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州

 

 

 

黄州(湖北黄冈市辖区)一般指黄州区

黄州区,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湖北省东部,黄冈市西南部,东临巴水(浒子口至巴河口),与浠水县相邻;西南滨长江,与鄂州市相望;西北接团风县(抵罗家沟),东北与团风县回龙山镇、上巴河镇接壤,总面积353.03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黄州区常住人口456862人 。

黄州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自然景观和人文遗存丰富,有省、市、区文物保护单位47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区博物馆馆藏文物4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0余件。有东坡赤壁、宝塔公园、安国寺李四光纪念馆陈潭秋故居纪念馆等名胜古迹,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国首批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2019年,黄州区下辖4个街道、3个镇、1个乡,另设有3个功能区 。2017年,黄州区常住人口39.6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3.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53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9.0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8.9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7.0:44.3:48.7。

历史沿革

堵城螺狮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5000多年。

唐虞夏商时期,黄州在禹贡荆州之域。周为弦国,春秋时并入楚。

楚考烈王灭邾(遗址在今山东邹县,旧志载楚宣王灭邾),迁邾王于此,曰邾城(在今禹王城遗址)。

秦统一后称邾邑,属南郡。后增设衡山郡,为衡山郡郡城。

秦亡后,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立衡山国,以邾城为都。不久,项羽兵败,吴芮转头刘邦,被封为长沙王,迁都长沙。

西汉高帝四年(前209年),衡山郡恢复,郡城仍在邾城,属淮南国。不久,淮南国灭,但衡山郡仍存。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迁皇室刘姓子孙自邾城,恢复衡山国,以邾城为都。汉元狩元年(前120年),衡山王刘赐阴谋反叛被杀,衡山国废,仍为衡山郡。次年,废衡山郡,划衡山、南郡14县置江夏郡,设邾县,以邾城为县城,属江夏郡。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邾长甘宁投奔孙权,邾县及邾城入吴。次年,吴分江夏郡置蕲春郡,邾县属吴蕲春郡。其后,邾城在吴、魏之间反复易手,在吴属蕲春郡,在魏属弋阳郡。

吴赤乌四年(241年),吴将陆逊夺取邾城,以重兵驻守,邾城长期为吴所有。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邾城归晋,邾县先后属晋之武昌郡、弋阳郡。永兴三年(306年),邾县属西阳国。自战国后期至东晋600余年间,邾城一直是长江流域的名城重镇。东晋咸康四年(338年),东晋在邾城侨置豫州。次年十月,后赵军队攻占并焚毁邾城,自此,邾城逐渐湮没无闻。

东晋咸和四年(329年),西阳国废,改立西阳郡。同年北方胡族入侵,西阳郡南迁,在邾城附近长江边设立西阳城,侨置西阳郡和西阳县。后赵军队败退后,西阳郡由侨置变为实郡,辖邾县、西陵县、蕲春县。后废邾县,其地入西阳县和掎县,西阳县遂有实境。西阳城作为西阳郡城,取代邾城地位,成为长江流域又一座名城重镇。自东晋咸和四年至陈太建七年(575年)后246年间,西阳城一直是西阳郡的郡城。陈太建七年(575年),西阳太守州炅迁西阳郡治于保城(今武汉市黄陂地),西阳城逐渐废弃,至唐中期湮没无闻。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十一月,北周行军元帅韦孝宽南下淮南,分遣杞公宇文亮自安陆攻拔黄城,相继占领今鄂东地域,改罗州为蕲州,置永宁县(今武穴),属蕲州;改南司州为黄州(今黄陂地),置黄陂县,属黄州。这是黄州的最早记载,但当时的州治在今武汉市黄陂县境内。

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灭后周,废原置西阳、齐安、梁安等郡,只设黄州,领南安木兰两县。隋开皇五年(585年),黄州移驻旧衡州(今麻城城内)。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朝廷推行州县制,改南安为黄冈,这是黄冈县的最早记载;改廉城为麻城;改梁安为木兰(今黄陂木兰山东南、红安县西北部一带)。隋大业三年(607年),朝廷改州县制为郡县制,将黄州改为永安郡,郡治移置举水之滨的黄冈县城(南安城今新洲县境内)。永安郡辖黄冈、黄陂、麻城、木兰4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永安郡废,恢复原黄州建置。次年,设黄州总管府,领黄冈、黄陂、麻城3县,省木兰入黄冈。又分黄冈县地置堡城县。唐武德七年(624年),改黄州总管府为黄州都督府,撤销堡城县,其地并入黄冈县。唐贞观元年(627年),撤销黄州都督府,黄州属淮南道。唐天宝元年(742年),朝廷又改州为郡,黄州随即改名齐安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废齐安郡,仍复黄州原名,属淮南道。自此而后,黄州之名未曾改变,州治与黄冈县治同驻一地。唐元和三年(808年),撤销麻城县,其地并入黄冈县。唐大中三年(849年),复置麻城县。黄州辖黄冈、黄陂、麻城3县。唐中和五年(885年),黄州州城(黄冈县城)东迁60千米,在故邾城(今禹王城)遗址重建新城。

五代时,黄州(黄冈县)属吴。吴天祚三年(937年),属南唐。显德五年(958年)属后周。北宋初,黄州州城(黄冈县城)离开邾城遗址,向东南迁至江滨(今有学者认为,黄州州城和黄冈县城于唐宝应至建中年间即762—783年间迁至故邾城,唐中和五年即885年迁至江滨)。此时,黄州虽仍辖黄冈、麻城、黄陂3县,但民居不满万户,朝廷定其为下等州,黄冈县为望县,隶淮南路。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改隶淮南西路。

南宋末年,黄州地域多次经历战火的摧残。先是金兵攻伐,后是元军的洗劫。

元至元(1264—1294年)初年,黄州城四郊荒无人烟,老虎出入长圻蓼,大如椽的黄冈竹早已绝迹。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立黄州路,领黄冈、麻城、黄陂3县,定为下路,黄冈县为中县。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徐寿辉率领农民起义军(史称“红巾军”)攻占黄州路。十年之后,朱元璋所部在江西鄱阳湖大败陈友谅,蕲、黄之地为朱元璋部属占据。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时,黄州路仍辖黄冈、麻城、黄陂3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王朝建立,改黄州路为黄州府。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撤蕲州,隶属黄州府,自此蕲黄合一,史称“蕲黄”。黄州府领一州七县,即蕲州、黄冈、麻城、黄陂、蕲水、罗田、广济、黄梅,隶湖广布政使司武昌道。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诏令,割黄冈(中和乡)、麻城、黄陂3县地增置黄安县,黄州府领一州八县。

