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丹心碧血風雨亭(李津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丹心碧血風雨亭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丹心碧血風雨亭》中國當代作家李津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丹心碧血風雨亭

在西泠的一角,有個小小的亭子。亭子建在水濱,春天,園裡櫻花盛開,把亭子隱藏在一片彩霞裡面;夏天,湖裡菡萏飄香,亭子前面,又展現出一片花海。可是,建造在西泠明媚的山光水色中的這小小的亭子,卻有個帶點淒涼情味的名字:「風雨亭」。

「秋風秋雨愁煞人,」這是辛亥革命時代的女革命家——「鑑湖女俠」秋瑾臨刑前寫的詩句。在她年輕生命的最後時刻,她留下的就只這麼一句七字詩。可是,在這短短的詩行里,她對祖國的未來,對革命的前途,又吐露出一種多麼深沉、多麼浩瀚無邊的憂憤啊!

秋瑾犧牲後曾埋骨西泠,「風雨亭」也是為了紀念她而建的;亭名「風雨」2字,就是出於此詩句。

亭內有陶浚宣題、魏傳統補書聯:

巾幗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

亭台悲風雨,雖死不死終自由。

此聯開頭即是「拜巾幗英雄」的倒裝句,「求仁得仁」,借用《論語》中孔子讚揚伯夷、叔齊的話,說秋瑾的犧牲原屬她的革命壯志,毫不怨悔。秋瑾曾說:「我怕死就不會出來革命,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將我綁赴斷頭台,革命至少可以提早五年。」對語說到風雨亭,回憶當年「秋風秋雨」的情景,深感烈士雖死不死的精神;如今人民獲得自由,可以告慰先烈英靈!

亭前還有一副楹聯憑弔秋瑾:

共和五載竟前功,英名直抗羅蘭歐亞,東西烈女雙烈;

風雨一亭還慧業,抔土重依武穆湖山,今古秋社千秋。

秋瑾墓原就在風雨亭對面,往來遊人盤桓亭畔的時候,舉頭就會瞥見對面的墳塋;而來墳前憑弔女俠的人們,也不妨信步去亭里小憩片刻,緬懷女俠的生平,或者閒話她的悲壯事跡。一亭一墓,兩相對峙,相互映襯,相互補充,使女英雄流芳百世,成為富有教育意義的古蹟。但以後秋瑾墓遷走了,多年以來,只留下這個寂寞的亭子,作為對這位女俠的寂寞的紀念。

1981年,為了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恢復了西湖原有的一批與當時革命先烈有關的古蹟,秋瑾墓又重建。

秋瑾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先驅,她的高貴品格,她的卓越才能,以及她對中國革命所做出的貢獻,都為她贏得了埋骨於湖山勝地的權利,可以毫無愧色。

秋瑾字璿卿,號競雄,別署「鑑湖女俠」,浙江紹興人。她於光緒元年(1875年)生於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祖父曾在福建做個知府;她隨着一家人,就在那裡度過自己的童年。

年輕時代,秋瑾隨着父親在湖南居住,22歲時嫁給了湖南湘潭王廷鈞。1903年,秋瑾寄居於北京,接觸到了當時先進的民主思潮。她看到清廷的腐敗,帝國主義的侵略,痛感中國已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

剛強義俠的秋瑾,對此不能袖手旁觀,她覺得救國救民,女子也有一分責任。但她認識到個人力量的渺小:「空負時局憂,無策驅胡虜」;因此決定赴日本遊學,求訪志士:「因之泛東海,冀得壯士輔」。

1904年,秋瑾赴日本東京,先在中國留學生會館日語講習會學習日語,在此期間,她與一些留日婦女發起組織愛國團體「共愛會」,以「反抗清廷,恢復中原」為宗旨。以後又創辦「白話報」,宣傳革命思想。

在東京期間,秋瑾結識了革命黨人陶成章;通過他的關係,於次年回國時認識了徐錫麟;並由徐錫麟介紹,參加了光復會。返日後,她又在東京參加了同盟會,並被推為浙江分會會長。

秋瑾回國後,先後在紹興明道女學堂與吳興潯溪女學任教。她積極進行宣傳,播撒革命種子。不久,秋瑾離潯溪赴滬,與陳伯平秘密製造火藥。她又創辦《中國女報》,宣傳婦女解放思想。

1906年冬,萍鄉革命軍舉義,同盟會黨人策劃在湘鄂蘇皖各地響應。光復會會員在上海召開秘密會議,決定由秋瑾領導浙江的軍事行動,於是,秋瑾連夜趕回紹興,到當時金華、處州、紹興3府的革命中心——大通學堂,與龍華會、平陽黨的領導人呂熊祥、竺紹康等密謀,積極進行準備。不幸各地領導人先後被捕,萍瀏起義歸於失敗。秋瑾悲憤交加,準備以浙江黨軍力量單獨行動。

1907年正月,秋瑾主持大通學堂校務,借幫助清政府實施徵兵為名,分派大通畢業生回鄉倡辦團練,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準備起義。她又擴大體操專修班,進行軍事訓練。她自己常常男裝騎馬,親自參加指揮。

這時貴福接任紹興知府。貴福曾與秋瑾父親秋壽南同事,而秋瑾又頗富文名,並善演說,因此貴福贈她「競爭世界;雄冠全球」一聯,企圖籠絡她。

起義的準備工作在積極進行着。這年正、2月間,秋瑾屢次往來滬杭之間,運動軍界與學界;3月間,又兩度親赴金華、處州各縣活動,把分散在各地的革命力量組織起來。又編龍華會、平陽黨弟兄為光復軍,以「光復漢族,大振國權」8字為記,每字編為一軍,共8軍。秋瑾親自製定軍制軍規,草擬《光復軍軍制頒諭文》及《普告同胞檄》。

