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鹿花菌」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32: 行 32:
  
 
|}
 
|}
'''鹿花菌'''(学名Gyromitra esculenta),又名鹿花蕈或河豚菌,是鹿花菌属下的假羊肚菌,分布在欧洲及北美洲。它们生长在针叶林的沙质土壤,于春天及初夏长成。食用未处理的鹿花菌可以致命,中毒的征状包括在食用后几小时出现呕吐及腹泻,接着是头昏、昏睡及头痛。严重的可以导致谵妄及昏迷,5-7日后可能会死亡。但在斯堪地那维亚、东欧及北美洲的五大湖地区鹿花菌是一种著名的美食。一般在处理鹿花菌时会将之煮成半熟,处理后的鹿花菌可以作为西式蛋饼或汤的材料,或是可以嫩煎来吃。<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2944600457726955&wfr=spider&for=pc 这东西,俗称“鹿花菌”,野外见到别乱碰,有毒能致人丧命!], 百家号, 2020-01-18</ref>
+
'''鹿花菌'''(学名Gyromitra esculenta),又名鹿花蕈或河豚菌,是鹿花菌属下的假羊肚菌,分布在欧洲及北美洲。它们生长在针叶林的沙质土壤,于春天及初夏长成。食用未处理的鹿花菌可以致命,中毒的征状包括在食用后几小时出现呕吐及腹泻,接着是头昏、昏睡及头痛。严重的可以导致谵妄及昏迷,5-7日后可能会死亡。但在[[ 斯堪地那维亚]] [[ 东欧]] [[ 北美洲]] 的五大湖地区鹿花菌是一种著名的美食。一般在处理鹿花菌时会将之煮成半熟,处理后的鹿花菌可以作为西式蛋饼或汤的材料,或是可以嫩煎来吃。<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2944600457726955&wfr=spider&for=pc 这东西,俗称“鹿花菌”,野外见到别乱碰,有毒能致人丧命!], 百家号, 2020-01-18</ref>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鹿花菌素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鹿花菌素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 分类及命名 ==
 
== 分类及命名 ==
 
 鹿花菌首先是于1800年由Christian Hendrik Persoon所描述,并被分类在马鞍菌属下。 后来于1849年埃利亚斯·马格努斯·弗里斯(Elias Magnus Fries)将之分类到鹿花菌属下。鹿花菌属学名的古希腊文意思是“圆头饰带”。 种小名是拉丁文“可食用”的意思。
 
 鹿花菌首先是于1800年由Christian Hendrik Persoon所描述,并被分类在马鞍菌属下。 后来于1849年埃利亚斯·马格努斯·弗里斯(Elias Magnus Fries)将之分类到鹿花菌属下。鹿花菌属学名的古希腊文意思是“圆头饰带”。 种小名是拉丁文“可食用”的意思。
 鹿花菌是假羊肚菌的一种,因它们的外观像羊肚菌。其他的假羊肚菌包括赭鹿花菌、卡罗来纳鹿花菌及大鹿花菌等,只含有少量,甚至没有鹿花菌素。   
+
 鹿花菌是假羊肚菌的一种,因它们的外观像羊肚菌。其他的假羊肚菌包括赭鹿花菌、[[ 卡罗来纳]] 鹿花菌及大鹿花菌等,只含有少量,甚至没有鹿花菌素。   
 
 传统上认为鹿花菌是属于马鞍菌科的。核糖体DNA的研究发现鹿花菌较为接近平盘菌属,连同Pseudorhizina及Hydnotrya 组成新的平盘菌科分支。  
 
 传统上认为鹿花菌是属于马鞍菌科的。核糖体DNA的研究发现鹿花菌较为接近平盘菌属,连同Pseudorhizina及Hydnotrya 组成新的平盘菌科分支。  
 
== 特征 ==
 
== 特征 ==
行 42: 行 42:
 