清沿明制,黄州府上隶下属关系未变。康熙三年(1664年),湖南、湖北分治,黄州府隶湖北布政使司汉黄德道。雍正七年(1729年),黄陂县划入汉阳府,黄州府领辖八属,即一州七县。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武昌首义爆发,黄州军民积极响应,一举推翻清王朝在黄州府、黄冈县的地方政权。

民国元年(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2月,撤销黄州府,保留黄冈县建置。此后,省属鄂东政治、军事机关虽长期设置于此地,但不冠“黄州”之名,改用“鄂东”或“黄冈”等名称。同时,“黄州”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地位下降,长期作为区级甚至乡级(小乡)建置名称。民国二年(1913年),黄冈县属湖北省武汉黄德道,后改鄂东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改江汉道。民国八年(1919年),民国政府设置黄冈县黄州区(又称第一区)。民国十五年(1926年),黄冈县直属湖北省政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专署驻黄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专署暂驻蕲州,次年1月迁黄州)。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湖北省政府鄂东行署,并在县治之地设置黄州镇,归属第一区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年),实行新县制,裁撤区的建置,保留黄州镇为乡级建置。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

1949年,黄冈县解放后,属黄冈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后改名为湖北省黄冈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出现黄州区(黄州人民公社)和黄州镇建置并立或存在隶属关系局面,黄州区为区级建置,黄州镇为区级或乡级(小乡)建置。1949年5月,黄州解放时,已设立黄冈县第二区(后改称黄州区),黄州镇建制保留,隶属黄州区。县治设在团风镇。同年,黄冈县长江南岸的樊口、打石场等地划归鄂城县。1951年7月,黄州镇划归黄冈专署直辖,同时撤销黄州区。1951年6月20日,划出黄冈县西部徐古、汪集、李集、旧街、新洲、三店、仓埠、阳逻八区置新洲县。1952年11月29日,专署将黄州镇划归黄冈县建置。同时,将县东北的三里畈、项家河两区分别划归罗田县和胜利县(后并入罗田县),将团风区的马驿、挖沟两乡划归新洲县(1954年底移交)。1954年11月11日,南湖乡马骑山村划归浠水县。1955年3月,恢复黄州区,1956年7月撤销。1955年10月,中共黄冈县委、县政府机关从团风镇迁驻黄州,黄州镇为县城和县直辖镇。1958年6月,专署将南湖农场划归黄冈县管辖。1958年10月,撤销黄州镇,设立长江人民公社第七大队。同年12月,长江人民公社改称黄州人民公社。1959年5月,恢复黄州镇。

1961年5月,黄州人民公社改称黄州区。1968年1月,黄冈县属黄冈地区革命委员会。1975年2月,撤销黄州区,设立黄州人民公社。1978年11月,黄冈县属黄冈地区行政公署。1979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辖鄂城市,划黄冈县黄州镇归鄂城市管辖。1980年初,鄂城市成立不久,又将黄州镇划归黄冈县管辖,区划变更未实际实施。1983年8月19日,黄冈县黄州镇划入江南鄂州市。

1984年1月正式移交,鄂州市在江北原黄州镇地域设置鄂州市黄州区。1984年3月,黄州人民公社撤销,与堵城人民公社合并设立禹王城区。

1987年2月28日,国务院批准鄂州市黄州区撤销。原黄州镇地域划归黄冈县,仍为黄冈县直辖建制镇。同年5月正式移交。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黄冈县改为黄州市,版图区域和隶属关系不变。1991年1月,黄州镇建置撤销,其所辖地域一分为三,分别设置赤壁、东湖、禹王3个街道。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黄冈地区建置,设立黄冈市;黄州市一分为二,分设为黄州区、团风县,隶属黄冈市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

1996年5月,黄州区辖原黄州市的赤壁、东湖、禹王3个街道办事处和路口、堵城2个镇及陶店、王家店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宝山路;团风县辖原黄州市的团风、方高坪、淋山河、马曹庙、上巴河、回龙山、总路嘴、但店8个镇和王家坊、溢流河、滚子河、杜皮、贾庙5个乡,县政府驻团风镇。

1996年,撤销王家店乡,设立陈策楼镇。黄州区面积353平方千米,人口约34.2万人。辖3个街道、3个镇、1个乡:赤壁街道、禹王街道、东湖街道、堵城镇、路口镇、陈策楼镇、陶店乡。

2004年末,黄州区辖3个街道、3个镇、1个乡:赤壁街道、禹王街道、东湖街道、堵城镇、路口镇、陈策楼镇、陶店乡。共有33个居委会、95个村委会。

2005年末,黄州区辖4个街道、3个镇、1个乡。共有33个居委会、89个村委会。

2014年,黄州区辖4街道,3镇,1乡和1个经济开发区。

2020年10月26日,西湖街道成立。

2019年,黄州区下辖4个街道、3个镇、1个乡,另设有3个功能区 。黄州区人民政府驻赤壁街道。

地理环境

黄州区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湖北省东部,黄冈市西南部。东临巴水(浒子口至巴河口),与浠水县相邻;西南滨长江,与鄂州市相望;西北接团风县(抵罗家沟),东北与团风县回龙山镇、上巴河镇接壤。介于东经114°49′—115°05′,北纬30°25′—30°39′之间,南北长26千米,东西宽24.3千米,总面积353.03平方千米。距湖北省省会武汉陆路65千米,水路90千米。

黄州区地层以白垩第三系东湖群及第四系为主。第四系分布最广,为松散堆积物,主要分布在巴河下游河谷、长江沿岸湖区和叶路洲,其岩性主要为冲积砂土、亚砂土冲积、湖积壤土、亚粘土和腐殖质淤泥。东湖群分布在长岭、陶店、路口、黄州等地,其岩性为红色砂岩、红色砂砾岩、粉砂岩。陈策楼镇中北部分布有太古界大别群麻桥组,其岩性组合上段为黑云奥长条带状混合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下段为黑云二长条带状混合岩、夹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白云岩透镜体。火车站开发区、陈策楼镇南部、陶店乡东北部(扬鹰岭至霸城山)分布有太古界大别群飞虎山组,其岩性为角闪二长条带状及眼球状混合岩、夹磁铁石英岩、角闪斜长片麻岩。

