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龍應台,台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分子,著名華文作家,著名社會批評家。作品針砭時事,鞭辟入裡。在歐洲、中國大陸、台灣三個文化圈中都具有很大的影響。
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於台灣高雄,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1982年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並任台灣中央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台北市文化局長等。現任香港大學傳媒及新聞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野火集》《野火集外集》《人在歐洲》《孩子你慢慢來》《請用文明來說服我》《親愛的安德烈》《目送》等。
龍應台人生哲理名言發人深省,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部分摘錄如下:
所謂了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裡。 ——龍應台
曾經相信過愛情,後來知道,原來愛情必須轉化為親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轉化為親情的愛情,猶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塊—它還是冰塊嗎? ——龍應台 《相信不相信》[1]
基本信息
中文姓名:龍應台
外文名稱:Yingtai Long
性 別:女
國 籍: 中國
祖 籍: 湖南衡東
出 生 地:台灣高雄縣大寮鄉眷村
出生日期:1952年2月13日
職 業:作家
畢業院校:堪薩斯州立大學
代表作品:《啊,上海男人》、《這個動盪的世界》、《故鄉異鄉》
個人經歷
1952年,生於台灣,自小在台灣苗栗苑裡長大。
1974年,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學博士。畢業後任教 。
1983年,回台灣 。
1984年,於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熱烈迴響。同年出版《龍應台評小說》震動台灣文壇。
1995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孩子,你慢慢來》。
1999年,應台北市長馬英九邀請,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 。
2008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 。
2009年,龍應台推出了號稱用了十年醞釀、一年閉關、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寫成的《大江大海1949》。
2010年8月1日,龍應台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發表題為《文明的力量:從鄉愁到美麗島》的演說,闡述她的「中國夢」。她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構成了台灣社會價值觀的基座,而且永遠不會改變。她強調,這是台灣人的夢,是可以與所有中國人共同擁有的夢,也就是兩岸人民基本的價值觀。
2012年1月31日,據台灣媒體報道,台「行政院長」陳沖表示,台灣「文建會主委」將由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台接任。2012年5月20日之後,「文建會」將轉型為「文化部」,龍應台也將成為第一任台灣地區「文化部部長」。
2013年1月29日,宣布啟動「台灣文化光點計劃」。2月17日,展開為期10天的歐洲文化訪問,並出席相關頒獎典禮。
2014年12月1日下午,龍應台召開記者會,發表辭職聲明,並舉行記者會說明辭官的心路歷程,除了對台灣領導人馬英九和江宜樺表達感激,未來將告別政壇,繼續寫書,陪伴年邁的母親。
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台灣"文化部長"。[2]
文人中的「異類」
作為社會評論家的龍應台,是非常具有爭議的,她對社會的觀察往往直接促成了她對社會的批評,這種批評是有理有據的,還是個性偏激的表現,眾說不一。但不管怎樣,她都會給當地帶來較大的影響,故而常常被人成為「龍捲風」。
龍應台在台灣屬於「外省人」;她到美國時,是來自不發達亞洲的「外籍學生」;等她回到台灣時,是個有留洋背景的「海歸」;到了大陸,又變成了「台灣作家」;去了香港,又提醒自己香港的事情並不全懂,雖然她已經在給香港政府納稅。或許這種經歷,讓她對於每一個地方,都充滿敏銳的新鮮感,也激發出她的批判精神。
從美國回到台灣,她以《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一文,開始颳起席捲台灣全島的「龍捲風」,龍應台用從美國帶回的「國際的參考系」,批判中國文化里的陳腐和政治體制的荒謬,這些文章後來都收進她的《野火集》中。