 鹿花菌,真菌的一种,广泛分布于欧洲和北美。它在春季和初夏出现,一般生长在松柏树下的沙质土壤中。它的子实体(即蘑菇)呈不规则大脑形状,颜色一般是深 棕色,约10厘米高,15厘米宽,栖息在月6厘米高的白色粗壮的菌柄上。尽管属于有毒的不可食用菌种,但它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欧、北美五大湖北部地区 等地,仍然是一种流行的美食。在西班牙,它是禁售的。在芬兰,它的售卖不被禁止,但必须伴有明确的警告标示和正确使用的详细说明。它不能生吃,食用时必须 把它煮的半熟,但即使是充分煮熟,也不能保证完全安全。  
 
 鹿花菌,真菌的一种,广泛分布于欧洲和北美。它在春季和初夏出现,一般生长在松柏树下的沙质土壤中。它的子实体(即蘑菇)呈不规则大脑形状,颜色一般是深 棕色,约10厘米高,15厘米宽,栖息在月6厘米高的白色粗壮的菌柄上。尽管属于有毒的不可食用菌种,但它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欧、北美五大湖北部地区 等地,仍然是一种流行的美食。在西班牙,它是禁售的。在芬兰,它的售卖不被禁止,但必须伴有明确的警告标示和正确使用的详细说明。它不能生吃,食用时必须 把它煮的半熟,但即使是充分煮熟,也不能保证完全安全。  
 
== 分布及生长地 ==
 
== 分布及生长地 ==
幼期的鹿花菌皱褶较少
+
 鹿花菌生长在温带针叶林及落叶林的沙质土壤。它们很多时会长在松树下,有时也会在白杨树下。采集期是介乎4月至7月,比其他的要早,有时甚至会在溶雪期间长成。一些年间它们的数量可以很丰富,而在另一些年间则可以很稀有。在一些已开发的地方也可以见到它们生长,如溪流、木板、犁地、烧林及路边。 鹿花菌在北美洲的山区及北部针叶林(如内华达山脉及喀斯喀特山脉)尤为丰富,但其实其分布遍及整个大洲,并南至墨西哥。  它们在中欧也很普遍,较多分布在西部及山区。在[[ 北爱尔兰]] [[ 土耳其]] 西部的[[ 乌沙克省]] 及东南岸安塔利亚省的卡斯(Kaş)也有纪录发现鹿花菌。  
幼期的鹿花菌皱褶较少
 
 鹿花菌生长在温带针叶林及落叶林的沙质土壤。它们很多时会长在松树下,有时也会在白杨树下。采集期是介乎4月至7月,比其他的要早,有时甚至会在溶雪期间长成。一些年间它们的数量可以很丰富,而在另一些年间则可以很稀有。在一些已开发的地方也可以见到它们生长,如溪流、木板、犁地、烧林及路边。 鹿花菌在北美洲的山区及北部针叶林(如内华达山脉及喀斯喀特山脉)尤为丰富,但其实其分布遍及整个大洲,并南至墨西哥。  它们在中欧也很普遍,较多分布在西部及山区。在北爱尔兰、土耳其西部的乌沙克省及东南岸安塔利亚省的卡斯(Kaş)也有纪录发现鹿花菌。  
 
 
== 毒性 ==
 
== 毒性 ==
100年前,人们就已知道鹿花菌带有毒性。那时,人们以为多数食用鹿花菌后中毒是由于人体的过敏反应,而未加注意。直到20纪70年代,人们才相信鹿花菌是可以致命的。在东欧及斯堪地那维亚,经常出现食用鹿花菌后死亡的事件,1971年,波兰统计因食用鹿花菌的死亡案例达23%。但由于处理得当,死亡率自20世纪中叶就开始下降:在1952~2002年的瑞典,就没有再出现鹿花菌的致命报告。<br>
+
100年前,人们就已知道鹿花菌带有毒性。那时,人们以为多数食用鹿花菌后中毒是由于人体的过敏反应,而未加注意。直到20纪70年代,人们才相信鹿花菌是可以致命的。在东欧及[[ 斯堪地那维亚]] ,经常出现食用鹿花菌后死亡的事件,1971年,波兰统计因食用鹿花菌的死亡案例达23%。但由于处理得当,死亡率自20世纪中叶就开始下降:在1952~2002年的瑞典,就没有再出现鹿花菌的致命报告。<br>
 