黄州区(黄冈县、黄州市)地质构造归属著名的淮阴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弧西翼,主要构造线呈北西展布。北部为旧街一眠龙的倒转向斜褶皱构造,与此褶皱线平行的断裂有贾庙断裂、牛车河断裂和穿越西南部的广(济)—襄(樊)大断裂,西部的团风—麻城断裂呈北30°的方向伸展,断层东盘在太古界大别群中,具有明显的压扭性状和多期活化迹象。东部巴河下段流向亦受新华厦构造断裂的控制,使巴河流向由正南偏移至南西方向。南缘沿袭古老的长江中下游拗掐构造格局,主要构造线呈近东西走向。其特点是褶曲平缓,断裂稀少,在地貌上表现为平原湖区。根据1990年《中国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

远在古生代,黄州区(黄冈县、黄州市)地域横跨大别山古陆和长江中下游拗陷两个构造单元。北部和中部受古陆控制,南缘受长江中下游拗陷制约。中生代燕山运动以前,中北部的古陆地一直处于缓慢上升的剥蚀过程,尔后,强烈的燕山运动席卷大别山区,使境内老构造复活,同时又增加新的构造活动和岩浆侵入,形成了若干断裂和北部、中部低山、丘陵等地貌雏形。眠龙至扬鹰岭一带向东南延伸的岗岭丘包到回龙山、砂子岗一带后,被广(济)-襄(樊)大断裂所阻,在南部不复再现。南部沿江濒湖一带断陷盆谷中,接受第三系东湖群内陆干燥的碎屑沉积。

第四系时期,西南部尚有小幅度的升降活动。北部、中部以风化剥蚀和构造侵蚀作用为主形成低山、丘陵、宽谷地形。西南部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海拔30—50米的低丘和岗地,其间拗谷发育呈树枝状伸展,高差10—20米。第四系以后,西南部沿长江河谷继续下降南移,形成了举水下游冲积平原和河沟阶地。

黄州赤壁山西侧临江一面岩赤垂直,陡峭如削,山色褐赤,宛若烈火烧过。故名赤壁。从黄州赤壁至徐家楼、王家坊沿江一带偶有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属红色地貌,是指在中生代侏罗至新生代。第三季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据专家考察测量,黄州东坡赤壁的丹霞地貌已有108.74万年,可见其历史久远。

黄州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如同一只大海星栖卧在长江与巴河交汇,东北部以低丘岗地为主,南部以滨江冲积平原为主。海拔14.2—186米,相对高差小。东北部与团风县交界的烽火山海拔186米,是全区最高处;白潭湖中四担山海拔14.2米,是全区最低的地方。

(1)平原

东西滨河和南面滨江一带,包括南湖街道、赤壁街道、东湖街道、禹王街道、堵城镇、路口镇部分地区,属长江及支流巴河冲积平原,呈甲鱼裙状。面积约240平方千米,占全区版图面积68%。海拔在14.2—50米之间,地势平缓,湖泊密布,便于耕作,适宜养殖,盛产棉花、小麦、蔬菜。

(2)低丘岗地

中部路口镇部分地区和东北部陶店乡、陈策楼镇、火车站经济开发区属低丘岗地。面积约113平方千米,占全区版图面积32%。海拔一般低于60米,相对高差小于35米,起伏较小,地势平坦,呈放射状伸入田垄,土层深厚,宜粮宜果,盛产水稻。

黄州区以沿江平原为主,山区面积较少,主要有烽火山、龙王山。

1.烽火山

烽火山位于黄州区陈策楼与团风县回龙山、马曹庙三地交界处,面积3.8平方千米,海拔186米。

2.龙王山

龙王山位于黄州城北,面积约1平方千米,海拔81.8米,为黄州城区最高点。山体黄泥土质,因山形如盘龙而得名。

黄州区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但春有低温,春夏之交有梅雨,入伏有干旱。每年3月23日进入春季,历时约62天;5月24日进入夏季,历时约133天;10月4日进入秋季,历时约64天;12月7日进入冬季,历时约106天。

历年年平均气温为17.5℃,其中春季(3—5月)平均气温17.9℃,夏季(6—8月)平均气温29.2℃,秋季(9—11月)平均气温19.5℃,冬季(12—2月)平均气温6.4℃,夏季与冬季气温差为22.8℃。气温随着季风的转换而变换,冬季盛行东北风,气温低,以1月份为全年最低,历年1月份平均气温为4.8℃;夏季盛行东南风或西南风,气温高,以7月份为最高,历年7月份平均气温为29.3℃,月高低气温差最大为24.5℃。历年气温平均日较差为7.4℃,其中最大平均日较差7.9℃,出现在1992年,而历年气温最大日较差为19.℃,出现在2006年4月12日。历年日极端最高气温为40.0℃,出现在2003年8月1日,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8.0℃,出现在1991年12月29日。无霜期平均为272天/年,初霜日始于10月28日—12月17日,终霜日止于2月2日—3月26日,无霜期最长的是2002年305天,最短的是1986年237天,相差68天。

(1)降雨量

春季降雨量为425.2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30.5%;夏季降雨量为606.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43.4%;秋季降雨量为188.8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3.5%;冬季降雨量为179.2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2.8%。全年以6月份降雨量最多,平均为232.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6.6%;12月份降水量最少,平均35.3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2.5%。日降雨量大于50毫米的暴雨,主要集中在6—7月,暴雨日数一般为1—7天,历年平均为2.9天,一日最大降水量是1998年7月22日的224.7毫米。降雨量最多的2002年年降雨量1779毫米;降雨量最少的1994年年降雨量1044毫米。1986—2007年的22年间累计年平均降雨量均在1000毫米以上。

(2)降雨日

历年年平均降雨日为125.3天,境内各地降雨日大致相同。月降雨日最多的是3—4月份和6月份,平均为13—14天;最少的是9月份和12月份,平均7天。连续降雨日最长的1992年3月13—28日,共降雨16天,雨量达235.3毫米。连续降雨日雨量最多的是1991年7月1—13日,共13天,雨量达587.1毫米。连续无降雨日最长的1988年10月25日—12月7日,无降雨日长达44天。

(3)降雪

常年降雪始于12月,终于3月,年平均降雪5.8天。降雪量大小不一,暴雪24小时降水量≥10毫米纯雪,小雪24小时降水量<2.5毫米纯雪。初雪最早的是2002年12月8日,终雪最迟是1987年3月26日。最大积雪深度是1989年1月18日的11厘米。连续降雪日最长的2006年2月3—9日,共降雪7天,降雪量达14.5毫米。

