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黑顶蟆口鸱

黑顶蟆口鸱

中文学名: 黑顶蟆口鸱
拉丁学名:Batrachostomus hodgsoni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夜鹰目
科:蟆口鸱科
属:蟆口鸱属
种: 黑顶蟆口鸱
亚   种: 2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Gray, 1859
英文名称: Hodgson's Frogmouth

黑顶蟆口鸱[1](学名:Batrachostomus hodgsoni):体长约24厘米,小型鸟类。体形与夜鹰相似。但嘴形宽大,上嘴甚曲而具钩端。前额和头部的羽须甚为发达,鼻孔上有羽须掩盖着,这些特征可与夜鹰科鸟类相区别。全身体羽满布 黑褐色、棕色的白色相杂的虫蠹状斑纹;头顶多黑褐色,后颈有一首这不完整的白色领斑,飞羽黑褐色,先端杂有棕色点斑;颏棕白色,胸有大形白斑,下体余部白沾红棕色。虹膜皮黄色,嘴、脚粉红色。

主要栖息于2000米以下的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带,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单独活动,白天隐蔽于灌木丛或草丛中歇息;黄昏时低空飞行,捕食飞虫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小型鼠类。在中国以内仅见于云南西南部潞西三台山。中国以外分布于锡金印度北部阿萨姆、缅甸以及中南半岛。

目录

外形特征

黑顶蟆口鸱额棕白色而缀以黑色,额基具前伸的黑色刚毛状羽,与额羽一起盖住鼻孔。头顶黑褐色,具缀有灰白色的红棕色波浪状斑;眉纹棕白色,枕部沾棕,后颈具不完整的杂有黑斑的白色领环;头、喉侧和耳羽羽干特形延长如发。头、颈、喉的两侧浅棕红色,密布黑斑;其余上体,包括两翅覆羽暗棕红色,具黑褐色虫蠹斑和斑点;背、大覆羽和外侧覆羽更缀有白斑,最内侧飞羽和肩羽多为白色,具黑色中央斑和端斑;飞羽黑褐色,先端杂有棕色斑点,外翈具浅棕白色横斑,内侧飞羽横斑为红棕色;尾羽较长,呈凸尾,中央一对尾羽呈大理石样的灰褐色,具有黑色和4道大理石样黑白色宽阔横斑;外侧尾羽更多棕红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具白色“v”形斑。颏淡棕白色,前颈近白色,具黑色次端斑;胸暗棕红色,具黑褐色虫蠹斑和杂有大形白斑;下体余部白而沾红棕色,亦具黑色次端斑。

雌鸟棕栗色,后颈具白色领环,肩羽外翈具围有黑色的白斑。尾棕褐色,具5-6道暗色横斑,喉和胸白色,胸和上腹具有大型的围有黑边的白斑。外侧飞羽外翈棕栗色,内翈黑色;内侧飞羽棕栗色,具不清晰的黑色大理石斑;眼前面具有一皮黄白色斑。

虹膜橙黄色或黄色,嘴肉色,脚和趾亦为肉色。

大小量度:体长240毫米;嘴峰16-18毫米;翅126-141毫米;尾127-143毫米;跗蹠15-16毫米。

叫声:一连串轻柔、嘤嘤作叫的gwaaa声,音调上扬;另有哀怨的变调哨音pheew,音调下抑[2]

生活习性

单独或成对活动。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沿着大的乔木树干水平枝伏卧或站于树枝上,因体色与树枝较相似,一般不注意难于发现,有时以直立的姿态,栖止在小枝上。晚上和黄昏才开始活动和捕食。飞行轻快,毫无声响。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小型鼠类。

栖身环境

主要栖息于2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中和林缘灌丛地区,尤其喜欢在有稀疏树木的陡峻山谷地带。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主要在4-6月,最早在3月末,最迟到8月末。通常营巢于海拔400-2000米的山地森林中,尤其喜欢在陡的山边沟谷营巢。多置于小树水平枝分枝处,距地高1.5-5米。巢完全由雌鸟从自己腹部拔下的绒羽和细羽构成,大小为直径6-9厘米,深2厘米,巢中间稍凹。营巢材料多深深地插入树皮裂缝中,巢外面再加以苔藓、地衣和蜘蛛的蛋袋等,将巢紧紧地固定在一起,因此巢不仅相当结实,而且外表看起来,好像树本身长出的瘤状突起。每窝产卵通常2枚,有时少至1枚。卵白色、光滑无斑,呈长卵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为24.4-28.1毫米×16.3-19.5毫米,平均26.5毫米×17.6毫米。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雄鸟通常白天孵卵,雌鸟晚上孵卵。雏鸟晚成性。

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阿萨姆和缅甸。

中国分布:分布于云南西部潞西三台山,曾经在福建省南平市茫荡山出现过。

自1962年4月在滇西考察中采获一只标本后,就再也没发现。因此,估计该种鸟类在中国分布的种群数量十分稀少。

亚种分化

序号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黑顶蟆口鸱指名亚种 Batrachostomus hodgsoni hodgsoni Gray, 1859
2 黑顶蟆口鸱中南亚种 Batrachostomus hodgsoni indochinae Stresemann, 1937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3]

视频

远看是只癞蛤蟆,走进却成一只鸟,会变身的黑顶蟆口鸱你见过吗?

黑顶蟆口鸱(雄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