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鹰击八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鹰击八号(汉语拼音字母缩写为“YJ-8”)飞航式反舰导弹(北约代号CSS-N-4,绰号Sardine (沙丁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研制的一个飞航导弹系列,由中国飞航导弹研究院(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第三研究院)开发,由此发展出一系列舰对舰、空对舰、潜对舰,岸对舰以及空对地导弹,并外销多国,出口业务由飞航导弹研究院所属的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经营。中国军队装备的鹰击八号及其衍生型号包括鹰击8/81/82以及鹰击83/84/85(YJ-8/81/82;YJ-83/84/85)等[1],该系列出口系列型号名为C801/802。

因其最初被发现时因与国的飞鱼反舰导弹外观布局相似,外界有“中国飞鱼”之称,但两者内部结构不尽相同。

研制过程

鹰击八号源于1970年代初中国海军提出研制用于强-5攻击机挂载的空对舰小型战术飞航式导弹的需求,最初设想舰对舰/空对舰“一弹多用”,采用带助推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高亚音速,超低空飞行。1973年10月主发动机样机完成试制。1975年提出论证方案,1977年9月正式批准研制方案,命名为“鹰击八号”。总设计师是梁守槃。

1970年代末由于空中挂载平台研制不确定的问题,决定先研制舰对舰型,用于改装24型快艇以及改装一艘开工的33G型潜艇(采用水面发射形式)。换装鹰击八号的053H2型护卫舰在1982年被批准建造。

1978年底开始导弹在陆地上进行模拟飞行试验,1982年开始进行海上发射试验。在1985年进行的定型试验中,改装后的24型导弹艇发射6枚鹰击八号导弹全部命中靶标,其中一发击沉了作为靶船的排水量一千吨级的542号护卫舰。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35周年阅兵中,鹰击八号导弹首次公开露面[2]

鹰击八号导弹的弹头为椭圆球形,圆柱形弹体,弹翼和舵面布局为“X–X”的样式,弹体从前向后分别为雷达舱、驾驶仪舱、固体火箭发动机、尾舱和助推器。采用“自控”加“自导”控制体制,中段巡航阶段由自动驾驶仪和无线电高度表控制在一定距离内按预定的航向飞行,末端单脉冲主动雷达制导,末制导雷达开机捕捉并跟踪目标,导引导弹飞向目标,采用超低空掠海飞行的攻击方式,巡航高度通常是20-30米,末端阶段高度下降到5米,导弹击中船的水线部位半穿甲爆破型战斗部穿透船舷在内部爆炸以对敌人造成最大的损伤。

与早期中国反舰导弹如上游/海鹰/鹰击系列相比,全新设计的鹰击八号外形已大大缩小,导弹尺寸紧凑的优势是可用于更广泛的装载平台,如之前中国大型反舰导弹不能装用的空基、潜基平台,或者在单一搭载平台可携带数量更多的导弹

型号系列

由于最初批准项目是用于空基发射平台的空对舰导弹,因此用“鹰击”命名,后来因配套载机不确定的原因,率先发展了用于舰基平台的鹰击8舰对舰导弹,于1987年批准定型。 鹰击83实际上是少有的先有出口型号C802的基础上发展的中国军队装备序列型号,C802近似鹰击83的原型弹。与中国海军用鹰击8系列和出口型C801系列的亚型号有对应不同的是,出口型C802系列和中国海军用鹰击83系列独立发展各成系列。

外界很多资料曾把鹰击82与C802两个型号混为一谈,鹰击82实际上是鹰击8系列中的潜射型号;出口型号C802是在鹰击8基础上使用小型喷气发动机发展的增程型(对应本国装备型号是鹰击83),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亚型号。

视频

鹰击八号 相关视频

独家解密中国反舰导弹大家族:鹰击系列导弹
代表中国反舰导弹技术的飞跃,详解鹰击-83反舰导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