"鹿花菌素"的致死量幼儿为每公斤10~30毫克,成人每公斤20~50毫克,相当于约0.2~0.6公斤及0.4~1公斤的新鲜鹿花菌。不同地区的鹿花菌的毒性含量也不同,较高海拔的毒素含量较海拨低的少。<br>
 
"鹿花菌素"的致死量幼儿为每公斤10~30毫克,成人每公斤20~50毫克,相当于约0.2~0.6公斤及0.4~1公斤的新鲜鹿花菌。不同地区的鹿花菌的毒性含量也不同,较高海拔的毒素含量较海拨低的少。<br>
 
 食用鹿花菌后的中毒症状一般于食用后6~12小时内出现。初期先是反胃、呕吐及含血的腹泻,若呕吐及腹泻严重更会有脱水。再后来是眩晕、昏睡、手震、运动失调、眼球震颤,再后来开始头痛、发热。其他的真菌中毒很少会有这个征状。有的还表现在肾毒性、肝毒性及神经毒性。患者会出现黄疸、肝脏及脾脏涨大,血糖上升,接着下降,继而出现肝毒性。有时还会引发变性血红素血症,令患者呼吸困难及发绀。严重中毒的可能会引起神经系统问题,如精神错乱、肌肉自发性收缩及眩晕、瞳孔放大演变至昏迷、循环性虚脱及呼吸停止。
 
 食用鹿花菌后的中毒症状一般于食用后6~12小时内出现。初期先是反胃、呕吐及含血的腹泻,若呕吐及腹泻严重更会有脱水。再后来是眩晕、昏睡、手震、运动失调、眼球震颤,再后来开始头痛、发热。其他的真菌中毒很少会有这个征状。有的还表现在肾毒性、肝毒性及神经毒性。患者会出现黄疸、肝脏及脾脏涨大,血糖上升,接着下降,继而出现肝毒性。有时还会引发变性血红素血症,令患者呼吸困难及发绀。严重中毒的可能会引起神经系统问题,如精神错乱、肌肉自发性收缩及眩晕、瞳孔放大演变至昏迷、循环性虚脱及呼吸停止。
 
 
== 地理变化 ==
 
== 地理变化 ==
 
 不同地区的鹿花菌群落含有不同的毒性。在较高海拔的群落毒素含量较低地的少;另外在洛矶山脉西边的含量也较东边的少。 西边也曾出现中毒的个案,但总比欧洲的来得更少。
 
 不同地区的鹿花菌群落含有不同的毒性。在较高海拔的群落毒素含量较低地的少;另外在洛矶山脉西边的含量也较东边的少。 西边也曾出现中毒的个案,但总比欧洲的来得更少。
行 63: 行 60:
 
 一甲基肼、methylformylhydrazine 及鹿花菌素及生鹿花菌都被证实是致癌的。虽然鹿花菌对人类未必致癌,但也存在风险。毒素可能会积聚在体内鹿花菌可以分解出最少11种不同的肼,但潜在的致癌物未必可以煮成半熟来清除。
 
 一甲基肼、methylformylhydrazine 及鹿花菌素及生鹿花菌都被证实是致癌的。虽然鹿花菌对人类未必致癌,但也存在风险。毒素可能会积聚在体内鹿花菌可以分解出最少11种不同的肼,但潜在的致癌物未必可以煮成半熟来清除。
 
