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麥倫普塔赫石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麥倫普塔赫石碑

圖片來自easyatm

麥倫普塔赫石碑(The Merneptah Stele),別名以色列石碑(the Israel Stele)或法老麥倫普塔赫勝利紀念碑(Victory Stele of Merneptah)。這座石碑是一座大型暗色花崗岩石碑,為古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所立。

後來法老麥倫普塔赫在公元前1213年到前1203年在位,他在此石碑上刻下碑文。碑文內容紀念了法老麥倫普塔赫的一次重要戰役的勝利,此戰埃及軍隊擊敗了Libu 和 Meshwesh兩支利比亞人部落以及他們的海上民族盟友。

碑文的最後兩行提及了先前發生在迦南的一次戰役,法老麥倫普塔赫在碑文中聲稱在此戰中他擊敗了亞實基倫(迦南地的非利士人城邦)、基色(Gezer,迦南地的城市)、雅羅安(Yanoam)、以色列等民族的軍隊。

介紹

埃及學弗林德斯•皮特里於1896年在底比斯古城的法老麥倫普塔赫祭廟中發現了這座石碑。[1] 皮特里有評論說,「這座石碑的名聲會超過我發現的所有其他東西」。[2]如今它收藏在開羅的埃及博物館。碑文的一個不完整的抄件在卡納克被發現。[3] 石碑高度為318厘米或大約10英尺,寬度163厘米。[4]碑文的主體先是敘述文字,最後以一首詩歌結束,這正是當時埃及新王國時代的碑文風格。碑文記載的年代為「(法老麥倫普塔赫在位)五年,夏季第三月,三日」,大約為公元前1209或前1208年。

碑文聲名顯赫的原因在於這是唯一提到以色列( "Isrir" 或者 "Israel")的古埃及文字記錄。同樣碑文也是至今為止發現的證明以色列存在的年代最古的證據。因此許多學者將此石碑稱為以色列石碑。這個稱謂有些誤導的性質,因為碑文內容明顯不是為以色列而作的,僅僅是在行文中提到一次以色列罷了。

只有一行提到了以色列,該行的譯文為:「以色列慘遭蹂躪,幾乎滅種」("Israel is wasted, bare of seed")。該行另一種譯文為「以色列荒蕪,其種無存」("Israel lies waste, its seed no longer exists")。碑文提到迦南地的內容很少。以色列僅僅是和亞實基倫(Ashkelon)、基色(Gezer)和雅羅安(Yanoam)一起在碑文中提到一次罷了。法老麥倫普塔赫是在碑文中插入了這行提到他在迦南地的戰役,但碑文主要內容是他對利比亞部落和海上民族的戰役的勝利。提到麥倫普塔赫的迦南地戰役的碑文內容是,「迦南悲哀地臣服。亞實基倫被征服。基色被攻占。雅羅安不復存在。以色列慘遭蹂躪,幾乎滅種。」

現在人們對於碑文的分歧集中在法老麥倫普塔赫的迦南戰役是否真實發生。另外人們對碑文是否真實描述迦南戰役也產生了疑問,懷疑碑文是否同亞述文獻一樣從來不承認亞述的戰敗。持懷疑觀點的人們指出,另一篇關於卡疊石戰役的碑文明確了麥倫普塔赫的父親拉美西斯二世對迦南地的統治十分穩固。因此麥倫普塔赫即位後再次征服迦南地的戰役就顯得奇怪了。除非當地爆發了叛亂,以至於麥倫普塔赫認為有必要為了重建埃及統治而敉平叛亂。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麥倫普塔赫對迦南地的統治不怎麼穩固。

<hiero>i-i-z:Z1s*Z1s:r-i-A-r:Z1-T14-A1*B1:Z2s</hiero>以上為碑文「以色列」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由於碑文中「以色列」只出現一次,使得專家搜集信息推斷此處「以色列」的所指較為困難。碑文明確此「以色列」是指一個民族,而不是國家。因為此處「以色列」象形文字中沒有「國家」這個表意符號。碑文中和以色列同列的敵人亞實基倫(Ashkelon)、基色(Gezer)和雅羅安(Yanoam),象形文字符號組合中有「城邦」的表意符號。

這個「城邦」符號形如「一根投擲棒加三座山」。而我們所見的「以色列」的象形文字符號組合卻使用了另一個表示埃及之外民族的表意符號,形如「一根投擲棒加一個男人加一個女人,在這個男人和女人的下方有三條豎線」。埃及人使用這個符號來表示遊牧民族,或者說是沒有自己固定城市的民族。於是碑文的這種表達方式暗示了在法老麥倫普塔赫第五年,以色列人處在半遊牧狀態或者居於鄉村的狀態。除了這個分析之外,學者對當時以色列的其他狀況得出結論非常少。


Donald Redford提出的理論認為此「以色列」是一支與貝都因人類似的遊牧人,埃及人稱之為「Shasu」。Redford注意到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的Soleb temple里的記載公元前15世紀的「Shasu」族群的列表中,有一個是「Yhw,在Shasu之地」。Yhw被認為是Yaw或Yahweh的早期形式。而Yahweh正是希伯來語聖經(基督教的聖經舊約)里以色列的上帝。這個以色列人和Shasu存在關係的學說被質疑。因為在麥倫普塔赫石碑碑文中,以色列人並未被描繪為Shasu。碑文中以色列人與迦南城邦亞實基倫人、基色人和雅羅安人,兩者在服裝和髮型上別無二致。[5]碑文中的亞實基倫人等城邦人民正在保衛自己的城市。「以色列」人緊接着在這些迦南地的城邦人民之後被提到。看來人們對此不會形成成熟可靠的結論。在麥倫普塔赫石碑之後,下一個提到以色列的非聖經文獻就是300年後的米沙石碑。米沙石碑碑文記載了以色列王暗利摩押人的戰爭。麥倫普塔赫石碑時代200年後掃羅成為以色列聯合王國的王。這200年的歷史聖經的記載很粗略。以色列如何轉變為一個王國仍然需要研究。無論如何,麥倫普塔赫石碑是以色列歷史的重要資料,它是關於「以色列」的第一次官方紀錄,儘管信息不多。

Institute of Southern Adventist University 的Michael G. Hasel提出,在公元前13世紀晚期,以色列已經成為迦南地的一支成熟的政治力量。他認為麥倫普塔赫石碑固然沒有使得我們明確當時以色列的社會狀況,但碑文的確提到以色列意味着他成為埃及人在迦南地必須面對的政治實體。

參考文獻

  1. Ian Shaw & Paul Nicholson, The Dictionary of Ancient Egypt, British Museum Press, (1995), pp.183-184
  2. Flinders Petrie: A life in archaeology. Margaret Drower, 1985
  3. Redmount, op.cit., p.97
  4. Alessandro Bongioanni & Maria Croce (ed.), The Treasures of Ancient Egypt: From the Egyptian Museum in Cairo, Universe Publishing, a division of Ruzzoli Publications Inc., 2003. p.186
  5. Stager, Lawrence E., "Forging an Identity: The Emergence of Ancient Israel" in Michael Coogan ed.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iblical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