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目录
简介
鳖溪位于富里乡境内,发源于海岸山脉,向西蜿蜒流经花东纵谷汇入秀姑峦溪,全长约18.5公里,顾名思义鳖溪流域早年有许多鳖栖息于此,阿美族人称其为“阿碧”(音译),与鳖的闽南语相当类似。 鳖溪生态丰富,除了鳖以外,菊池氏细鲫、台东间爬岩鳅与日本瓢鳍鰕虎都是当地的指标物种,日本瓢鳍鰕虎(俗称日本秃头鲨)属于河海洄游鱼类,鱼卵在淡水鳖溪上游孵化后,仔鱼被河川带往下游沿著秀姑峦溪出海,在海中成长到成熟繁殖期,会再沿著出海口洄游到秀姑峦溪、鳖溪中游产卵繁殖。 [1]
地名由来
日本秃头鲨被阿美族人称为“哈拉”,当地的地名“吉哈拉艾”便是由此得名,早在台23线开通以前,早在阿美族的先祖溯源而上开垦以前,哈拉便已往返于出海口到鳖溪这段80公里的洄游长河,繁衍了世世代代。 从“鳖”溪与吉“哈拉”艾的命名,即可领略当年的生态景象;然而随著人为开发,水泥护堤兴建、河道疏濬工程,加上人为捕捞与外来种入侵,鳖溪的鳖愈来愈少;而为了取水、灌溉取良田、防范洪患的拦河堰、固床工等河川横构物,更成为了“哈拉”无法回家的阻碍,洄游之路因此中断,几乎快要从吉哈拉艾的溪流中绝迹。
当地居民雅各说明,吉哈拉艾中上游的河床原本有许多大石头,“那些石头缓冲了河流的速度,同时净化水质。”他说,早年为了疏濬,政府把这些石头搬走,却造成河流速度变快,生物栖地也因此改变。 讲师阿任说,大石头的迎水面可以阻挡河水,且在石头后方形成一处水流差异的“潭-濑”,“潭-濑是两种地形的合称,潭是指较深的水域,可以供大鱼栖息、濑则较浅,有小虾小鱼活动,是河川中的重要生物栖息地。”他说,大石头消失加速了河道侵蚀,造成两岸波堤的掏空,必须放置消波块,同时减少了生物栖息地,却因为这些栖息地在水中,不容易发现,过去一直不被重视。
还石于河
为了恢复生机,九河局决定“还石于河”。工程师说,要还也不能随便还,必须让大自然决定石头应该所处的位置,先以软性工法抛填石块排列成石渠后,随著大雨、洪水冲刷搬运,顺应地形形成“濑间”,河床骨架成形后,潭、濑便能自然维持,“一来构成生物栖地,更重要的是能减少河道侵蚀,解决安全问题。”
此外,对于23道拦河堰,当地农民卡住表示,祖先也有种水稻田,在山上还有著名的天空梯田,“他们取水不会把整个河给截断,可能是传统工法不会做出这样坚固的工程,也可能是他们根本不会想这么做。”他说,祖先留下的百年水圳,仅在河道旁边凿石一条宽度不到一公尺的水道,引水到农田、家里去使用,“工程科技进步了,人类的智慧却退步很多。”
卡住说,早年农田水利会取水灌溉了下游大面积的水稻田,就是因为鳖溪的水质清澈才能造就远近驰名的富里米,“其实不是说要恢复河川生态把拦河堰拆除就不能灌溉良田,只要改用抽水机就好了,抽水机可以管理水量,又不会把河流整个截断。”
继续沿著河往下游走,丰南社区发展协会前理事长王晋英拿著84年的黑白照片指出,以前的河道较为宽阔,但后来为了耕作,人为将左岸的行水区填土成为水田,并用石头固定边坡,导致河道于此收窄,“刚开始问题当然不大,但滴水能穿石,河道收窄后,河流加速、向下侵蚀,日积月类之下河床已经侵蚀到母岩,更导致左岸的边坡开始受到侵蚀,有掏空的危险。”他表示,自己十年前担任理事长时便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时还被指为危险部落,政府拨款兴筑了右岸的水泥堤防,然而却是治标不治本。”
幸好,经过充分沟通与讨论,这次九河局决定将加法工程转为减法工程,课长黄郅达表示,“河川整治其实有很多种方式,硬体工程与软体工程并没有绝对的好坏,而是应该要因地制宜,更重要的是尊重地方居民的意见。”他表示,九河局把这里的农田征收后“还地于河”,且同时保留了一小块要做为生态池,有助于社区营造的工作。
