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夕」文化節巡禮(翟永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七夕」文化節巡禮》中國當代作家翟永旭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七夕」文化節巡禮

「七夕」文化節的中心是要把此打造成中國人自己的「情人節」。在四大民間傳說中:白蛇傳、梁山伯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織女中。都體現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這些美德在民間正存在着失傳的傾向,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擔憂。

2月14日是從西方流傳到中國的情人節,如今已被廣大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所接受。2月14日那一天,鮮花店前門庭若市,玫瑰花一漲再漲,可有時還是供不應求。那些買不上玫瑰的用其它花代替。

玫瑰由開始的一枝發展為後來的三枝、五枝,又發展為現在的九十九朵,甚至九百九十九朵。除了送花之外,情人節的內容又變得更為豐富多彩。如情人節送禮品,鴛鴦宴等情人節一天的花費有時要達到幾千元,許多地方、許多人已感到不堪重負。尤其是男人。

第二天,枯萎的玫瑰就會被扔進垃圾箱,無端的巨大浪費讓人不忍目睹。而現實與這種繁榮與排場大相徑庭的是,離婚率卻是逐年上升。當今的婚姻家庭形成了瘋狂的追求,短暫的擁有的局面。

牛郎織女的故事體現了我國傳統的婚姻模式:男耕女織,進而發展為後來的男主外,女主內,再後來,又發展成為男女之間內外不分。而故事最終又定格在「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又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對家庭眷戀的觀念。

由於種種原因,這種觀念正在逐漸退化,形成了這樣的事實:

父母撫養子女,兒女贍養老人,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就是這天經地義的事情,卻在許多家庭中成為了矛盾的根源;老少幾代同堂,本是一幅美妙的天倫圖畫,由於失去了對家庭的責任感,所以就無法感受到其樂融融。

針對這種有家感受不到溫暖狀況的普遍存在,夫妻之間根本弄不清情為何物的事實,人們想起了「七夕」的傳說,更加渴望把「七夕」打造成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情人節。

牛郎本是一普普通通的放牛娃,和出身高貴的織女結為夫婦後,依然默默地承擔着丈夫的責任。而織女並未因出身高貴而不去承擔妻子的責任,每天在家勤勤懇懇地織布,洗衣做飯,養兒育女。

在這平平淡淡的日子裡,突然遇到了滅頂之災。但是,他們誰也沒有放棄,依然頑強地爭取,這也許正是天長日久的感情賦予給他們的力量吧。當一道天河把他們永久地隔開時,牛郎織女還是像一個平凡地丈夫(妻子)那樣思念着對方,最終感動了王母娘娘,允許他們每年農曆七月七日見一次面。

走出這個傳說再看現實:結婚以前,攀比着找一個優秀的對象,所謂的優秀又是把善良、樸實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排除在外的。結婚以後,又在攀比着與別人家的差距,往往是用別人家的優點比自己家的缺點。

長期下去,矛盾越來越大最終導致了家庭的破裂。即使沒有分手,使得夫妻二人也形同陌路。這都是放棄了平平淡淡的結果。更有甚者,在沒有了贍養老人的任務以及與老人之間的糾紛之後,夫妻二人還是不能夠和睦相處,夫妻雙方還在盤算着如何讓對方多幹些家務等。

將「七夕」文化節打造成中國人自己的「情人節」,的目的就是要重拾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家庭美德之花在每一個家庭盛開。[1]

作者簡介

翟永旭,男,邯鄲人。河北省民俗協會會員常務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