据气象部门1986—2007年实测记载,历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74.1小时,年最多日照时数是1998年的2379。3小时,与历年平均相比,偏多了20.7%;最少日照时数是1989年的1481.5小时,与历年平均相比,偏少了24.8%,两者相差897.8小时。月日照时数最多的是8月份,平均为235.4小时;最少的是2月份,平均为108.7小时,月较差为126.7小时。春季平均日照时数为467.8小时,夏季平均日照时数为637.6小时,秋季平均日照时数为517.4小时,冬季平均日照时数为347.1小时。

黄州区属亚热带季风区。3—8月份多东风或东南风,9月份至次年2月份多北风。年平均风速为2.1米/秒,一般风力为2—4级,有时有5—7级,8级以上的大风1986—2007年共发生过12次,其中以每年7月份次数最多,累计5次。历年极大风速的最大值为2004年7月9日的22.1米/秒,达到9级。

(1)相对湿度

历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月平均相对湿度以1—8月份最大,达到77—80%。其余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4—75%。1988年10月10日相对湿度仅11%(日最小)。

(2)蒸发量

历年年平均蒸发量1414.6毫米。其中,春季平均蒸发量为357.5毫米,夏季平均蒸发量为568.8毫米,秋季平均蒸发量为338.7毫米,冬季平均蒸发量为148.8毫米。最少月蒸发量为1月的42.1毫米,最多月蒸发量为7月的208.8毫米,月较差为166.7毫米。

自然资源

黄州区多年平均降水总量4.312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1.77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0.916亿立方米,扣除地表地下重复计算量0.458亿立方米,全区水资源总量2.233亿立方米。黄州区有丰富的客水资源,长江环绕西南,多年平均过境水量7218.6亿立方米。巴河流经区境东边,多年平均过境水量5.07亿立方米。

黄州区降水和径流具有年内年际分布极不均匀,洪枯径流量相差悬殊的特点。全区降水总的趋势是自东北向西南沿江逐步递增。从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可以看出,区内降水差异一般不明显,在1200—1280毫米以内,以沿江南湖街道附近1280毫米为高值区。年径流地域变化与降水趋于一致,年径流变差系数CV=0.42。区内年径流深在508.5毫米,南湖街道为高值区。全区年径流系数为0.41,平均59%的降水消耗于陆面和水面蒸发,仅41%的降水形成汇流进入江河湖库等地表水体。 [8]

黄州区地下水以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沿江平原区广布孔隙潜水,中部和东北部以碎屑岩裂隙水和非含水层为主。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0.916亿立方米,补给模数为25.9万立方米/平方千米。沿江平原湖区补给较丰,浅层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一般在0.5—2.0米左右。

根据境内主要江河、湖泊、水库地表水体的水化学成份监测分析结果评价,黄州区地表水体天然水化学成份稳定,碳酸盐分布普遍,各水体不同时期矿化度、总硬度、总碱度含量变幅较小。依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全区境内主要地表水体水环境质量现状如下。

长江干流黄州段.综合评价为Ⅱ―Ⅲ类水质,能满足沿江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水质要求,但在中心城区段存在明显的岸边污染带。据2002―2003年调查评价,平水期岸边污染带长4千米,水质类别为Ⅳ―Ⅴ类,主要污染物为TP、COD和NH3—N;枯水期岸边污染带长12千米,水质类别为Ⅳ―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TP、COD和NH—3N。

巴河黄州段。由于巴河流域总体水资源保护基础较好,流域尚未受到大的人为污染,巴河黄州段水质总体较好,评价为Ⅱ类水,非常适合各种用途的开发利用。在巴水入江口附近由于受土司港闸平枯水期排放黄州城区大量废污水影响,水质较差,评价为Ⅲ—Ⅳ类水,主要超标参数为TP、COD和NH3—N。长河水质一般稍差,评价为Ⅲ—Ⅳ类水。

重要湖泊。区内湖泊由于水体交换相对缓慢,水质总体较河流、水库差,且部分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趋势。白潭湖水质相对较好,评价为Ⅲ—Ⅳ类;中心城区遗爱湖由于受城区大量工业生活废污水排放的影响,出现中轻度污染,呈现较严重的富营养化趋势,水质评价为Ⅳ—Ⅴ类,主要污染物为BOD5、COD和总氮。

黄州区土地总面积363.2265平方千米,比统计面积多出10.1965平方千米。在全区土地面积中,已利用土地33243.69公顷,占总面积的91.5%。其中,耕地11225.21公顷,占总面积的30.9%;园地572.24公顷,占总面积的1.58%;林地759.65公顷,占总面积的2.09%;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886.12公顷,占总面积的13.45%;交通用地1009.89公顷,占总面积的2.78%;水域14790.58公顷,占总面积的40.7%。未利用地3078.96公顷,占总面积的8.5%。

据2005年黄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调查统计,黄州区土地总面积363.2265平方千米。其中,农用地15976.63公顷(耕地9619.9公顷,占总面积的26.48%;园地536.77公顷,占总面积的1.48%;林地386.33公顷,占总面积的1.06%;其他农用地5433.63公顷,占总面积的14.96%),占总面积的43.99%;建设用地6338.92公顷(城乡建设用地5140.43公顷,占总面积的14.15%,其中城镇工矿用地2764.23公顷,农村居民点2376.2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1198.49公顷,占总面积的3.3%),占总面积的17.45%;其他土地14007.1公顷(未利用地2513.45公顷,占总面积的6.92%;其他用地11493.65,占总面积的31.64%),占总面积的38.56%。

2004年前后国土部门调查统计,按照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黄州区1―4级耕地总面积6763.5公顷,其中水田3164.1公顷,旱地3599.4公顷。

(1)1级耕地

属高产稳产土地,一年两熟或三熟。1级水田耕层厚度15—20厘米,质地为轻壤土至重壤土,不良土层出现深度在60厘米以下,能灌能排;1级旱地土层厚度在80厘米以上,质地壤土,地势平坦,基本上无侵蚀现象,旱涝保收。全区1级耕地面积1467.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1.7%。

(2)2级耕地

为中等肥力水田和旱地,土壤利用稍有限制因素,一年两熟或三熟。2级水田耕层厚度10―15厘米,排灌条件稍差。2级旱地土层厚度50厘米以上,质地为壤土,坡度小于7度,能轻度侵蚀或有侵蚀威胁,有水灌溉,能保收.全区2级耕地面积3104.5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5.9%。

