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齊格菲防線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齊格菲防線

外文名稱: Siegfried Line

別名: 西牆,齊格菲陣地

建造時間: 1936年-1939年

齊格菲防線(Siegfried Line)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在其西部邊境地區構築的對抗法國馬其諾防線的築壘體系。

該項目由德國著名的建築工程組織--托德機構負責,德國人稱之為"西牆"或"齊格菲陣地",其他國家多稱之為"齊格菲防線"。構築齊格菲防線的目的是為了掩護德國西線,並作為向西進攻的屯兵場以及支援進攻的重炮陣地。防線工程是1936年德國占領萊茵蘭之後開始構築的,至1939 年基本建成。防線從德國靠近荷蘭邊境的克萊沃起,沿着與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接壤的邊境延伸至瑞士巴塞爾,全長達630千米。防線由障礙地帶、主防禦地帶和後方陣地三部分組成,縱深35-75千米。障礙地帶主要是地雷場、刺鐵絲網、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龍牙"(多列角錐形鋼筋混凝土樁砦)系統。主防禦地帶的最前緣位於障礙地帶後方數十至數百米處,配備鋼筋混凝土和鋼鐵裝甲的機槍、火炮工事以及指揮所、觀察所、人員掩蔽部、車輛洞庫、彈藥庫、物資庫等。後方陣地位於主防禦地帶後方數千米至數十千米處,主要是預備隊人員掩蔽部、預備隊車輛洞庫以及戰備物資庫,在法德交界地段還配屬有170-305mm要塞化遠程重炮群(但1940年6月以後被撤出,用於英吉利海峽群島的要塞)。[1]

目錄

結構特點

特點

與馬其諾防線相比,齊格菲防線的特點是大部分工事較小,結構較簡單,但數量多達11860個,遠超馬其諾防線。該防線使用混凝土931萬噸,是馬其諾防線的2.4倍;使用鋼鐵35萬噸,是馬其諾防線的2.3倍。

缺陷

該防線的缺陷中,很多工事只有混凝土而缺乏用於防禦重型炮彈的裝甲鋼板,這主要是由於德國當時鋼的緊缺造成的。同時,很多戰爭後期的大型火炮無法安裝在較小的炮座上(只能適應戰爭初期的小口徑火炮),無疑進一步削弱了該防線的防禦作用。

歷史沿革

二戰前期

1939年9月德軍在東面閃擊波蘭時,共有46個步兵師(包含預備隊)依託該防線防禦法軍,但法軍沒有進攻。該防線與對面的馬其諾防線,共同促成了德法雙方開戰後長達8個月時間的著名"靜坐戰"。

二戰中期

1940年西線戰役獲勝後,齊格菲防線上的許多火炮和可移動武器被拉到了大西洋堡壘上,使這條防線變得有些有名無實,到了1944年,才由部隊充實起來。

1944年8月24日希特勒曾下達了改造防線的命令,以便應對更強的火力打擊,主要工程預計由德國國家勞工組織(RAD)的14到16歲的孩子進行,一些當地人也被拉來參加改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反坦克壕,但是由於盟軍巨大的空軍優勢,這些努力都失敗了。

二戰後期

1944年9月,英、美盟軍從西線向德國本土進攻時,德軍依託這一防線阻擋了盟軍的行動。12月美軍以飽和轟炸和炮擊支援試圖突破,但沒有成功。直到1945年2月盟軍重新發動進攻時,該防線終被突破。至此,該防線一共阻滯了盟軍5個月時間。

評價

齊格菲防線的宣傳意義幾乎和它的戰略意義一樣大,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它都被宣稱為一條堅固的防線,一直影響到了1944年。但到了真的面對它的時候,無論是德國人還是盟軍,都發現這條防線的大部分設計已經不符合當時的戰場形勢了,儘管它起到了阻滯盟軍的作用,但顯然不像德國人聲稱的那樣堅不可摧。

值得注意的是,在防線有效抵擋着盟軍的同時,希特勒籌備並發動了阿登反擊戰。這一舉動抽調了納粹德國當時已經捉襟見肘的資源,其中包括部署於齊格菲防線的許多士兵。

阿登反擊戰雖然對盟軍造成了巨大的震撼,但實際的戰略意義卻非常有限,盟軍迅速重整旗鼓,輕而易舉的碾過了無人值守的防線

可以說,儘管齊格菲防線的設計已經部分落後於當時的戰爭,但如果不是希特勒無謀的豪賭,它或許還能支持更長的時間,這也證明了戰術理論的基本在於不犯錯,而非豪賭。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