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齐人见田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齐人见田骈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当面指出他人的缺点是比较伤人面子的事,如何批评他人是一门学问,看看古人是如何采取迂回、类比的方式指责他人的。

【原文】

齐王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赀养千锺,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田子辞。

【译文】

有个齐国人去见田骈,说:“听说先生道德高尚,主张不能入仕途为官,一心只求为百姓出力。”田骈问:“你从哪里听来的?”那人答道:“从邻家女处听来。”田骈问:“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那人说:“邻家之女立志不嫁,年龄还没到三十岁却有子女七个人,说是不嫁吧,却比出嫁更厉害。如今先生不仕,却有俸禄千种,仆役百人,说是不做官,可比做了官还富有呀!”田骈表示惭愧。

【评析】

在道德至上的中国,清高的言行必然会带来美誉,道德上的作秀充斥官场。于是乎众多善于作秀的政客,鱼目混珠、虚伪的扮起道德完人的角色。其实在政治上最要不得的就是清高和矫情,政治的标准是功利和实效,而清高之人忙于一些虚的东西而损害了实际的效用,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虚伪透顶,影响的是事情的效率和国家的利益。 大厦将倾时的晚清清议派标榜民族大义,自命清亮气节,对外国一律排斥,而且敌视对外折冲樽俎、变通妥协,对内变法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革派,结果刚毅等清议派与慈禧太后竟然与义和团结合在一起,固步自封、盲目排外,最终导致旷世外辱、仓皇西逃。他们只能代表历史的落后势力、是文明的倒退,对国家的富强毫无补益。而当时的进步势力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务实派、洋务派,他们认为徐图自强、学习他国、改革开放者是利国利民的当务之急,而那些毫无头脑、标榜节义、自作高尚的清议派,却是政治上幼稚、事功上祸国殃民的倒退落后势力。[1]

作品出处

本文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2]

编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生平事迹见《汉书》卷三十六。[3]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