(3)3级耕地

为低产稻田和一般旱地,土壤利用受到较大限制,对作物的选择性强,生产上要求采取一定的农业措施,一年多为两熟。3级水田耕层厚度不一致,有的熟化程度低,耕层厚度小于10厘米,水害低产田耕层糊烂,其厚度大于20厚米,质地偏砂或过粘,不良土层出现厚度在30厘米以内,易旱或易渍。3级旱地土层厚度30—60厘米,质地砂壤或粘土,坡度7—15度,砂质土漏水漏肥较严重,部分能灌溉。全区3级耕地面积为2056.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0.4%。

(4)4级耕地

对农业生产有较强限制,种植作物选择性强,要求精细的管理措施,一年一熟或两熟,上层厚度小于30厘米,质地为砂土、砂壤,坡度大于15度,土壤侵蚀严重,排灌条件差,不保收。全区4级耕地面积为135.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

黄州区仅李家洲林场、烽火山、龙王山有成片林木,沿江沿路有人工成片植树,沟渠、村镇四旁有植树。1999年,黄州区林业局对森林资源重新调查,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148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057.3公顷,灌木林地6.2公顷,无林地41.1公顷,园林绿化地21.9公顷,苗圃地21.5公顷。按权属划分,国有543.9公顷,集体527.1公顷,个体29.4公顷,合营47.6公顷。在森林面积中,针叶林121.4公顷,阔叶林904.4公顷,针阔混交林6公顷,竹林22.7公顷,农林间作林2.8公顷;按林种分,用材林623公顷,防护林62公顷,特用林17公顷,经济林364.3公顷,竹林22。7公顷。全区活立木总蓄积89452。1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45529.4立方米,散生木蓄积2.7立方米,四旁树蓄积43920立方米。在森林蓄积中,针叶林8469.6立方米,阔叶林35651.6立方米,针阔混交林1408.2立方米;按林种分,用材林3249.3立方米,防护林10067立方米,特用林2969立方米;按权属划分,国有林28760.7立方米,集体林13325.1立方米,个体林38659.8立方米,合营林8706.5立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为5.8%。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在东北部丘陵用材林、经济林区和西南部江河滩地速生用材林、防护林区,林地面积分别占36.1%和47.3%,林分蓄积分别占林分总蓄积的11.4%和58.2%,中部森林资源呈零星分布。各乡镇街道森林资源,按林业用地面积依次是陈策楼、路口、陶店、火车站、禹王、堵城、南湖、东湖、赤壁;按活立木蓄积量依次是陈策楼、堵城、路口、禹王、陶店、南湖、东湖、赤壁、火车站开发区。2000年,黄州区林业局组织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改革,将林业用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占两大类。2000年,陈策楼镇破港村兴建银杏基地166.7公顷,现保存133.3公顷。2002年后,以黄州火车站开发区单家堑为中心,发展苦荆茶面积28公顷,年产苦荆茶1000千克。以桂竹为主的竹林面积有22.7公顷,主要分布在宅旁、岗地,呈散生状。2005年,全区有林地面积2420公顷,森林覆盖率11.8%,活立木蓄积量10.7万立方米。至2007年,黄州区有森林面积3466.7公顷,森林覆盖率15.7%,活立木蓄积量34.5万立方米。

黄州区(黄冈县、黄州市)木本植物包括乔木、灌木、木质藤本,共有78科、223属、576种。其中分布广泛、适应性较强的有30科、55属、128种,珍稀古大树木18科、23属、33种。本地树种主要有:马尾松、黄山松、杉木、侧柏、柏木、园柏、刺柏、山杨、旱柳、朴树、毛竹、桂竹等。先后从省内外引进树种近百余种,引进成功并取得效益的树种有水杉、池杉、柳杉、湿地松、火炬松、欧美杨等,引进的园林观赏苗木花卉种类较多,较为成功的是荷花、玉兰、雪松、柏类和其它一些灌木。

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黄州区(黄冈县、黄州市)珍稀树种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资源丰富,群落稳定,如大崎山林场龙王顶黄山松,古树群落和贾庙、但店等地的黄山松林及陈策楼等地银杏林。第二类是零星分布,处于濒危状态,有水杉、核桃、杜仲、厚朴、鹅掌楸、青檀、紫荆、银鹊树、罗汉松、檫木、腊梅、棣棠、牛鼻栓。

根据1995年与2003年古树名木调查,境内有树龄在45年以上的大树及有特殊意义名木共55株。其中受国家重点保护的有19种47株。属国家一级保护的3种4株:柏树、枫杨、枫香2株;国家二级保护的6种7株:杉木、侧柏、樟树、枫香2株,金桂、山茶花。国家三级保护的14种35株:枫香10株、朴树3株、樟树3株、马尾松3株,银杏3株,枫杨2株,苦荆茶2株,油茶2株,黄山松2株,苦槠、皂荚、刺柏、栓皮栎、栎树。

黄州城区有古树三株:树名朴树,黄州区委大院内有两株,其中在原县委办公楼前的一株,树龄260年,高23。5米,胸径26厘米,冠幅22平方米,2005年7月被大风吹断。在原县政府办公室的一株,树龄203年,树高19.5米,胸径96厘米,冠幅18.5平方米。另在黄州青云塔现有一棵古朴树。

黄州区境内植物200余种,其中用材林主要有杨、柳、水杉、梧桐、苦栋、椿、槐、竹等。湖区水生植物有莲藕、菱、芡实、芦苇等。

黄州区境内野生动物近40种,较珍稀的有水獭、鱼鹰、猫头鹰等。水生动物有龟、鳖、虾、螺、贝类、黄鳝、泥鳅等。共有鱼类60余种,仅鲤科就达30余种,主要鱼类有青、草、鲢、鲤、鲂、鳙、鲫。境内一些湖区还生活着珍贵的野生胭脂鱼。

黄州区有金属矿藏铁、锰、金、铜、铅、锌、钨、黄铁等;非金属矿藏有大理石、花岩石、矾石、青石、红砂石、长石、石英石、卵石、水晶石、黄砂、砖瓦泥土、陶瓷泥土等。全区已完成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1:5万鄂城幅和巴河幅区域地质矿产资源调查、1:1000(13个)砖瓦粘土地质简测、1:5000巴河黄砂详查和1:5000巴河铁砂普查,共发现矿产6种,分别为黄砂、砖瓦粘土、铁砂、铁矿、建筑用石和紫红色砂岩。黄砂集中分布在巴河下游和长江黄州东槽洲河段(堵城镇叶路洲扁担洲村长江故道附近),砖瓦粘土主要分布在岗地、土丘,铁矿零星出在大别山群飞虎山地层之中,建筑用石分布在变质岩区(主要为陈策楼镇),紫红色砂较为广泛。砖瓦粘土为小型矿床,建筑用砂达到中型规模,是全区的主要矿产。