秋瑾與竺紹康、王金髮等制定軍事計劃,決定與安慶徐錫麟同時起義。浙江方面由金華首先舉事,處州響應,把杭州清兵引向金、處兩府,然後紹興光復軍即乘機渡江進襲杭州,由城內軍學界為內應,先把省府拿下來。如果攻不下杭州,則紹興光復軍就回師南下,與金華義軍會合,轉攻安徽,與安慶徐錫麟回師。

這個計劃得到了徐錫麟的同意,浙皖二地約定於5月26日同時行動,但不久又改期為6月10日。不幸因事機不密,各地會黨組織相繼遭到嚴重破壞。安徽方面,因叛徒供出光復會組織,事情涉及徐錫麟;徐錫麟見事急,遂與陳伯平、馬宗漢等於5月28日槍殺安徽巡撫恩銘。但因準備不足,起義歸於失敗,徐錫麟等壯烈犧牲。

大通學校的處境已經十分危險了。6月4日,王金髮化裝來見秋瑾,勸她出走暫避。秋瑾覺得事已至此,沒有什麼安全的地方可避了。紹興當地,革命同志與學生人數眾多,如果帶着他們出走,目標這麼大,就容易被發覺,遭到圍捕;如果丟下他們一個人走,那又對不起革命,對不起同志。因此,這位忠貞義勇的女戰士,就決定留下來與敵人拚命了。她早已下了犧牲的決心:「不流血,不能救民族!」

那天午後不久,清兵進城了。學生們又勸秋瑾出走,但她都辭謝了。

清兵到了學堂門口,留下的學生們持槍抵抗。清兵受到突然襲擊,死傷了幾個人,學生2人也英勇犧牲。經過一次眾寡懸殊的短促戰鬥,清兵衝進了學堂,秋瑾和另外六七個同志都被捕了。

秋瑾被捕後,貴福升堂審訊。秋瑾的回答非常堅決爽利,她說:「你們既然知道我是革命黨,何必多問!要殺要剮,一切聽便!」

貴福審不出什麼,就命山陰知縣李鍾岳續審。李鍾岳是個比較正直的官吏,他不願做貴福的幫凶,過分逼迫秋瑾,但是也不得不敷衍一下,就準備了紙筆,叫秋瑾自己來寫供狀。秋瑾只寫了「秋風秋雨愁煞人」一句短詩,就什麼也不肯寫了。

貴福對李鍾岳很感不滿,另外派人對秋瑾嚴刑逼供。但秋瑾英勇地經受住了酷刑,她什麼也沒有說。6月6日凌晨,這位革命女英雄就在紹興軒亭口慷慨就業了。她死時年僅33歲。

秋瑾是辛亥革命時期最早覺醒的一位中國婦女,也是第一個勇敢地起來為了民族解放運動和婦女解放運動而奮鬥,並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的第一位中國婦女。她對辛亥革命和婦女解放運動,都做出了光輝貢獻

秋瑾殉義後一年,她的好友桐城吳芝瑛和石門徐自華,依照她的遺願(秋瑾在籌划起義時曾囑託徐自華:「如果不幸犧牲,願埋骨西泠橋下。」),在西泠橋畔為她營葬,並在墓前立墓表。墓表由徐自華撰文,吳芝瑛作書,名金石家胡菊齡刻石;吳芝瑛還另題了「嗚呼鑑湖女俠秋瑾之墓」,刻石立碑。

這座革命烈士的墳墓,成為清廷官吏的眼中釘。他們曾幾次想平掉它,但又怕激起民變,不敢貿然動手;後來就採取迂迴的手法,脅迫秋瑾的哥哥秋譽章把她遷葬紹興。以後秋瑾夫家又遣人移柩湖南,與她丈夫王廷鈞合葬。

辛亥革命後,秋瑾的友人和同志聚議在西泠重建陵墓,於是又把她的靈柩從湖南遷回。新政府的臨時省議會也通過決議,沒收鎮壓太平軍的劉典的祠堂,改為秋社。徐自華又慷慨解囊,湊上吳芝瑛補助和同志們捐獻的一筆款子,修建了這座叫「風雨亭」的紀念性建築。

1981年的重建,新的秋墓從西泠橋北遷到了橋南,坐落在孤山西麓的草坪上——這個地方比舊址更可愛了。新墓也比舊墓更為美觀大方,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是一尊女俠的漢白玉雕像。這座優美的雕像,是浙江美術學院雕塑系的創作,由北京建築藝術雕塑廠精製而成。雕像的底座,形式質樸而莊重,呈方形,用花崗岩砌成;女俠的遺骨,就安放在裡面。底座正面,刻着「巾幗英雄」4個大字,這是孫中山先生為紀念女俠而題的;背後鑲嵌的,是舊墓上那塊徐自華撰文、吳芝瑛手書的墓表。

墓前望柱上有馮玉祥題聯:

丹心應結平權果;

碧血常開自由花。

秋瑾早就感到「世無平權只強權」「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因而被清王朝統治者逮捕後,英勇就義了。《莊子》里記載過周大夫萇弘的血經3年化為碧玉的傳說,後世常將「碧血」「丹心」稱為國犧牲者,此聯就運用這一典故,讚揚秋瑾的犧牲精神一定會開出「自由花」,結出「平權果」。

從此,橋南的新墓,又與橋西的舊亭相鄰相望了。寂寞的風雨亭,不再顯得寂寞了。[1]

作者簡介

李津軍,男,1960年7月生,山東臨邑人,大學專科畢業,中共黨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