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鼻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鼻渊

鼻渊,中医病名。是指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窦区疼痛,久则虚眩不已。

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亦有“脑漏”、“脑砂”、“脑崩”、“脑渊”之称。多因外感风热邪毒,或风寒侵袭,久而化热,邪热循经上蒸,犯及鼻窍;或胆经炎热,随经上犯,蒸灼鼻窍;或脾胃湿热,循胃经上扰等引起。

基本信息

  • 中医学名:鼻渊  
  • 相关西医疾病:鼻窦炎  
  • 其他名称:脑漏、脑砂、脑崩、脑渊  
  •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鼻科疾病  
  • 发病部位:鼻部  
  • 主要病因:外感邪毒,胆经炎热,脾胃湿热
  • 多发群体:所有人
  • 传染性:无

目录

1 名词解释

2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3 病因

4 病机

5 诊查要点

▪ 诊断依据

▪ 病证鉴别

6 辩证论治

▪ 辩证要点

▪ 治疗原则

▪ 证治分类

7 其他疗法

8 转归预后

9 预防调护

10 文献摘要

名词解释

鼻渊是指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窦区疼痛,久则虚眩不已。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亦有“脑漏”、“脑砂”、“脑崩”、“脑渊”之称。西医学的鼻窦炎症性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辩证施治。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的鼻窦炎症性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辩证施治。

病因

鼻渊有实证与虚证之分,实证多由外邪侵袭,导致肺、脾胃、肝胆的病变而发病;虚证多因肺脾气虚,邪毒久困,凝聚鼻窍而致。

病机

1、肺经风热

起居不慎,冷暖失调,或过度疲劳,风热袭表伤肺,或风寒外袭,郁而化热,内犯于肺,肺失宣降,邪热循经上壅鼻窍而为病。

2、胆腑郁热

情志不遂,恚怒失节,胆失疏泄,气郁化火,胆火循经上犯,移热于脑, 伤及鼻窍;或邪热犯胆,胆热上蒸鼻窍而为病。

3、脾胃湿热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煎炒、醇酒厚味,湿热内生,郁困脾胃,运化失常,湿热邪毒循经熏蒸鼻窍而发为本病。

4、肺气虚寒

久病体弱,或病后失养,致肺脏虚损,肺卫不固,易为邪犯,正虚托邪无力,邪滞鼻窍而为病。

5、脾气虚弱

久病失养,或疲劳思虑过度,损及脾胃,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气血精微生化不足,鼻窍失养,加之脾虚不能升清降浊,湿浊内生,困聚鼻窍而为病。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病史:可有伤风鼻塞病史。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 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鼻黏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或淡红,中鼻甲肥大或呈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后鼻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颌面部或鼻根部可有红肿及压痛。鼻窦X线或CT检查常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及混浊,或可见液平面。上颌窦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但此项检查需在病人无发热,全身症状基本消失的情况下施行。

病证鉴别

1、伤风鼻塞:也可见鼻塞、流涕、头痛等症。但鼻涕清稀或为黏涕。检查见下鼻甲肿胀,中鼻甲不肿。鼻窦拍X片或CT片,鼻窦无窦内黏膜水肿。

2、鼻窒:可有鼻塞、浊涕、嗅觉减退等症,但鼻涕量较少,多位于下鼻道。检查见下鼻甲肿胀。中鼻甲不肿。鼻窦拍片结果无异常。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分虚实,实证有肺经风热、胆腑郁热、脾胃湿热等;虚证可见肺气虚寒、脾气虚弱等。临床应注意鉴别。

治疗原则

注意辨别虚实之不同,内外治结合。

证治分类

内治

(一) 肺经风热

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为甚,中鼻道或嗅沟可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叩痛,或压痛。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荆芥、薄荷、牛蒡子、豆豉、桔梗、甘草。

(二) 胆腑郁热

症状: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可有叩痛或压痛。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甘草。

(三) 脾胃湿热

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检查见鼻黏膜

红肿,尤以肿胀更甚,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颌面、额头或眉棱骨压痛。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常用药: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薄荷、滑石、茵陈、黄芩、连翘、贝母、射干。

(四) 肺气虚寒

症状:鼻塞或重或轻,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嗅觉减退,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检查见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可见有黏性分泌物。

治法:温补肺脏,散寒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常用药:麻黄、黄芪、白芷、当归、薏苡仁、白芥子葛根、辛夷花、苍耳子

(五) 脾气虚弱

症状:鼻涕白黏或黄稠,量多,嗅觉减退,鼻塞较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脘腹胀满,肢困乏力,面色萎黄,头昏重,或头闷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检查见鼻黏膜淡红,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

1、针刺疗法

主穴:迎香、攒竹、上星、印堂、阳白等;配穴:合谷、列缺、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2穴,每日针刺1次,7-10日为1疗程,手法以捻转补法为主,留针20分钟。

2、艾灸法

主穴:前顶、迎香、四白、上星等。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脾俞、肾俞、命门等。每次选取主穴及配穴各1-2穴,悬灸至局部有焮热感、皮肤潮红为度,7-10日为1疗程。此法一般用于虚寒证。

3、穴位按摩

选取迎香、合谷,自我按摩。每次5-10分钟,每日1-2次。或用两手大鱼际,沿两侧迎香穴上下按摩至发热,每日数次。

转归预后

急性起病者,经及时、恰当的治疗,可或痊愈。病程较长者,易致迁延难愈。脓涕长期倒流至咽部,可诱发喉痹或乳娥。若擤鼻方法不当,可诱发耳胀耳闭或脓耳。

预防调护

1、及时彻底治疗伤风鼻塞及邻近器官(如牙病)的疾病。

2、注意保持鼻腔通畅,以利鼻窦内分泌物排出。

3、注意正确的擤鼻方法,以免邪毒窜入耳窍致病。

4、禁食辛辣刺激食物,戒除烟酒。

5、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1]

视频

参考文献

  1. 论鼻渊治法,www.bioon.com, 200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