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愛我家」與「我愛我家」(丐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7月27日 (三) 18:04 由 心定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我爱我家”与“我愛我家”'''<br><img src="https://im…”)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我愛我家」與「我愛我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我愛我家」與「我愛我家」》中國當代作家丐丏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愛我家」與「我愛我家」

「我愛我家」與「我愛我家」,不是別的什麼,是兩個家庭微信群:前者是我家族系列的,兩代13人,該入而未入的是倆老輩媳婦,包括我妻;後者是妻家族系列的,也是兩代而14人,該入而未入的原是4個老輩姑爺,後來去世一個,再後來硬拽入一個,升至15人——不會打字的,安排人教會「按住·說話」。我幸跨兩群,不幸不才都沒熬上群主。

用老家話講,媳婦、姑爺都是「外姓人」,都是需要另眼相看和格外尊重的——這是老家規矩和傳統。「群主」沒理由也沒資格不尊重「外姓人」的意願;況且,「群」這東西是無中生有的,而媳婦、姑爺都上門幾十年了。

妻家群原名「五朵金花」,見目前她尚未加入的我家群名「我愛我家」,有點兒憤憤:「憑啥你家群叫『我愛我家』?誰不愛我家?」我說:「先叫後不叫!再說了,這名也不是我起的。」妻斬釘截鐵:「不行——」我想了想:「有了!要不你家群也叫『我愛我家』,『愛』字用繁體。」得到默許,「五朵金花」遂含不白之冤而去。要說這「我愛我家」真沒啥特色,無論「愛」為繁簡——為繁稍有趣味兒;估計這4個字可能是全國家庭群用得最多的重名,比如「張偉」之於人名。

微信群正以其方便、快捷的優勢取代着QQ群,更取代着短信甚至電話,那抵萬金的家書就更不用說了,已被取代過多次了——誰還記得並保存着自己收到的最後一封(手寫的)家信?

家庭微信群應運而生,其互通信息、互呈狀態、互相傾訴的史無前例的載體作用越來越不可替代。我們完全可以也應該從家庭文化文明的打造提升、積極健康家訓的形成傳承、和睦和諧家風的培育發揚、血脈親情的保持增進之角度和高度來看待對待家庭群這一新生事物。「群員」越天各一方越「遠程」,家庭群越有其存在的意義。

問候,議事,曬照片,發紅包,感喟人生世事,語音視頻通話,分享轉發各種鏈接……是所有微信群特別是家庭微信群的主要內容或交流方式——他有時是展覽室、會議室、會客室,有時是廣播站、留言板、信箱,有時甚至是演藝廳、練歌房、文學雜誌。照片,包括婚慶的、飯菜吃喝的、孩子的、裝修的、旅遊的等等各種抓拍;紅包,包括節日的、生日的及各種需要祝賀或「謝過」的;鏈接,就是我感興趣想你也會感興趣或希望你也感興趣的……文字,即使是錯別的;照片,即使是模糊的;語音,即使是失真的;視頻,即使晃動的……大家互不嫌乎。

每個家庭都是一個點,家庭群就是把這些點連接起來的不規則多邊形狀的故土,就是如高速收費口或加油站那個白色高強膜扯起的那個棚狀的家園;每個家庭也都如一個小水源,家庭群就如給予這些小水源以流淌希望和方向的小湖泊——那些家庭成員(在群者)是各個「點、源」分子的原子,是群活力的真正所在。

再長時間的沉寂,都能被隨便什麼由頭的紅包所打破;再深的「潛水者」,都能被不管多大的紅包打撈起——當然,搶前並不知包有多大,搶完知道是「點名包」「流氓包」(按1人1分錢設計)也晚了。微信紅包是玩兒微信者最殷切的期待,家庭群亦然。

