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龙江/枫泾古镇小记(邢海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黑龙江/枫泾古镇小记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黑龙江/枫泾古镇小记》中国当代作家邢海珍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黑龙江/枫泾古镇小记

枫泾古镇小记

枫泾古镇,人文气象悠远,是大上海的西南门户,两千多年前就有百姓生活,唐宋以来更寺院道观遍布、住民商旅渐趋繁荣起来。这知名的小镇是金山的一张名片。

我是北方人,第一次来上海,一切都是新鲜的。一踏进枫泾,便被古朴纯净之风所浸染,我立时有了一种进入幽深人文画境的感觉。门庭、石路以及屋瓦的青灰色,构成了低缓而又有些沉重的独特氛围。

走进大门,适逢绵柔无声的小雨下个不停,一把把飘逸的雨伞张开来,点缀着小镇的风景。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云“春来偏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虽在秋天,但我们心中却是满满的春风。

一抬头,前边就是状元坊,这个建筑很有特色,其实就是一座门,叫“状元门”也可以。这是枫泾的重要景观,坊前有一座石碑,碑上刻有许多文字,由于年深日久,不细看是认不清楚的。此时,我好像神会了读破万卷经典的枫泾才子,一缕烛光照亮了徐徐前行的笔锋,似在精心雕刻着山川大地的潜在之美,眉宇之间情思闪烁,天地万物静默,独留下乡愁深处那灵动的风水和曼妙的诗思,一代代荡漾不息。

离我们时间最近的状元是乾隆年间的蔡以台,蔡状元的父亲蔡维熊是枫泾远近闻名的文人富绅,深怀悲悯,乐于慈善。饥荒之年捐钱捐物赈济灾民,建“蔡氏支祠”,置义田三百亩,赡养贫苦族人。蔡维熊乐于吟诗,多有诗作存世。撰写《清风泾竹枝词》100首,后辈争相仿效,成了枫泾竹枝词写作的文化风尚。有这样一位有格局的父亲,才有了蔡以台人生的大辉煌。

枫泾之地,数千年文脉传承,小小的镇子,竟走出了大批科举的成功者,状元3人,进士56人,举人125人,真个是人杰地灵!

石门,石碑,坊间尽是石头。在时间的风雨之中,这些石头的建筑并不繁杂,但它却支撑起一片独具特色文明天地。    不紧不慢的小雨时停时下,我们慢慢朝前走,再一拐就是“丁聪美术馆”,一位驰名中外的漫画家,竟然也是枫泾古镇出生的人。他青年时代正赶上日本入侵,战乱频仍,辗转香港和西南大后方,从事编辑、创作和抗战救亡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丁聪曾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

丁聪曾有过一段在我的家乡黑龙江生活的经历。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北大荒,到850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当时的农垦部长王震来北大荒,打发人把丁聪找去,鼓励他积极面对生活,不要忘了自己画画的专长。丁聪心里暖暖的,大恩难忘啊!

后来北大荒兵团办了一本文学刊物《北大荒文艺》,丁聪去当了一名戴着右派帽子的特殊编辑,编稿、校对、搞发行什么都干。他常常赶着一辆牛车把印出的刊物从印刷厂拉到邮局寄发,当时丁聪曾穿着棉袄,戴着狗皮帽子坐在烧着火炉的闷罐车里,风尘仆仆地穿行于密山与虎林之间。

生命最后的日子,丁聪把自己的作品和读过的书籍运到故乡,古镇建起一座文气盎然的陈列馆,给人们带来的是生命内蕴极为丰富的景观。丁聪魂归故里,古老的小镇有了别一种生机与活力。

枫泾文化积淀的深厚,文人雅士的聚集,留下了许多历史的佳话。说起来,这个小镇还真是与画家有缘。明代的文人学者顾际明、陈继儒都是枫泾人,曾与大画家董其昌有过友谊交往,董其昌来过枫泾,他的《葑泾访古图》就是在此创作的。远年的历史,已把一幅经典画作展开,山光邈远,岁月苍茫,人间大美和文人的匠心落在了枫泾铺开的宣纸上。

迈过状元门,登上致和桥,在宁静中我很是小心翼翼,我怕我的莽撞打扰了古人的优雅之梦。漫长的文明史,蕴含着多少艰难备尝的苦汁,就像安静休憩的老者,我真是不忍轻易惊动他们。

流连小镇,我们在驰名天下的“金枫”黄酒之醇香中陶醉,品尝了孙玉林独闯世界的望秦精酿,舌尖上还留下了“丁蹄”美味的余香。更有“凤凰”展翅飞天、“浦消”声名鹊起。在上海,在金山,枫泾已是物阜民丰繁荣惹眼的去处。在一座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我们领略着新时代发展的气息,真是大饱了一次中华文明的眼福了。[1]

作者简介

邢海珍,黑龙江海伦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