== 食用 ==  
 
== 食用 ==  
 虽然鹿花菌是有毒的,但在欧洲及北美洲多个国家都有出售。 以往波兰有出口到德国,但现时德国与及瑞士都禁止出售。 在瑞典也有警告食用鹿花菌的危险,并限制食店购买鹿花菌。 在保加尼亚仍有食用、售卖及出口鹿花菌。  在一些国家,如西班牙及庇利牛斯山东部,都将鹿花菌视为美食,有很多人经常食用鹿花菌而从来都没有发病。不过,鹿花菌仍然被列为有害的真菌,在西班牙售卖亦受到禁止。在芬兰仍可以买卖鹿花菌  ,但出售时必须有适当的警告及指示。也有处理后及罐头鹿花菌出售,可以即时食用。芬兰官方统计于2006年及2007年就分别有21.9吨及32.7吨的鹿花菌售出。于2002年就估计在芬兰每年食用了数百吨的鹿花菌。  在美国五大湖地区及一些西部州份也有食用鹿花菌。芬兰菜中会将鹿花菌夹在西式蛋饼中、或是与牛油一同嫩煎、或是夹在批中。另外,也可将鹿花菌煮汤。一般的调味料包括香芹、虾夷葱、莳萝及黑胡椒。
+
 虽然鹿花菌是有毒的,但在欧洲及北美洲多个国家都有出售。 以往波兰有出口到德国,但现时德国与及瑞士都禁止出售。 在瑞典也有警告食用鹿花菌的危险,并限制食店购买鹿花菌。 在保加尼亚仍有食用、售卖及出口鹿花菌。  在一些国家,如[[ 西班牙]] 及庇利牛斯山东部,都将鹿花菌视为美食,有很多人经常食用鹿花菌而从来都没有发病。不过,鹿花菌仍然被列为有害的真菌,在西班牙售卖亦受到禁止。在[[ 芬兰]] 仍可以买卖鹿花菌  ,但出售时必须有适当的警告及指示。也有处理后及罐头鹿花菌出售,可以即时食用。芬兰官方统计于2006年及2007年就分别有21.9吨及32.7吨的鹿花菌售出。于2002年就估计在芬兰每年食用了数百吨的鹿花菌。  在美国五大湖地区及一些西部州份也有食用鹿花菌。芬兰菜中会将鹿花菌夹在西式蛋饼中、或是与牛油一同嫩煎、或是夹在批中。另外,也可将鹿花菌煮汤。一般的调味料包括香芹、虾夷葱、莳萝及黑胡椒。
 
=== 处理 ===
 
=== 处理 ===
 
 只要除去大部份鹿花菌素,鹿花菌就可以安全食用。有建议可以先风干鹿花菌,再煮熟或直接烧烤就可以除去鹿花菌素。新鲜的鹿花菌可以先切片,以大量的水将之煮成半熟两次,每次需时5分钟及用清水冲洗。每一次煮都可以将鹿花菌素减少至十分之一。鹿花菌素会滤到水中,所以煮过的水必须倒去,并以清水补充。风干也可以降低鹿花菌素的浓度,十日风干就可以令鹿花菌素下降90%。不过,风干后最好都要煮熟鹿花菌。一甲基肼在87.5℃下会被蒸发。若蒸气积聚也可以造成鹿花菌素中毒,所以在室内煮鹿花菌时须留意通风问题。虽然煮沸,鹿花菌内仍会存留少量鹿花菌素。由于毒素有可能会积聚在体内,不断食用也存在着风险。
 
 只要除去大部份鹿花菌素,鹿花菌就可以安全食用。有建议可以先风干鹿花菌,再煮熟或直接烧烤就可以除去鹿花菌素。新鲜的鹿花菌可以先切片,以大量的水将之煮成半熟两次,每次需时5分钟及用清水冲洗。每一次煮都可以将鹿花菌素减少至十分之一。鹿花菌素会滤到水中,所以煮过的水必须倒去,并以清水补充。风干也可以降低鹿花菌素的浓度,十日风干就可以令鹿花菌素下降90%。不过,风干后最好都要煮熟鹿花菌。一甲基肼在87.5℃下会被蒸发。若蒸气积聚也可以造成鹿花菌素中毒,所以在室内煮鹿花菌时须留意通风问题。虽然煮沸,鹿花菌内仍会存留少量鹿花菌素。由于毒素有可能会积聚在体内,不断食用也存在着风险。