龍應台對於大陸的中國人,有着一種身在其中同時又置身於外的觀察:她說她有一次陪一個北京人在歐洲參觀,但無論到了什麼歷史古蹟前,這位高級知識分子總是在談論中國政局,對眼前的一切視若無睹。她感嘆:「中國知識分子對自己國家的專注可以狂熱到中國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中國、除了中國之外什麼都不存在的地步。說得刻薄一點,這是一種對自己肚臍眼的狂熱和專心。」
龍應台在香港時,把矛頭對準港府雄心勃勃的市政計劃「中環新海濱規劃方案」,指出這是「強勢政府尤其喜歡在工程上展現魄力」,她進而批評道:「在一個公民社會裡,代表一個城市的『精神』的,絕不可能是一個城市的政府大樓。它可能是歌劇院,譬如悉尼;可能是博物館,譬如巴黎;可能是藝術家出沒的村子,譬如紐約;可能是老街老巷老廟老樹,譬如京都;可能是一條滄桑斑駁的老橋,譬如布拉格。但是,什麼樣的城市,會把市政府——一種權力機構或服務區,當作精神標誌?」
重返台灣後,投身台灣的「大選」政治風波中,聲稱「甘犯眾怒」,當全島陷入群情激憤,施明德領着浩浩「紅衫軍」徹夜靜坐示威,百萬台灣人捐款抗議陳水扁時,龍應台說:她不捐這100元錢。因為,當這個社會已經有了民主體制,人民手裡已經有了選票時,為什麼還要採用類似坦克車那種激烈的充滿暴力意味的方式?[3]
文人中的「倒退」爭議
也有很多人認為龍應台是文人中的倒退,不具作家資質,全靠譁眾取寵,來颳起「龍旋風」的,大致依據如下:
1,靠吸人眼球的文章標題搞火文章
龍女士算不上一位真正的作家,她是以時評文出名於台灣輿論界,看看她成名作的幾篇標題《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發表於1984年11月20《中國時報》,然後是《生了梅毒的母親》,這標題不火也難,但現在再去看這兩篇文章,這套路在網路如此熟悉。
這類容易引發人們對社會不滿情緒共鳴的文章,共同點都是:觀點上偏見,言語上偏激,立場上偏頗。像《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是針對食品問題的(沙士飲料事件),《生了梅毒的母親》是環境問題。
2,只提出問題,提出批評,不解決問題
龍應台寫作的一貫風格是:只提問題,只負責批評,卻不揭示背後的真實根子--資本主義貪婪本質下的利益驅使,她不解決任何問題,哪怕是在部長任上。
《野火集》的熱賣並不能證明什麼,只證明越是淺顯偏激的小文,越符合當時台灣速食文化的口味。
那麼到今天,台灣」民主「了,」自由「了,食品安全問題解決了嗎?更加嚴重。當局還準備引進日本核災食品,環境問題已經到了」用電發電「的地步。換句話說,像龍女士這樣的作者,本身無法促進社會改良,除了積累怨氣,沒有多少價值。
3,頑固的西方宗教理念難以做到文化上兼容並蓄
長時間豐富的海外生活經歷,包括跨國婚姻,從她後來的文字可以看出,西方文明對她有極大的影響,直接了當的說,她的價值體系參照物就是西方價值體系。
她已經無法脫離開這種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字裡行間帶着宗教般的頑固。祖國的概念被淡化,處處可見超越國家觀念的文字,所謂人文關懷,比如對待難民的態度,比發下水道與良心,比如不屑所謂大國崛起。
龍女士是西方文明的傳道者,而西方文明核心是基督教文化。她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來剖析中國人,回台之後,她仍然浸淫在西方文明和文化體系的基督教文化精神中無法自拔。
從主觀上說,龍女士在人文精神之探索之路上迷失了,她需要從宗教中尋求答案。
客觀上說,在常年生活的海外,包括家庭,都令她時刻離不開這種文化啟迪。[4]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成立時間——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於2005年7月成立。
建立及運作模式——在一群主張社會參與的文化名人和企業家共同推動下促成。資深文化人出任義工董事,運作資金來源包括大成集團、普訊融悟文教基金會、誠品股份有限公司、蔣震工業慈善基金,以及公民自發的小額捐款等。董事們一致建議龍應台「捐出」自己名字做為基金會名稱。
基金會的核心目標——透過思想論壇來培養年輕人的全球視野,提升深思辯論能力,促使他們關心全球議題,累計國際知識,亦即培養有寬闊球視野、具世界公民氣質的二十一世紀「新青年」。基金會透過國際論壇、思想沙龍、講座討論的方式,讓「新青年」直接接觸國際的思潮和人物,直接聆聽不同語言的演講,深入探討攸關全球未來的議題,所謂台灣乃至中國「新青年」,就是一代有氣魄、有眼光、有思想、有關懷的世界公民。
基金會目前有四位專職員工以及一百多位熱心義工,所有董事及董事長均義務工作。[5]
視頻鏈接
1,BBC中文網視頻: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專訪一
2,龍應台:擔憂台灣政治內鬥,根本無需大陸動手
參考資料
- ↑ 龍應台經典人生哲理名言名言大全,情話網,2019-01-18
- ↑ 龍應台簡介,百度文庫網,2019-01-18
- ↑ 龍應台,名人簡歷網,2019-01-18
- ↑ 每天新消息,龍應台的頑固和倒退 她無法理解中華民族的那份豪邁,百度網,2019-01-18
- ↑ 龍應台,名人簡歷網,201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