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鷹角龍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鷹角龍屬
圖片來自xiaojiaowa

鹰角龙属属名Aquilops)是一属早期植食性角龙类恐龙,生存于大约1.08亿到1.04亿年前早白垩世北美,模式种为美洲鹰角龙A. americanus)。

叙述

颅骨长84.2毫米,显示正模标本可能并非来自一具成年个体。与相关物种的比较表明,其长度可能为成体的60%。马特·威德尔估计成年鹰角龙体长为60厘米,重1.5公斤。

作者建立了该属的几个独有衍征:喙(rostral)或鼻喙(snout beak)的骨质核心向下弯曲,顶部有拱形龙骨(keel),前面有一突起;侧视图中,齿列(tooth row)前方的上颚轮缘(upper jaw rim)超过其凹面总长度;眶前窗长度是其宽度两倍,有一个尖尖的后部,位于眼窝下方。

发现与命名

1997年,古生物学家斯克特·麦德森(Scott Madsen)在蒙大拿州南部卡本县发现了一些零散化石和部分颅骨。进行标本准备工作时,其被假设为来自一只西风龙,然而,麦德森后来发现这些化石属于一个新物种。

2014年,模式种美洲鹰角龙(Aquilops americanus)由安德鲁·法克、W·戴斯蒙·马克斯威尔(W. Desmond Maxwell)、理查德·L·塞费利(Richard L. Cifelli)和马特·J·威德尔命名、叙述。属名取自拉丁语单词aquila(“鹰”)和希腊语单词ὤψ/ops(“面孔”),意为“老鹰面部”,指其鼻部形状;种名americanus指其代表了美洲发现的第一种分类明确的基础新角龙类。[1]

正模标本OMNH 34557发现于克洛夫利组,年代为阿尔比阶中期至晚期,含部分带有下颚的颅骨,来自一只幼龙,颅后和上颚是主要的缺失部位。这一标本是在1997年由国家地理学会支持并由塞费利指导的一次探险中发现的。

分类学

鹰角龙被放置在新角龙类中。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其演化位置相当基础,在进化树中位于纤角龙之下,只有辽宁角龙比这一物种更原始。其处在更衍生的位置,例如作为一种纤角龙科或原角龙科的可能性较小,且不太可能是角龙科

标本是亚成体的事实可能扭曲了这些结果,因为青少年个体通常表现出一些“基础”特征。然而,在修正了这些可能发生变化的特征之后,得到的演化树基本上与前者一样。其所在的比鹦鹉嘴龙科更衍生的角龙类演化支被称为“新角龙类”,新角龙类在亚洲进化,因为北美基底新角龙类的存在被视为是早白垩世晚期迁徙事件的一个迹象,而鹰角龙的祖先则是从亚洲“入侵”北美。后来两次这样的事件会发生在晚白垩世早期。

參考文獻

  1. Farke, Andrew A.; Maxwell, W. Desmond; Cifelli, Richard L.; Wedel, Mathew J. A Ceratopsian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 and the Biogeography of Neoceratopsia. PLoS ONE. 2014-12-10, 9 (12): e112055 [2020-10-12]. PMC 4262212. PMID 25494182. doi:10.1371/journal.pone.01120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