於 2020年3月10日 (二) 17:01 的最新修訂

鹿花菌

中文學名:鹿花菌

別稱:鹿花蕈,河豚菌

門:子囊菌門

綱:盤菌綱

目:盤菌目

科:平盤菌科

屬:鹿花菌屬

鹿花菌(學名Gyromitra esculenta),又名鹿花蕈或河豚菌,是鹿花菌屬下的假羊肚菌,分布在歐洲及北美洲。它們生長在針葉林的沙質土壤,於春天及初夏長成。食用未處理的鹿花菌可以致命,中毒的徵狀包括在食用後幾小時出現嘔吐及腹瀉,接着是頭昏、昏睡及頭痛。嚴重的可以導致譫妄及昏迷,5-7日後可能會死亡。但在斯堪地那維亞東歐北美洲的五大湖地區鹿花菌是一種著名的美食。一般在處理鹿花菌時會將之煮成半熟,處理後的鹿花菌可以作為西式蛋餅或湯的材料,或是可以嫩煎來吃。[1]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鹿花菌素在3類致癌物清單中。

分類及命名

鹿花菌首先是於1800年由Christian Hendrik Persoon所描述,並被分類在馬鞍菌屬下。 後來於1849年埃利亞斯·馬格努斯·弗里斯(Elias Magnus Fries)將之分類到鹿花菌屬下。鹿花菌屬學名的古希臘文意思是「圓頭飾帶」。 種小名是拉丁文「可食用」的意思。 鹿花菌是假羊肚菌的一種,因它們的外觀像羊肚菌。其他的假羊肚菌包括赭鹿花菌、卡羅來納鹿花菌及大鹿花菌等,只含有少量,甚至沒有鹿花菌素。 傳統上認為鹿花菌是屬於馬鞍菌科的。核糖體DNA的研究發現鹿花菌較為接近平盤菌屬,連同Pseudorhizina及Hydnotrya 組成新的平盤菌科分支。

特徵

鹿花菌不規則的菌蓋很像腦部,可以高10厘米及闊15厘米。初生長時菌蓋是光滑的,逐漸會長出更多皺褶。菌蓋可以是紅色、紫色、棗色或金褐色。在加利福尼亞州的鹿花菌菌蓋呈紅褐色。蕈柄是實心的,高3-6厘米及闊2-3厘米。氣味芬芳,味道清淡。孢子印是白色的,孢子則是透明的,呈橢圓形,長17-22微米。鹿花菌的外觀像羊肚菌,分別只在於羊肚菌較為對稱,呈灰色、黃褐色或褐色。羊肚菌的菌蓋也較大及深色。 鹿花菌,真菌的一種,廣泛分布於歐洲和北美。它在春季和初夏出現,一般生長在松柏樹下的沙質土壤中。它的子實體(即蘑菇)呈不規則大腦形狀,顏色一般是深 棕色,約10厘米高,15厘米寬,棲息在月6厘米高的白色粗壯的菌柄上。儘管屬於有毒的不可食用菌種,但它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歐、北美五大湖北部地區 等地,仍然是一種流行的美食。在西班牙,它是禁售的。在芬蘭,它的售賣不被禁止,但必須伴有明確的警告標示和正確使用的詳細說明。它不能生吃,食用時必須 把它煮的半熟,但即使是充分煮熟,也不能保證完全安全。

分布及生長地

鹿花菌生長在溫帶針葉林及落葉林的沙質土壤。它們很多時會長在松樹下,有時也會在白楊樹下。採集期是介乎4月至7月,比其他的要早,有時甚至會在溶雪期間長成。一些年間它們的數量可以很豐富,而在另一些年間則可以很稀有。在一些已開發的地方也可以見到它們生長,如溪流、木板、犁地、燒林及路邊。 鹿花菌在北美洲的山區及北部針葉林(如內華達山脈及喀斯喀特山脈)尤為豐富,但其實其分布遍及整個大洲,並南至墨西哥。 它們在中歐也很普遍,較多分布在西部及山區。在北愛爾蘭土耳其西部的烏沙克省及東南岸安塔利亞省的卡斯(Kaş)也有紀錄發現鹿花菌。