我把我家族系列大小人等(包括不在群者)的生日制了一個表,帖在群里,以提有必要之醒,以備有可能之忘,以祈屆時之祝賀的紅包雨——10元不嫌少,50元不為多,200元以上(幾乎沒有)得分兩次三次;不在群的可由最「直系」最親密的在群者代領。搶得少的,會發個哭臉(表情符);接連搶得少的,會發若干個哭臉——一般都按群員數發包,所以幾乎見不到因搶不到而出現的哭臉。這似乎是一個規律:紅包的金額與個數的數值越接近時,隨機所搶得金額的差別越小;數值差別越大時,隨機所搶得金額的差別越懸殊——於是,手氣有時會變成生氣。

我家群最活躍的不是年輕的下一代,而是最沒文化的做爺快6年了的我弟,他以農民工的背景在某市某小區做着保安。他的沒文化便很起碼地體現在他源源不斷汩汩而來的微信文學或口述歷史中。

一天,他「寫(不會拼音)」道:(注意括號中我糾正的錯別字,標點符號直接改正,其他原汁原味;他還不會穿插表情符)「當我孩同(童)時,做兒子、做孫子時,那個年代孝敬長輩、聽從父母,我從來沒吃過香。成家了,這回自己說得算了,但是日子過得堅(艱)苦;你想說得算、想過得好,讓人福(服)氣,就得堅(艱)苦奮鬥。現在日子過得好了,我也當爸做爺了,可是時代變了,現在兒子、孫子吃香了。人生真的不容義(易)!這是我今天吃晚飯時的感悟。」保安的飯一般吃得都比較晚,而他所謂「吃晚飯時」其實就是「喝酒時」。這輩分,這年齡,這經歷,在家庭群中發發牢騷,沒人能說什麼。比如漢顏駟之於文景武3帝,比如花生與牙,一輩子總在錯過中,弟夠值得同情的。

一天,他又寫道:「我離開家鄉時就一個想法,只要有人活的地方,我就能活!還要活的(得)好!誰(隨)着年歲的征(增)長,話多了,磨嘰,應(因)為老了,膽小了,衝勁沒了,辦事沒能力了,這時想的(得)最多的是一家人的平安、健康,所以話多磨嘰。……希望我的親人們多關查(觀察)你身邊愛你、疼你的人吧!他們在想什麼、今天上班是不是開心、出去辦事是不是順利……」比如知道喝大酒不好還喝大酒,知道自己磨嘰還磨嘰。顯然,他更希望得到親人們的「關查」,不知他「關查」得怎樣。

弟的活躍還在於他隨心所欲的分享轉發,也許是因為剛學會這一技能,「孩同」般滿懷好奇,覺得啥有意思發啥,啥時覺得有意思啥時發。真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啊!

起初我們會附和他的所寫所轉,漸漸地就只剩各種表情符了,漸漸地便連表情符也少了——漸漸地他也會有所選擇。他有點兒倚老賣老的明知故犯,他異鄉的保安情懷,他的懷舊,我們理解。

我想建議我家群群主開展評比「群積極分子」活動,以提升群管理水平。

姐在省城一大型玉器古玩城租一檔口賣玉,前幾年還能維持;在啥生意都不好做的當下,玉市場更是蕭條,賠本而難賺吆喝。但她捨不得那些精雕細刻、玲瓏剔透,我們也常以「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以此代替所有表情符,下同)」鼓勵她挺住。

……忽然,家庭群亮了,姐在報喜:「今天賣了800了☻」這是春節廟會的第一天,也即正月初一。雞年果然要大吉啊!確值得曬一下!各種祝賀「跟帖」隨即如潮……她沒繼續跟聊,看來生意正紅火中。傍晚,家庭群又亮了:「下午又賣了720☻」隨即一個紅包閃亮登場,題曰「迎新春,開門紅」……我以1.18/50的成績將她的開門紅進行到底。

在弟那城,妹一直在一家小作坊做着縫紉活,每天起早貪黑12小時的「工作量」終於將她累垮。一雙兒女,談學論嫁,她不能就此閒歇下來。她覺得自己乾淨立整,手腳麻利,一副眼睛,文質彬彬,便跨專業改學了「月嫂」。很快,她就畢業了;很快,她又上崗了……第二天,她在家庭群曬了一張抱着人家娃兒的照片,表情複雜;第三天是一句「我挺好的☻」,第四天還是這句「我挺好的☻」……(月嫂可能有手機紀律)24小時溫飽無虞,她的五臟六腑手腳四肢比她歡喜。