人口

截至2017年末,黄州区常住人口39.63万人;年末总户数14.93万户,户籍人口34.99万人。按城乡类别分,城镇人口21.71万人,乡村人口13.28万人;按年龄段分,0—17岁5.6万人、18—34岁8.33万人、35—59岁14.31万人、60岁以上6.7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265人,其中,男性2738人、女性2527人,人口出生率15.0‰;死亡人口5288人,其中,男性2937人、女性2351人,人口死亡率15.1‰。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黄州区常住人口456862人 。

经济

2017年,黄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3.5亿元,扣除价格因数,同比增长7.3%,增幅比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53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9.02亿元,同比增长7.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8.95亿元,同比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3:44.7:48.0调整为7.0:44.3:48.7,第三产业占比比上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全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5300户,新增“个转企”12户,专业合作社19家。

2017年,黄州区500万以上城镇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8.38亿元,同比增长4.0%,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完成1.85亿元,下降3.5%;第二产业完成68.9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完成177.63亿元,下降5.4%,其中36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完成投资50.18亿元,同比增长19.0%。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123.44亿元,增长6.0%;集体经济4.55亿元,增长1.1%;私营经济投资116.49亿元,增长4.1%;其他经济投资3.9亿元,增长2.1%。

2017年,黄州区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3.67亿元,同比增长14.2%;地方财政总收入10.06亿元,同比增长14.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9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比上年提升18.6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地方税收收入4.21亿元,比上年净增0.44亿元,增长11.7%,非税收入2.68亿元,比上年净增0.38亿元,增长16.6%。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1.1%。全年财政支出21.63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7亿元,增长-0.4%;公共安全支出0.15亿元,增长-41.8%;科学技术支出0.41亿元,增长3.6%;教育支出3.55亿元,增长3.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25亿元,增长103.3%;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4.0亿元,增长-7.9%;医疗卫生支出2.47亿元,增长52.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45亿元,增长22.9%。

2017年,黄州区实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62元,同比增长8.42%,快于GDP增速1.1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27元,同比增长8.3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45元,同比增长8.81%;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5.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54元,占城镇居民收入80.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51元,占农村居民收入81.9%;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8.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4.5平方米。

2017年,黄州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中的“八大类”商品价格呈“六升二降”趋势,即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与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大类商品分别上涨1.5%、2.1%、0.2%、0.7%、0.7%和4.0%;食品、其他用品及服务等类商品价格分别下降0.4%和0.8%。

第一产业

2017年,黄州区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24.5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12.55亿元,增长5.0%;林业产值0.39亿元,增长2.1%;牧业产值4.15亿元,增长3.1%;渔业产值6.73亿元,增长2.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68亿元,增长3.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5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3.9%。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6.13万亩。

2017年,黄州区粮食播种面积19.53万亩,下降1.4%,粮食总产量5.18万吨,增长1.2%;油料播种面积6.27万亩,增长2.0%,油料总产量0.77万吨,增长3.5%;棉花播种面积5.99万亩,下降3.5%,棉花总产量0.36万吨,下降31.7%;蔬菜播种面积14.81万亩,增长7.1%,蔬菜总产量31.96万吨,增长7.2%;瓜果播种面积0.86万亩,增长4.0%,瓜果总产量2.51万吨,增长4.3%。

2017年,黄州区森林蓄积量达到20.99万立方米,同比增长5.82%,森林覆盖率8.42%,比上年提升0.29个百分点。

2017年,黄州区生猪出栏7.52万头,增长0.1%;牛出栏2760头,增长2.2%;羊出栏3136只,增长1.2%;活禽出栏87.05万只,下降8.8%。

2017年,黄州区水产品产量4.5万吨,下降13.2%。

第二产业

2017年,黄州区1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60.8亿元,比上年净增19.46亿元,同比增长12.9%;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比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三位。农副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纺织服装、医药化工、金属设备制造等四大主导行业均实现稳定增长,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业实现产值71.3亿元,增长15.9%;医药化工实现产值43.2亿元,增长18.3%。亿元以上企业达到33家,实现产值123.7亿元,同比增长18.5%,比上年提升15.4个百分点。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1.9亿元,增长7.1%;税金总额0.76亿元,增长49.7%;利润总额3.89亿元,总资产174.4亿元。

2017年,黄州区68家资质建筑业企业实现产值146.2亿元,同比下降9.2%;实现营业收入145.1亿,下降8.4%;利润总额5.6亿元,增长6.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00.37万平方米,下降14.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82.78万平方米,下降18.7%;实现房屋竣工产值115.8亿元,下降14.0%。

2017年,黄州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01亿元,同比增长11.0%。比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位于全市第六位。按城乡类别分,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7.9亿元,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8.5%,增长10.7%;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11亿元,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1.5%,增长11.8%,快于城镇1.1个百分点。从消费形态看,限额以上住宿与餐饮业实现营业额2.27亿元,同比增长22.0%,比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实现销售额141.7亿元,同比增长5.7%,比上年提升2.4个百分点。

2017年,黄州区实现外贸出口总额7680万美元,同比增长10.1%,增幅比上年同期收窄0.2个百分点;实现外贸进口8251万美元,同比增长23.4%。

2017年,黄州区邮电业务总量39.79亿元,其中邮政业务9.97亿元、电信业务29.82亿元。年末城区固定电话用户7.9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8.88万户;计算机互联网接入宽带用户7.19万户,互联网普及率达50.8%。

截至2017年末,黄州区建成名胜风景区与文物保护区16个,其中,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5个、2A级景区2个。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21万人,比上年净增52万人,同比增长19.3%;全年实现旅游收入20.3亿元,比上年净增3.5亿元,同比增长20.8%;星级饭店7家,旅行社35家。联合开展齐安湖生态农庄油纸伞、七彩风车节、端午民俗文化旅游节和“游魅力赤壁,品东坡文化”残疾人文化旅游周等系列活动。举办以“醉人乡村游,最美陈策楼”为主题旅游宣传活动。

截至2017年末,黄州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52.77亿元,比年初增加60.17亿元,增长15.3%,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93.11亿元,比年初增加63.9亿元,增长27.9%,高于全市平均增速6.6个百分点。存贷比达到64.3%,比年初提升了5.9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

截至2017年末,黄州区公路里程1577.403千米,其中,国道35.034千米、省道73.558千米、县道105.093千米、乡道361.738千米。年末公路桥梁105座,其中,特大型桥1座、大型桥4座、中型桥44座和小型桥56座。年末渡口7处,其中机动渡口7处。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入4.4亿元,其中,公路建设投入2.4亿、港航建设投入2元。顺利完成南四路、李堵线改造、王家店至烽火山公路(陵园段)安全改造和汽南路续建工程,农村公路安防工程进度位居全市第一。

