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TEP70型柴油机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TEP70型柴油机车(俄语:ТЭП70)是苏联铁路的准高速干线客运柴油机车车型之一,也是苏联第一种单机功率达到4000马力并投入批量生产的柴油机车,由科洛姆纳内燃机车制造厂设计制造,于1973年研制成功,被广泛运用于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1]

发展历史

研制

1960年,科洛姆纳内燃机车制造厂在TE50型柴油机车的基础上,成功研制了单机功率3000马力的TEP60型干线客运柴油机车,被广泛运用于苏联各地非电气化铁路干线,担当快速旅客列车的牵引任务。然而到了1960年代中期,随着苏联铁路客运的发展,TEP60型机车已难以满足大编组旅客列车的提速需要。科洛姆纳工厂于1964年开始生产双节重联的2TEP60型机车,配属莫斯科铁路局、十月铁路局、伏尔加铁路局,用于牵引大编组特快旅客列车,但采用2TEP60型机车牵引又同时存在着未能充分利用柴油机功率、燃油效率较差的缺点。通过经济计算表明,在同样的最高速度下,用4000马力机车代替3000马力机车能够使区段速度提高13公里/小时,并且还能降低修理费用、减少机车总数。为此,科洛姆纳工厂在总工程师赫列布尼科夫的领导下,于1960年代末开始研究开发一种新型大功率准高速干线客运柴油机车。

试验

1973年6月,首台TEP70型柴油机车(0001)在科洛姆纳工厂落成。1974年至1975年间,科洛姆纳工厂又试制了三台机车(0002~0004);1977年至1978年间另试制了三台机车(0005~0007)。这7台机车先后到达白俄罗斯铁路局奥尔沙机务段投入运用考核,主要担当奥尔沙至戈梅利、新索科利尼基、奥夫鲁奇、布列斯特区段的旅客列车牵引任务。其中,0005号机车在全苏铁道运输科学研究院的组织下,在莫斯科谢尔宾卡的环形铁道试验基地进行了牵引热工性能试验,并在北高加索铁路别洛列琴斯克至迈科普区段进行了动力学性能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TEP70型柴油机车牵引性能、动力学性能、经济性能良好,当持续速度为50公里/小时的持续牵引力为167千牛(17000公斤),当最高速度为160公里/小时的牵引力为58.8千牛(6000公斤);机车最高热效率达32.5%,辅助功率消耗仅占柴油机额定功率的9~11%。根据首批7台机车的试验结果,科洛姆纳工厂对TEP70型机车的设计图纸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和改进后,于1978年底生产了0008号机车,并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改进

从1973年至2006年,科洛姆纳机车厂共生产了576台TEP70型机车,主要配属于伏尔加、东南、北方、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高尔基等铁路局,担当部分原本由TEP60型机车牵引的特快旅客列车。在TEP70型机车的生产过程中,科洛姆纳工厂对机车车体结构进行了多次改进,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0001~0007号原型车,采用整体式前窗玻璃,司机室下方的近光灯和标志灯采用平行方式布置,汽笛外置于司机室顶盖上。第二个阶段是0008~0185号机车,重新调整了车体侧墙及顶盖的进风百叶窗结构,近光灯和标志灯采用垂直方式布置,汽笛安装于司机室顶盖内,车号铭牌改为设于车灯两侧,并采用了重新设计的外凸式排障器;初期部分机车的前窗由两块玻璃从中间粘合而成,但由于在冬季时这种前窗玻璃结构的粘合位置很容易出现裂纹,而使玻璃失去气密性,因此后来取消了这种设计。第三个阶段是0186~0576号机车,基本继承了第二阶段机车的特点,但采用了整合近光灯、标志灯及车号铭牌的复合材料覆盖件,而前窗也采用由两块玻璃组成的两半[2]


视频

TEP70型柴油机车 相关视频

实拍立陶宛铁路TEP70BS型内燃机车,简直就是童话般的世界啊!
苏联铁路准高速干线客运内燃机车车型之一,TEP70型内燃机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