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河改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河改道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黄河改道是指黄河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发生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

黄河改道的原因是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范围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大三角洲上。黄河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河道曾多次变迁,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

基本内容

中文名:黄河改道

改道历史: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

大的改道次数:26次(据黄河水利委26次员会)

改道原因:多沙善淤、变迁无常

黄河决口次数:1590次

最早记载:《尚书·禹贡》

事件背景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黄河搬运堆积泥沙形成的堆积地貌是决口的根本原因。1855年黄河决口之前,魏源就发现黄河两岸地形已经是南高北低,认为黄河北决是必然的。

事件经过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在1855年前,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最近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为阻止日军西侵郑州,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洪水以阻隔日军。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

事件结果

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据黄河水利委26次员会)。

黄河有无泥沙不完全取决于人类的不合理经济活动。洪水期淤滩,枯水期淤积河槽,长期以往河床抬升。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严重失调是黄河问题的症结。正因如此,目前的治理黄河方案中就有中游派和下游派,生物措施派和工程措施派(小浪底工程),独流派和分流派等不同方案。

在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其中决口、改道不计其数。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上,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

具体年表

次数 时间 入海地点 改道原因

第一次 公元前602年沧州入渤海 自然

第二次 公元11年 滨县,利津入渤海 自然,人为

第三次 公元1048年 北流由天津入渤海,南流由无棣笃马河入渤海 自然

第四次 公元1194年 清江口,云梯关入海 自然,人为

第五次 公元1494年 淮河入海 自然,人为

第六次 公元1855年 利津入渤海 自然,人为

第七次 公元1938年 淮河入海 人为[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