社会事业

2017年,黄州区申请各类专利759件,其中发明专利317件;各类授权专利24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7件;万人当年发明专利授权1件。18家企业聘请科技副总,其中2家企业入选全市“十佳”科技副总;8家企业聘请创新研发团队,其中4家企业入选全市“十佳”创新团队;17家企业与全国高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3项,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9件。8项科技成果荣获全市科技进步奖。新增大学生实习实训1100人,新入驻大学生创新团队17家,新增大学生创业就业272人;扶持创业212人,新增返乡创业50人,发放创业贷款960万元。新增高新技术产品企业1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5家,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家数的37.5%,全年实现产值95.6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59.5%。李家湾郑家苗木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院士专家工作站。

截至2017年末,黄州区共有中等职业学校3所,专任教师46人,在校学生249人,毕业生数199人;普通中学12所,专任教师794人,招生数3000人,在校学生数9460人,毕业生数3423人;小学29所,专任教师774人,招生数2460人,在校生数13728人,毕业生数2462人;幼儿园28所,专任幼师382人,招生数1820人,在园幼儿6945人,毕业生数282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22人,在校学生95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21%、小学学龄入学率100%、初中学龄入学率98.7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76%,其中升入普通高中的升学率84.45%;全年投入改薄资金5658万元,改善了4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截至2017年末,黄州区拥有文化馆1个,总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博物馆1个,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馆内藏品3235件;公共图书馆1个,总建筑面积1582平方米,藏书总数为12.08万册,其中图书10.49万册、报刊1.58万册,累计发放借书证9056个;编印了《苏公遗爱》、《黄州掌故》和《城市之根--邾城精品文物图集》等文化作品;《俏夕鼓韵》、《开心阿奶》等剧目分别在省市展演中夺魁;筹措资金100余万元,建成40处村级固定电影放映架,推动农村流动放映向固定放映转移;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100%。

截至2017年末,黄州区拥有体育单项协会14个、路径健身项目15个、健身气功站3个、农民健身工程5个;全区首届职工运动会、首届青少年足球联赛、首届男子联赛、环遗爱湖万人迎春健步行等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相继举行,健步行、冬泳、自行车、广场舞、健身操、徒步走、太极拳剑、健身气功、气排球、滑板、轮滑、门球和羽毛球等运动成为生活新时尚。

截至2017年末,黄州区拥有卫生医疗机构288个;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4653张;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508人。组建黄州区总医院,初步实现医疗机构管办分离;全年累计完成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321474人,建档率提升至82%,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患者23433人、糖尿病患者31641人、重性精神病患者1293人,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19201人,家庭医生共签约136010人。全年孕妇产前检查4281人,检查率达98.9%,住院分娩率达100%,产后访视率达99.9%。完成免费孕检2050人、免费婚检1427人,计划生育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率达100%。

农村外出从业人员3.94万人,新增城镇就业6347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61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

截至2017年末,黄州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9253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75265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3573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433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5687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390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8905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9457人,生育保险覆盖率100%,全年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女职工数6308人。

截至2017年末,黄州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270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341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2857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289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792万元。享受伤残抚恤金人数187人、享受定期抚恤金人数63人,享受定期补助人数1906人;优抚优待对象209人,优抚优待金额347.2万元;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12家,社会福利收养性床位数1295张。

2017年,黄州区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完成年初确定的3.4%的下降目标;依法取缔5家粘土砖瓦厂,销毁4条“地条钢”生产线,改造淘汰48台燃煤小锅炉;加强了黄冈化工园企业保护治理,实现污水处理厂废渣封闭循环处理。拆除内河网箱养殖2193口、面积689亩。取缔珍珠养殖面积360亩;关闭转场城区养鸡、养猪场255处;淘汰黄标车1643台;全区8条河流、18个湖泊、2座水库已落实河湖库长232名,定期开展巡查和管护工作。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垃圾集中处理行政村比重100%。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4.2%,比上年提升4.6个百分点。

历史文化

龙舞(俗称龙灯),有企龙和滚龙两种。春节期间,人们按照五龙的颜色备制五条龙灯,名为“五龙捧圣”。舞龙答谢神赐,相沿成习,晓誉方圆数百里。

黄州点子,俗称“牌子锣鼓”或“丝弦锣鼓”,黄州人叫“地锣鼓”,外地人称“黄州点子”。“黄州点子”器乐由打击乐和吹奏乐合奏的“曲牌”与由打击乐演奏的干“点子”(锣鼓经)组成,由10人左右组成的民间吹打乐班来吹打。依据乐器组合、曲牌运用及演奏方式的区别,分为“丝弦锣鼓”和“地锣鼓”两个类别。“丝弦锣鼓”流行在原黄冈县北部山区;“地锣鼓”(俗称“牌子锣鼓”),全境流行。其中,以黄州城区及周边乡村最为广泛。

位于黄州州城北3千米处。西距长江1千米,黄团公路从城东沿经过。禹王城遗址虽然经受了二千多年的沧桑,但今天不仅城池依稀可辨,就是城外三面的护城河仍清晰可辨。

城址东、南、北三面修有土筑城墙,西面依托龙王脉山体支撑。在清以前,长江水径直在城边流淌,实际上这里是一块比较平坦的高地。该城墙南北长2.5千米,东西宽1.5千米,整个城区成长方形。南面城墙保存完好。残垣宽约5—8米,高约10—15米。东面和北面损坏严重。根据文博单位勘察,城墙周围有多处缺口,疑有城门4—5处,传说中还有水城门。另外西面临长江处不远处有2处港口。城墙的四角外,修筑有烽火台,高10多米,目前还有3座可见。其中西南城角外一座人称“望夫墩”。

位于黄州区堵城镇东北的约100余米,西距长江约1千米,南距黄州城10千米,遗址本身为一椭园形台地,东西宽50米,南北长100余米。高山地面2―3米。1956年秋季,黄冈县在兴建砖瓦厂时被发现,当时山体比现存的面积大三倍。周围还存有三、四座大小不一同样有历史遗存的山丘。1957年春,国家长江考古工作队(今湖北省文物考古所前身)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共开挖了4个探方,探方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是西周时期的文化堆积,探方的第二层出有大量新石器时代和西周的遗物,第四层和第五层是新石器时代的堆积。在此探方的底部发现有4座墓葬。出土了一批不同形制新石器时代文物,主要是陶片,可以分为细泥红陶、夹砂粗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粗灰陶、泥质黑陶和夹砂粗黑陶6个陶系,出土的陶片经分析和复原后,有彩陶罐、陶碗、陶鼎、陶豆、陶盘等10多种(类),其中以蛋壳彩陶为珍贵。同时,还出土了石斧、陶纺轮、陶球和玉器等器物。

