也不可忽視那少數特殊的人群。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注、愛和尊重。

這次寫信活動,我更看到了我們班那些在生活中缺少來自家庭、來自父母關愛的學生的可憐和脆弱,明白了作為老師,我應該更細緻地幫助他們,關懷他們,給他們比給別人更多的愛,讓更多的學生和他交朋友,讓他們在老師和同學的呵護中健康成長。」

這次活動中的各種情況,正是當今我們身邊學生的真實狀況。這些孩子因家庭原因早早失去了燦爛的笑容,在花樣年齡里承載着痛苦與悲傷。在無奈無助中,性格漸漸變化,甚至還有生命之花還未開放就早早凋零的慘痛。確實令人心痛,值得深思,值得反省,作者的這一反思,是正能量的反思,是人性化的反思,她能夠通過舉辦活動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融在一起,及時掌握每個學生的動態,因人而教。我認為此一舉措是老師回報社會的一大功德。

探索適合的教育方法

「那些原本有很多優點,原本可以成才的學生,最後卻沒有走上一條健康的發展之路,沒有一個好的前程,這除了學生自身的不思進取、家長的教育失策、社會的影響消極之外,我們老師在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應該也有亟需注意的方面。不知道別人有沒有這樣的困惑,我是有的。當我面對一個有潛力但同時又存在很多毛病和問題的學生的時候,我更多的,是感到失望和無奈。於是我對自己開始憎恨,我恨自己沒有能耐,不能夠把一塊金子從沙礫里分離出來,恨自己沒有足夠的魅力,讓學生快速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常常為此嘆息和痛心,痛心那樣的學生,也痛心我自己。」(責任篇中《努力尋找適合的教育方法》)

讀着這段文字,我看到了作者的嘆息和痛心。應該感謝作者的思痛,更應該感謝她於「疼痛」之後從未放棄,仍然身體力行,默默耕耘,呵護着沌潔的心靈,把最好的滋養給孩子,盼其茁壯成長的精神。

合上《教育之路》,我的思緒飛得很高很遠。這本集子可能沒有小說、詩歌那麼熱烈、火爆、刺激,它記錄的,只是一個老師的平凡和瑣碎,但它昭示的,卻是一個老師平凡之中的偉大,瑣碎之外的卓越。我沒有作者的經歷和體驗,所寫的讀後感或許沒有領悟到本書的精髓,但我希望能藉此文,表達我對《教育之路》一書的作者的敬意,也希望借這本書,引起更多的人對教育的關注和思考![1]

作者簡介

蔡漢順,廣東省揭陽市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