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麻黄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麻黄属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麻黄属

门;裸子植物门

界;植物界

目;买麻藤目

科;麻黄科

拉丁学名;Ephedra Tourn.ex L.

纲;买麻藤纲

麻黄属,是盖子植物纲、麻黄目、麻黄科的一个属,约40种,中国有12种。 在高等植物系统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古老的植物。

麻黄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主要在旧大陆和新大陆的干旱荒漠区,长期以来为人类开发利用。[1]

形态特征

灌木、亚灌木或草本状,稀为缠绕灌木,高5厘米至2.5米,最高可达8米(Ephedra altissima),茎直立或匍匐,分枝多,小枝对生或轮生,绿色,圆筒形,具节,节间有多条细纵槽纹,横断面常有棕红色髓心。叶退化成膜质,在节上交叉对生或轮生2-3片合生成鞘状,先端具三角状裂齿,通常黄褐色或淡黄白色,裂片中央色深,有两条平行脉。

雌雄异株,稀同株,球花卵圆形或椭圆形,生枝顶或叶腋;雄球花单生或数个丛生,或3-5个成一复穗花序,具2-8对交叉对生或2-8轮(每轮3片)苞片,少苞片厚膜质或膜质,每片生一雄花,雄花具膜质假花被,假花被圆形或倒卵形,大部分合生、仅顶端分离,雄蕊2-8,花丝连合成1-2束,有时先端分离使花药具短梗,花药1-3室,花粉椭圆形,具5-10条纵肋,肋下有曲折线状萌发孔;雌球花具2-8对交叉对生或2-8轮(每轮3片)苞片,仅顶端1-3片苞片生有雌花,雌花具顶端开 口的囊状革质假花被,包于胚珠外,胚珠具一层膜质珠被,珠被上部延长成珠被管,自假花被管口伸出,珠被管直或弯曲;雌球花的苞片随胚珠生长发育而增厚成肉质、红色或桔红色,稀为干燥膜质、淡褐色,假花被发育成革质假种皮。

种子1-3粒,胚乳丰富,肉质或粉质;子叶2枚,发芽时出土。

麻黄以其惊人的生命力和神奇的药用价值而被誉为“黄金植物”、“沙漠卫士”、“绿色黄金”、“大漠之宝”。

第一、麻黄是特产于中国而闻名于世界的药用植物,具有兴奋中枢神经,诱发出汗,抗过敏抗流感病毒利尿等作用,在中医药、蒙医药、西医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第二、麻黄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麻黄经提取制成麻黄素系列产品,属于出口创 汇型产品,销路好,附加值高, 麻黄加工产业是资源转换型产业,经济效益较好;

第三、麻黄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麻黄营养丰富,含热量高,是优良的冷季放牧饲草;

第四、麻黄有较高的生态价值,麻黄根系发达,适应性强,多分布在气候条件恶 劣的风沙干旱地区,是优良的固沙植物, 对保护风沙干旱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麻黄是优良的景观植物,麻黄四季常绿,常密集分布,形成纯植丛群落,盛夏时节,红果满枝,景色美丽怡人,是较好的景观植物和园林绿化植物。

经济价值

麻黄是优良的景观植物,麻黄四季常绿,常密集分布,形成纯植丛群落,盛夏时节,红果满枝,景色美丽怡人,是较好的景观植物和园林绿化植物。

生态价值

麻黄有较高的生态价值,麻黄根系发达,适应性强,多分布在气候条件恶劣的风沙干旱地区,是优良的固沙植物,对保护风沙干旱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饲用价值

麻黄营养丰富,含热量高,是优良的冷季放牧饲草;麻黄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麻黄营养丰富,含热量高,是优良的冷季放牧饲草。

分布情况

麻黄属广布于亚洲美洲欧洲东南部及非洲北部等干旱、荒漠地区。中国有12种4变种除长江下游及珠江流域各省区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以西北各省区及云南四川高山地带种类较多,麻黄属常生于干旱山地及荒漠中。

下级分类

膜果麻黄组 Sect. Alatae Stapf

麻黄组 Sect. Ephedra

代表植物

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

草本状灌木,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小枝直伸或微曲,表面细纵槽纹常不明显,节间长2.5-5.5厘米,多为3-4厘米,径约2毫米。叶2裂,鞘占全长1/3-2/3,裂片锐三角形,先端急尖。

雄球花多成复穗状,常具总梗,苞片通常4对,雄蕊7-8,花丝合生,稀先端稍分离;雌球花单生,在幼枝上顶生,在老枝上腋生,常在成熟过程中基部有梗抽出,使雌球花呈侧枝顶生状,卵圆形或矩圆状卵圆形,苞片4对,下部3对合生部分占1/4-1/3,最上一对合生部分达1/2以上;雌花2,胚珠的珠被管长l毫米或稍长,直立或先端微弯,管口隙裂窄长,约占全长的1/4-1/2,裂口边缘不整齐,常被少数毛茸。雌球花成熟时肉质红色,矩圆状卵圆形或近于圆球形,长约8毫米,径6-7毫米。