螺蛳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的文化遗存,从文化面貌到陶器的质料、纹饰上看,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了仰韶文化的特征。但陶器中有较多的鼎,与青莲岗文化相似。遗物中还有一部份蛋壳彩陶则又和屈家岭文化相似。某些灰陶和黑陶的器皿,如墓葬出土的陶豆,似乎也表现了龙山文化的某些特点。可以认为它与仰韶文化关系较为密切。它所包含其他文化的若干因素,可能由于这个遗址正处于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汇地区,受了其他文化的影响而形成。

黄州古城遗址位于今城区的西北角。此古城为明洪武初年从宋元黄州古城址北移2里许而建筑的黄州府城。现城墙土筑体主要集中于胜利南村西背后一段。黄州区委大院西北侧至汉川门区人武部西侧一段经维修保存完好。原城有四门,即清淮门、一字门、清源门、汉川门,今仅存汉川门。黄州古城东门谓“清淮门”,遗址在今胜利南村北口与胜利北村南口相对应处。今公汽站牌所标“东门“或 “小东门”,在东门路与胜利街相交的转盘处,不是黄州古城之东门。

黄州古城,明清两朝为黄州府、黄冈县治所,规模较小,人称“绕城一转,只有7里半”。城围周长1 294.2丈,占地面积约1.42平方千米。自上世纪50年代初起,中共黄冈地委、行署,黄冈军分区,中共黄冈县委、黄冈县人民政府等党政军机关均设在城内。黄州古城现已被新城区包围着,古城街道、建筑物大为改观。

黄州古城汉川门城门上建有“月波楼”,整个门楼占地面积150.4平方米,其主体为石基砖墙,中间夯筑填土,可分上下两部分,上为楼、下为门。月波楼原为砖木结构,后改造为钢筋水泥结构。屋檐硬山青瓦顶,抬梁式构架,面阔五间,通长20.5 米,进深7.8米,通高13.8米。城门洞内地面呈斜坡状,门洞通长12米,宽2.8米,东面垂直高度5.04米,西面垂直高度3.27米,系城区西北面重要的进出通道。1984年,列为黄冈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黄冈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市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

又名黄州赤壁,文赤壁,俗称赤壁公园,位于古城黄州的西北边,黄冈市公园路。因为有岩石突出像城壁一般,颜色呈赭红色,所以称之为赤壁。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闻名。东坡赤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是集文物保护、山水观光、人文体验、休闲等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风景区。东坡赤壁也一直作为黄冈的标志,黄冈市旅游宣传的logo也印有东坡赤壁。

位于黄州科技经济开发区西侧,占地5400余亩,水域面积近4000亩,是一个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东坡文化主题公园,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湖北省十大最美湖泊。有遗爱清风、临皋春晓、东坡问稼、 一蓑烟雨、琴岛望月、红梅傲雪、幽兰芳径、江柳摇村、大洲竹影 、水韵荷香、霜叶松风、平湖归雁十二个景区。公园内不同景区分别分布苏东坡纪念馆、紫竹苑、爱莲馆、傲雪轩、芸香阁等六大展馆。

位于黄州西北面龙王山下,“七一”水库傍,与东坡赤壁东北面风景区毗嶙,占地11.6亩。主体大楼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呈“回”字形仿古建筑,共有四层。楼顶覆盖琉璃瓦,形体四方八角。四面外墙,红色钢砖粘贴。正厅门处,有间歇檐式门廊。门廊下有白色曲线栏杆和18级两层宽阔台阶。室内展区面积2000平方米,分为12展厅,室外展区面积1500平方米。分别有荷圹、平台、通道、花坛。主楼馆前修歇山顶式三进门楼。

座落在黄冈市中心西湖一路,以始建于唐显庆三年(658年)的安国禅寺和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的青云塔为主,占地面积10余公顷。规划建成五大景区:安国禅寺、青云塔、泖湖水上乐园、游乐场、禅堂街。宝塔公园已纳入黄冈市区“一日游”重要景点,申报国家级3A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近80万人(次)。

地方特产

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品种。在东汉时期,曹操驻兵黄州时,曾因“兵吃萝卜、马吃菜”而盛名天下。著名诗人苏东坡居住黄州所食之“东坡肉”、“东坡鱼”都要用“黄州萝卜”相佐。

系区堵城镇叶路洲农家良种,早在明朝已有种植。叶狭长而扁平,叶面较小而直立成株,有叶7—9片,深绿色,有蜡粉,蒜苗由许多叶包裹而形成假茎,不中空,假茎呈圆柱形,长30—50厘米;蒜砣表皮白色,每个蒜砣有5—7瓣。大蒜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及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锗和硒等。生育期约220—250天,适应性强,蒜苔粗壮,蒜砣耐贮藏。

黄州豆腐、巴河藕、樊口鳊鱼、武昌酒是鄂东四大名产。豆腐皮紧肉嫩,色鲜量足,味美可口,切丝长细而不断,切片薄如胶纸,手顶似伞而不坠。

黄州城传统名点,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配料精、制作细,上似梅花,下似石榴,亦叫石榴烧梅。当时黄州为八县生员应试之地,各地考生喜食黄州烧梅,店家就在烧梅上端点了一点,象征红顶子,祝考生科场如意,高榜及第,又含有“榴结百子,梅呈五福”之意。

黄州地方风味名点。自清光绪元年(1875年)创制,已有一百年的历史。此汤元为秋冬两季时令品种,操作复杂、技术性强,炒出之汤元色泽金黄,外焦内软、香甜可口,食而不腻。

地方风味名点之一。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春,苏轼谪居黄州时与安国寺长老参寥和尚结成莫逆之交。参寥和尚得悉苏轼喜吃油炙酥爽的食品制油酥饼以待。该饼的作法是:先将面粉和好,再团圈抹油饼牵成线绕成园饼形,放在香油锅中炸至枯萎。吃时洒上白糖,香甜可口。但此饼不能久存。后苏夫人设计的“千层饼”,酥脆香甜,食而不腻,易于久存,由于人们对苏轼的怀念,就称此饼为“东坡饼”。[1]

参考文献

  1. 千年黄州,搜狗, 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