黄郅达课长工程讲解
第九河川局规划课课长黄郅达说,政府过去习惯发包给工程公司做,但这次透过平台讨论让社区居民全体动起来,政府出资协助,让民众自己投入设计与搭建,“工程可以成为他们期盼的样子,也因为亲手整治让人民对于河川有更深的认同,未来也会更加爱护。”他也说,其实原住民有很多智慧是工程师的教科书里面没有教的,因此居民来做也能比政府单向规划来得更好。 黄郅达进一步说明,过去水利工程为了生态常会施作鱼梯工程,但是最后因为台风暴雨,鱼梯一下子就被冲毁,民众看到觉得浪费公帑,政府部门也因此却步,“可是谁说鱼梯不能冲毁,其实鱼梯不像高速公路需要全年畅通,在部分的汛期季节、台风期间可以移除中断,等到台风、洪水过后再装回去或再施做就好。”他表示,过去工程规画的鱼梯动辄上百万,但透过与地方居民共学,他们设置搭建简易的鱼梯,成本相对低很多,却有同样的功能,“就算真的被冲毁,也能很快地再搭一座回来。”
第一代的简易鱼梯虽然在9月被台风冲毁,但是第二代改良后的鱼梯也已经完工装设上去,除了设计上做了改良,摆放的位子也有所调整,黄郅达表示,“一开始以为是放在河中间,但后来发现应该要放在河侧边小鱼才会使用。”这也是共学的一个环节,不是合约买断的工程,而是反复修正的工作。
共学
第九河川局局长谢明昌说,共学不只是一两场工作坊活动,也不只是九河局和地方居民参与,共学要让政府的各机关各部门、地方与中央都参与,除了有地方居民,也可以邀请NGO团体、学者一起来参与,“大家的资讯可以共享,更重要的是各自面对不同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讨论,共同努力寻求更好的解方。”他表示,这样的沟通仰赖平台的建立,透过网路社团让讨论可以长时间、即时性进行,确实有事半功倍之效。 做为全台河川整治的典范,谢明昌说,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沟通,“其实沟通不难,过去政府部门也一直强调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性,但往往沦为说明会的形式。”他表示,虽然与过去政府部门规画、投标设计、发包工程相较,建立沟通平台并以共学的方式做河川整治,确实要花更多时间,“因为这是没人走过的路,自然没有前例可遵循。”
不过,谢明昌局长强调,遇到的这些困难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困难,“只要花点时间,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他认为,过去的说明会都会有民众提出意见,政府官员也说听到了,但最后却还是照著原本的计画走,没有想过更改计画,而是想著怎么说服民众,“真正困难的事情可能不在于沟通,而在于政府愿意真正倾听并且愿意改变。” 谢明昌局长说,必须在最前期的规划就把民众沟通与共学放进来,“而不是等到工程都规画好了,甚至合约都签了才来办说明会做沟通。”他表示,鳖溪的共学之所以能成功,当地民众凝聚的共识也非常重要,“他们非常关心自己家乡环境的未来,九河局只需要在旁看看有什么需要协助的地方,这样的整治营造才会是地方真正需要的。”
黄郅达课长也认为,人是最关键的,“愿意无私沟通交流,不同的立场其实可能找到共同的问题。”他表示,过去河川整治顺序是生产、生活、生态,现在是生态、生活优先,最后才是生产,“部落希望发展生态旅游,重点在于生态,而非在于旅游,唯有先把鳖溪的生态复育完成,旅游资源才会源源不绝。” 对此,吉拉米代部落的头目陈金福就说,其实守护河川生态、整治河川环境不是什么新的概念,“祖先做了好几百年,都跟河流和平共处,他们应该早就知道了我们不是唯一使用河流的人吧。”他认为,鳖溪的资源是上、中、下游的人共享,河里的鱼虾、河边的动植物都要靠著他生活,“我们只是传承祖先的精神。”