毒性

100年前,人們就已知道鹿花菌帶有毒性。那時,人們以為多數食用鹿花菌後中毒是由於人體的過敏反應,而未加注意。直到20紀70年代,人們才相信鹿花菌是可以致命的。在東歐及斯堪地那維亞,經常出現食用鹿花菌後死亡的事件,1971年,波蘭統計因食用鹿花菌的死亡案例達23%。但由於處理得當,死亡率自20世紀中葉就開始下降:在1952~2002年的瑞典,就沒有再出現鹿花菌的致命報告。
"鹿花菌素"的致死量幼兒為每公斤10~30毫克,成人每公斤20~50毫克,相當於約0.2~0.6公斤及0.4~1公斤的新鮮鹿花菌。不同地區的鹿花菌的毒性含量也不同,較高海拔的毒素含量較海撥低的少。
食用鹿花菌後的中毒症狀一般於食用後6~12小時內出現。初期先是反胃、嘔吐及含血的腹瀉,若嘔吐及腹瀉嚴重更會有脫水。再後來是眩暈、昏睡、手震、運動失調、眼球震顫,再後來開始頭痛、發熱。其他的真菌中毒很少會有這個徵狀。有的還表現在腎毒性、肝毒性及神經毒性。患者會出現黃疸、肝臟及脾臟漲大,血糖上升,接着下降,繼而出現肝毒性。有時還會引發變性血紅素血症,令患者呼吸困難及發紺。嚴重中毒的可能會引起神經系統問題,如精神錯亂、肌肉自發性收縮及眩暈、瞳孔放大演變至昏迷、循環性虛脫及呼吸停止。

地理變化

不同地區的鹿花菌群落含有不同的毒性。在較高海拔的群落毒素含量較低地的少;另外在洛磯山脈西邊的含量也較東邊的少。 西邊也曾出現中毒的個案,但總比歐洲的來得更少。

生物化學

鹿花菌的有毒成份一直難倒了研究人員,直至1968年才能分解出鹿花菌素。鹿花菌素是一種揮發溶解的肼複合物,在身體水解後成為一甲基肼。鹿花菌內也含有其他可以產生一甲基肼的衍生物,雖然含量較少,但對毒性的影響則不明。鹿花菌的毒素會與5-磷酸吡哆醛產生化學反應形成肼,降低了穀氨酸脫羧酶的活躍性而影響了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的生成,造成神經系統徵狀。一甲基肼會造成人體內的氧化壓力,導致正鐵血紅蛋白血症。 在代謝一甲基肼時會產生N-甲基-N-甲酰肼(N-methyl-N-formylhydrazine),經細胞色素p450氧化代謝後會產生甲基根。甲基根會導致肝臟壞死。抑制二胺氧化酶會令組織胺水平上升,導致頭痛、反胃、嘔吐及腹痛。

徵狀

鹿花菌中毒的徵狀一般都是與消化道及神經系統有關。徵狀會於食用後的6-12小時內出現,也有嚴重的個案於食用後2小時就出現。初期徵狀發生在消化道,先是反胃、嘔吐及含血的腹瀉。若嘔吐及腹瀉嚴重更會有脫水。眩暈、昏睡、手震、運動失調、眼球震顫,及後來的頭痛; 經常也會有發熱,其他的真菌中毒很少會有這個徵狀。在大部份個案中,發熱過後的2-6日就會康復。 一些個案中會出現沒有徵狀的階段,在初期徵狀後出現明顯的毒性,如腎毒性、肝毒性及神經毒性。這些情況往往在1-3日後出現。患者會出現黃疸,肝臟及脾臟會漲大,一些的血糖水平會上升,接着下降,繼而出現肝毒性。血管內的溶血會令紅血球被破壞,增加了自由血紅素及血紅素尿,再造成腎毒性或腎衰竭。有時更會引發變性血紅素血症,令患者呼吸困難及發紺。嚴重中毒的可能會引起神經系統問題,如精神錯亂、肌肉自發性收縮及眩暈、瞳孔放大演變至昏迷、循環性虛脫及呼吸停止。5-7天後可能會死亡。