种子通常2粒,包于苞片内,不露出或与苞片等长,黑红色或、灰褐色,三角状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5-6毫米,径2.5-3.5毫米,表面具细皱纹,种脐明显,半圆形。花期5-6月,种子8-9月成熟。

化学研究

麻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1%-2%).总生物碱的80%-85%为麻黄碱(左旋麻黄碱,L-ephedrine);其次为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以及微量的L-N-甲基麻黄碱(L-N-methyl-ephedrine)、D-N-甲基伪麻黄碱(D-N-methyl-pseudo-ephedrine)、去甲基麻黄碱(L-nor-ephedrine)、去甲基伪麻黄碱(D-nor-pseudo-ephedrine)和麻黄次碱(ephedine,麻黄定)等;麻黄含有少量挥发油,油中含I-a-松油醇(I-a-terpineol,萜品烯醇)、2,3,5,6-四甲基毗嗪(2,3,5,6-tetramethylpyrazine),尚含鞣质等。

种植技术

麻黄种植技术

一、生物学特性

麻黄是草本状灌木,木质茎。由于主根发达,根蘖能力强,所以耐干旱瘠薄,抗风蚀沙埋性强。叶膜质呈鳞片状,对生而基部连着。雌雄异株,二年生开始结实,六月份开花,八月中旬至九月上旬种子成熟,成熟以后种子自然脱落,种子长卵园形,黑褐色或灰褐色,表面具有皱纹,并有苞片。

麻黄的根系非常发达,一般深度在2米以上。其最大特性在地下30-40厘米的土层内可形成群片状结构的根状茎,是麻黄最发达的器官,承担着吸收养分水份繁衍后代的重任。根状茎粗可达4厘米,上有节,每一节上有2-4个不定芽和若干个不定根,不定芽可形成一个麻黄无性系单株。

二、育苗

麻黄种子采收难度大,价格昂贵,一旦育苗失败,经济损失较大,所以育苗工作十分重要。

1、圃地选择

圃地应选在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处,土壤以结构疏松、通透性良好的沙壤土或粘壤土为宜,PH值要低于7.5,一定要避开盐碱地。

2、整地作床

为改善土地壤理化性质,以利幼苗根系伸展,应在播种的前一年秋天进行全面整地,耕翻深度要达到25厘米以上。在整地前需用克菌丹拌成药土撒在育苗地上,耕翻时每亩施入2500-5000公斤农家肥。

根据土壤及气候情况作成平床或高床。高床床面高15厘米,宽1米,长度依圃地而定,一般在10米左右,作好床后灌足底水待播。

3、播种

为预防苗木猝倒病,播前种子要进行消毒处理。方法是:先把种子用浓度为200PPm的育苗灵溶液浸泡两小时,捞出后晾至能用手撒开,然后再均匀地拌入用克菌丹拌成的药土中(克菌丹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5%,土为克菌丹重量10-15倍),播种量每亩10-15公斤。也可用0.5%食用糖溶液浸泡24小时,然后混沙催芽,沙与种混合比为2:1,催芽2-3天,有1/3种子发芽种子即可播种。

根据地表温度确定播种时间,一般在地表温度达到10℃以上时,即可进行播种。一般采用条播,播幅宽4-5厘米,条间距10厘米。由于麻黄种子出土能力弱,复土一定薄,以种子不外露为宜,复土后要稍加镇压。

4、苗期管理

麻黄播种后4-5天开始出苗,12天左右苗木出齐。在此期间,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浇水应多次少量。一般隔两天浇一次即可。苗木出齐后结合浇水追施一次硫酸亚铁。在生长期内再加施一次硫酸亚铁和氮肥,并进行2-3次松土除草。8月份要控制浇水以利蹲苗,10月中旬浇防冻水,麻黄耐寒可露天越冬。麻黄苗木一般2年生出圃。

三、栽培技术

麻黄栽植在春季和雨季均可进行。但以清明节前后栽植成活率最高。麻黄既可成片栽植,亦可与果树间种、与农作物套种,在沙土沙壤土粘土上都能栽植。栽前如有条件可进行施肥,一般采用穴栽法,每穴1-2株,栽植深度以根际深入土中1-2厘米为宜,株行距20×30厘米或30×30厘米,每亩约为6000-10000株。栽后要及时浇水。

麻黄为多年生植物,一般可生长30年左右,人工种植的麻黄二年后即可采收。采收季节在8-9月进行,收割时要注意茬口应高出地面1厘米,过低可能造成伤根引起麻黄死亡,过高可能造成生理干旱死亡。

相关视频

每天一味中药——【麻黄】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