经济部水利署水利规划试验所,即针对秀姑峦溪最主要的支流──鳖溪进行复育,勤跑基层的用心,让居民与学者肯定,只是不改只看管辖河段,缺乏流域治理,恐怕让成果事倍功半。[2]
水规所鳖溪复育计画负责人林克韦表示,鳖溪位于花莲县富里乡,人为干扰少,过去虽因一些因素受到破坏,却有机会透过复育变得更好,因此选择以此为复育目标,与当地永丰、丰南社区合作,陆续完成现况调查、生态评估、居民访谈等,期待借由流域栖地复育,让河川生态系恢复。
再见中华鳖
几次目击中华鳖在水中活动,而鳖多选择独立在水中凸立的石头晒背,因为这个位置最能在干扰发生时,快速潜入水中。幼鳖则常选择在倒伏于水面上的芒草树枝晒背,更具隐密性,白天则喜欢在水浅、水温较高而且有大型附著藻类滋生的地方活动。 不过鳖似乎喜欢优养化的环境,因此水规所认为,清净的水域势必不会存在太多的鳖。
西部原生种入侵 菊池氏细鲫不见了
除了中华鳖,水规所选定日本瓢鳍虾虎(或称日本秃头鲨,也就是当地地名吉哈拉艾cihalaay,所指涉的物种)、菊池氏细鲫、台东间爬岩鳅为复育的指标物种,进行监测。 根据水规所初步分析,河床下刷、堤防兴建以及两岸水稻种植,造成适合鳖产卵的环境减少且不易上岸。其次,拦河堰的兴建阻绝了鱼类的繁殖与溯溪本能,并造成栖地单调化,使得日本秃头鲨喜好的栖地环境消失;而廊道阻碍造成回游性鱼类大吻鰕虎无法上溯。至于菊池氏细鲫消失,则与粗首鱲等西部原生种入侵,所造成的竞争有关;而钓客捕捞更加剧原生鱼种生存困境。
养猪场造成河川优养化
水规所在丰南社区举办的座谈会,与会民众即指出,当地登录为文化景观已超过1年,因此溪流保护要更好,才能与文化景观相符,创造社区价值。居民虽肯定水规所的用意,但对于忽视上游养猪场造成的影响,则嗤之以鼻。 现在的鳖溪,和居民儿时的记忆很不同;鳖溪河川沿线惯行农法使用的农药化肥、养猪场,造成的影响无法忽视。1980年代,中沟汇合口附近一座养猪场,畜牧废水排放到溪里,成为一个长期的污染源,造成水质优养化,溪水不再清澈,还有异味。 不过水规所对于鳖溪流域的掌握,仍以社区跳舞场拦河堰以下到秀姑峦溪前的河段为主。鳖溪全长约18.5公里,水利署在鳖溪管理范围约9.7公里。对于影响更大的上游河段,则认为比较天然,危机较少,林克韦表示,若遇影响河川生态的问题,以知会相关单位为主要做法。 养猪场并不在水规所管辖的范围内,对此,林克韦解释,持续4季的监测,并未发现影响水质,据他了解,养猪场废水排放会先到农田之后,再排入河川。
以流域治理复育鳖溪
鳖溪复育计画为水利署自办计画,2006~2007进行规画,2010年开始推动栖地复育,2012年正式启动计画。 7年来持续陪伴当地居民的东华大学副教授李光中说,鳖溪是东部很难得少数清净的水源,当地原住民的祖先是沿著树根攀溪上来,称此地为吉拉米代,鳖溪对于居民,不仅只民生水质的改善,也富含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生态的价值,但是现在这些景观却因污染而改变了,凸显复育的必要性。 他认为,水规所具有丰富的专业背景,而且愿意到前线和居民沟通,成为社区的工作伙伴,十分珍贵。他期待水规所能发挥教育的角色,和居民谈水资源的合理使用,找居民一起勘查商量,也可以请居民协助相关施作的监督,多听居民的意见。 此外,水规所可将河川复育的经验与心得,转化为环境教育教材,让学校和社区都可以使用,为河川复育加分。
台湾河川护育网以说故事方式述说花莲县富里乡鳖溪的复育过程, 透过居民与政府的共同合作, 为鳖溪的保育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