治療

治療都是輔助性的。在食用後幾小時內用活性炭洗胃可以減輕中毒情況。不過,因為徵狀很多時較遲出現,患者往往未必得到治療,限制了其效能。嚴重嘔吐或腹瀉的患者需要靜脈輸液。觀察氧化血紅素水平、電解質、肝臟及腎臟功能、驗尿、及全血細胞計數來檢查及處理不正常的地方。腎功能受損或衰竭可以透析來治療。 出現溶血的患者需要輸血來補充失去的紅血球,變性血紅素血症則需要以注射亞甲藍。 維他命B6可以抵消一甲基肼造成的酶抑制作用,從而繼續γ-氨基丁酸的合成,舒緩徵狀。 維他命B6隻適合神經系統的徵狀,並不能舒緩肝毒性。初期可以服用每公斤25毫克,並可以在沒有改善徵狀的情況下重複使用至15-30克。 苯二氮䓬類藥物可以調節γ-氨基丁酸受體,從而增加維他命B6的效能,故會用來控制暈眩。另外,一甲基肼是會抑制葉酸轉變成亞葉酸,所以每天服用20-200毫克亞葉酸可以幫助治療。

致癌性

一甲基肼、methylformylhydrazine 及鹿花菌素及生鹿花菌都被證實是致癌的。雖然鹿花菌對人類未必致癌,但也存在風險。毒素可能會積聚在體內鹿花菌可以分解出最少11種不同的肼,但潛在的致癌物未必可以煮成半熟來清除。

食用

雖然鹿花菌是有毒的,但在歐洲及北美洲多個國家都有出售。 以往波蘭有出口到德國,但現時德國與及瑞士都禁止出售。 在瑞典也有警告食用鹿花菌的危險,並限制食店購買鹿花菌。 在保加尼亞仍有食用、售賣及出口鹿花菌。 在一些國家,如西班牙及庇利牛斯山東部,都將鹿花菌視為美食,有很多人經常食用鹿花菌而從來都沒有發病。不過,鹿花菌仍然被列為有害的真菌,在西班牙售賣亦受到禁止。在芬蘭仍可以買賣鹿花菌 ,但出售時必須有適當的警告及指示。也有處理後及罐頭鹿花菌出售,可以即時食用。芬蘭官方統計於2006年及2007年就分別有21.9噸及32.7噸的鹿花菌售出。於2002年就估計在芬蘭每年食用了數百噸的鹿花菌。 在美國五大湖地區及一些西部州份也有食用鹿花菌。芬蘭菜中會將鹿花菌夾在西式蛋餅中、或是與牛油一同嫩煎、或是夾在批中。另外,也可將鹿花菌煮湯。一般的調味料包括香芹、蝦夷蔥、蒔蘿及黑胡椒。

處理

只要除去大部份鹿花菌素,鹿花菌就可以安全食用。有建議可以先風乾鹿花菌,再煮熟或直接燒烤就可以除去鹿花菌素。新鮮的鹿花菌可以先切片,以大量的水將之煮成半熟兩次,每次需時5分鐘及用清水沖洗。每一次煮都可以將鹿花菌素減少至十分之一。鹿花菌素會濾到水中,所以煮過的水必須倒去,並以清水補充。風乾也可以降低鹿花菌素的濃度,十日風乾就可以令鹿花菌素下降90%。不過,風乾後最好都要煮熟鹿花菌。一甲基肼在87.5℃下會被蒸發。若蒸氣積聚也可以造成鹿花菌素中毒,所以在室內煮鹿花菌時須留意通風問題。雖然煮沸,鹿花菌內仍會存留少量鹿花菌素。由於毒素有可能會積聚在體內,不斷食用也存在着風險。

培植

已發現了低鹿花菌素含量的鹿花菌菌株,且已有培植這種菌株。故此將來可就培植更安全的菌株進行研究。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