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稻共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鸭稻共生 |
---|
|
鸭稻共生,或称稻鸭农法,类似鱼菜共生,是养耕共生的种类之一,指将养家鸭和耕稻同时进行的有机农业方法。现时,台湾、日本、越南和中国大陆等地的农民都有采用。
农村型态
台湾早期养鸭人家利用稻作收成由南至北收获的特性,游牧菜鸭或芦鸭,此方式称为“逃冬”、“淘冬”或“讨冬”,鸭只则称“淘冬鸭”,此赶鸭人家与养蜂人家,同为台湾农业的游牧民族。
也此方法已经实践千年以上,并登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水稻生长期间放牧鸭群,这种放牧方式称为“放青”,把这些鸭称为“中耕鸭”,相对“放青”在水稻收获期间放养鸭群称为“放埠”,鸭只则称“放埠鸭”。稻鸭共生在农药泛滥后式微,90年代初期为处理福寿螺入侵物种问题,包括台湾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地区,以鸭、鱼或昆虫来生物防治福寿螺,而以养鸭效果最佳,此法因此慢慢有复兴趋势。
鸭间稻
利用“稻鸭共作”种出来的有机米,台湾山水米公司取名为“鸭间稻”,在田间自然长大的鸭子称为“稻间鸭”,并与观树基金会合作,设置面积4分多的“有机稻场”,作为推广及提供民众体验有机耕作的场所。
有机稻场专员蔡嘉恒说,插秧2个星期后即可放养合鸭,以2个星期大的小合鸭最适合,个头与秧苗差不多高,避免踩踏秧苗。4个月后水稻成熟时,合鸭也长大,除收割稻谷外,合鸭可食用或卖掉,增加额外收入。
台湾山水米公司为鼓励栽培有机稻米,补助契作的农民每公顷3万元搓草费,并保证以市价1.5倍价格收购稻谷,同时提供米糠作为有机肥料,现在已有3个有机米产销班,契作面积达120公顷,每公顷产量约1万台斤。[1]
经营方法
在21世记初,一些台湾人向往传统有机耕作产品,由日本引进了鸭稻共生,使用的合鸭是杂交自绿头野鸭、台湾白菜鸭、北京鸭、和法国正番鸭。合鸭体型大,约3.5公斤,瘦肉多,不善飞行,抗病力强、活动力佳,有不吃禾本科特性,杂食习性(能除草、灭虫)。
支持此农法的人宣称稻田内的杂草、害虫便可作为鸭子的食物,不用除草剂和杀虫剂;鸭子的排泄物可作农作物肥料,不用化学肥;鸭子在活动时,可帮助根部吸收肥料、氧气。然而保育工作者刘克襄指出所谓的鸭稻共生只是另外圈养几只鸭做样子,用网路宣传,获取暴利,传统的稻农因为种稻辛勤,无暇再养鸭,是另有游牧的养鸭人,而非固定养在田里。
养鸭面面观
有些鸭耕稻农历经七、八年时间,其辛苦并非耕作本身,反而是防范野狗偷袭鸭群。为了防止野狗侵入,辽阔近一公顷的水稻,周遭环绕著粗大的铁丝网,并以高大的黑色布幕遮住视野。外头若有野狗经过,很难瞧见里面的情形。早几年,他们无此经验,半夜常被野狗摸黑闯入。纵使围篱再高。野狗都会想办法窜跳或钻进去,一夕之间,许多鸭子被活活咬死。而饲养的鸭,也非昔时的土鸭,而是合鸭。北京鸭、番鸭和肉鸭等数种的混生种,自身无法下蛋。尽管非昔时之土鸭,后来在饲养过程里,看著小鸭跟著稻子一起成长,感情渐深,更舍不得宰杀。长大了,只好送人,或整批卖给鸭店。[2]
参考资料
- ↑ 苗栗无毒农业系列报导/鸭间稻 打响有机米名号自由时报/地方新闻
- ↑ 小心,鸭稻共生的假象独立评论/环境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