妹表情複雜,大家心情複雜,沒有像以往那樣跟着嘰嘰喳喳;剛做了母親的大外甥女出了些育嬰主意,算是僅有的實質內容了。一個月後,妹就將由嫂而姥而奶了——把這人生的第一個「月嫂」月看作是做姥姥或奶奶的實習期會讓陌生家庭的迷茫日子過得(愉)快些。

妻三姐升格為姥姥了,妻家群頓時有了生機和焦點。老兩口小兩口有3人在群,於是開曬,那小子會笑了得曬,滿月寫真照(這是男孩兒必不可少的)了得曬,拍百日藝術照了得曬,能坐在吃拉兩用凳里吃拉了得曬,長牙了得曬,會匍匐前進了得曬……照片生動,視頻更生動——你誇贊或不誇讚,我們就曬在那裡。將來某一天,至少這15個群員可以摸着這小子的頭說:「我是看着你長大的!」三姐的女兒在省城全國排名第25的大學裡教書,姑爺在全國獨一有二的大型國企駐省單位工作;此老兩口與彼老兩口分別開啟了雙城生活模式,不辭辛苦,樂此不疲,他們的身影和城際風光及交通實況偶爾也會出現在群里。

已83歲並已臥床5年多了的岳母,享受着5個姑娘或5個或4個或3個或2個的輪流護理——這是經典而有效的、下一代只能模仿精神難以模仿方式的養老方式。姑娘們都耐心細緻,知冷知熱,不怕髒累,及時交接,儘管她老人家「身在福中不知福」。她老人家是唯一該入而未入群的長輩,但這不影響她時不時的成為群里的熱點:她會身不由己地以照片或視頻的形式出現在群里,臥着或坐着,笑着或比劃着,吃着或喝着……一般不說着。

妻四姐的兒子又辭職了,離開了省城開發區那個小私企,這不怨他,他並不好高騖遠;上一次辭職是在3年前——6年前,他大學畢業,被外省一家大型私企錄用。無論前之大還是後之小,兩家私企都不能讓他安心的原因是一樣的:收入不高(倒都不欠薪),待遇不好,沒有保險,家族式管理,得不到培養重用,沒有發展晉升的機會和希望,環境污染,安家困難……他的一辭再辭,在家庭群里引發了一場討論,表哥表姐們和他立場一致,姨夫姨們和他立場不一致,一致不一致的都無計可施——有代溝,但這不是問題,家庭群恰恰有利於消弭代溝,因為群員的權利和義務是平等的。最新消息,他說「我準備掛靠一機構做家教☻」,他說「我物理學的好☻」,這或意味着他大學裡關於鋼鐵關於機械的所學將荒廢;但願他掛靠成功並不誤人子弟!

一個二代少姑爺在群在圈轉發了一個視頻,復旦大學一女教授左手一直抄兜、右手一直粉筆(自始至終只寫了「無用」倆字)地一直在講台上侃侃而談:朋友是無用的,朋友是用來愛的,等等。少姑爺附言:「朋友不一定有用☻但應該可用☻」我跟言:「老人不是教誨過嗎:多個朋友多條路☻」他又言:「我的朋友幫過我不少忙☻有我求的,也有他們主動的☻」我又跟言:「月月為朋,『朋』中無縫即是『用』☻」……我是唯一可以跨兩家群、跨代溝的微信遊俠。

“我爱我家”与“我愛我家”,音同字近;打开微信,一溜的缤纷在那里,最大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稀了马哈、着急忙慌、破马张飞时的各种让人一头雾水的发错,发现及时的,可以撤回;超过2分钟的,随后说明一下;若红包发错了,就只能任人抢之了,好在都不是外人——好在这种时候不多。
谁不有手机?有手机谁不微信?微信谁不几群?仅就家庭群而言,我们似乎也不该草率地批评呵阻“低头族”——一群又一群的谁能不低头☻?[1]

作者簡介

丐丏,男,本名張新春,遼寧新民人,1963年11月生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