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魯德雅德 ·吉卜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魯德雅德 ·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年12月30日-1936年1月18日),生於印度孟買英國短篇小說作家詩人[1]

19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因他所寫在印度的英軍士兵故事,和詩歌以及的兒童故事而獲得此獎。

家庭

父親約翰·洛克伍德(John Lockwood Kipling)是一位藝術家和學者,對兒子的作品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拉合爾博物館(Lahore Museum)的策展人,並在第一章中對主持這座“奇妙的房子”進行了描述。

母親是愛麗絲·麥克唐納(Alice Macdonald),他的兩個姐妹與19世紀非常成功的畫家愛德華·伯恩·瓊斯爵士和愛德華·波因特爵士結婚,而第三位與阿爾弗雷德·鮑德溫結婚,並成為了後任總理斯坦利 ·鮑德溫的母親。這些聯繫對吉卜林至關重要。

吉卜林六歲時被父母帶到英格蘭,並在南海的寄養家庭中呆了五年,他在故事中描述了恐怖所在:Baa Baa,《黑羊》(1888年)。

然後,他進入位於北德文郡Westward Ho的聯合服務學院,這是一所新的,廉價且劣質的寄宿學校。這個不好的經歷一直困擾著吉卜林一生,它始終是在Stalky&Co.(1899)的相關故事裡:一個不守規矩的天堂,在戲弄,欺凌和毆打的喧囂中,英國語文教育的最終目標得以實現。

Stalky傳奇是吉卜林的偉大想像力成就之一。那些在寫在作品中遭受殘酷甚至殘酷的折磨,讀者應該很難忘記一個敏感而又短視的男孩,這個男孩通過自我保護與可悲的無力之感的精神之中。

1882年,吉卜林返回印度,並擔任記者七年。他屬於最高的盎格魯-印度社會,吉卜林一直以來,他一直敏銳地觀察著印度本土的種種奇觀,這種奇觀從小就引起了他的興趣和喜愛。他很快用散文素描和輕巧的詩句發表在他工作的期刊。

文學之路

1886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

1888年,短篇小說集。他從山丘上講了平原的故事。

1887年至1889年之間,出了六本短篇小說。後者包括“ 士兵三號”,“幻影人力車”(包含故事“將要成為國王的人”)和“ 威威利·溫基”(包含“ Baa Baa,黑羊”)。

1889年,吉卜林返回英國時,他的聲譽就居於他之前,一年之內,他被譽為當時最傑出的散文作家之一。

1892年,出版詩歌集後,他的名聲倍增Barrack-Room Ballads,其中包含諸如“曼德勒”,“岡加丁”和“丹尼·迪弗”之類的流行詩。當詩人阿爾弗雷德·坦尼森勳爵(Lord Tennyson)於1892年去世時,吉卜林以其知名度取代了他。自從英國詩人拜倫勳爵獲得如此高的聲望以來,這是從沒有過的。

1890年,後期出版了他最著名的小說 - 《失敗的光》( The Light that Failed,1890年)是一個畫家失明並被他所愛的女人所拒絕的故事。

1892年,吉卜林(Kipling)與卡洛琳·巴爾斯捷(Caroline Balestier)結婚。婚後他們搬到美國,在吉卜林夫人在佛蒙特州的財產上定居,但鄰居認為他們的舉止和態度令人反感。無法或不願適應美國的生活。[2]

1894年,《叢林書》和1895年《第二叢林書》在風格上是精湛的故事集。這些書進一步證明了吉卜林擅長講故事,但在創作平衡而具有凝聚力的小說時卻不一致。

1896年,回到英格蘭。在吉卜林仍然非常意識到美國人是“外國人”之後,他向他們擴展了對法國人的待遇,只不過是對他們的半豁免他的主張是,只有“較少的品種”才在英吉利海峽以外出生。

1897年,《勇敢船長》( Captains Courageous,)卻受到過多描述性文字的負擔。

1901年,《印度愛爾蘭孤兒的金》是經典。

1902年,吉卜林在蘇塞克斯(Sussex)的伯沃什(Burwash)買了一套房子,直到他去世之前一直是他的家。薩塞克斯(Sussex)是他後來的許多著作的背景-尤其是在Pook of Pook's Hill(1906)和《獎勵與仙子》(Rewards and Fairies,1910年)兩卷雖然致力於對英國歷史進行簡單的戲劇性介紹,卻體現了他最深刻的直覺。

1907年,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第一個獲得如此榮譽的英國人。

第一次大戰的影響

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個特定的時代,吉卜林親身體驗了歐洲文明向全世界的兇猛擴張,也不可避免的經歷了隨之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此期間吉卜林遭受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他的大兒約翰(John)犧牲在1915年的盧斯之戰中,為此吉卜林自責地寫下了「如果有人問我們為什麼死,告訴他們,因為我們的父輩說了謊。」這句話的來由可能是因為吉卜林送兒子參軍時,為了彌補心中的創傷,吉卜林加入了(現為大英國協戰爭公墓委員會),這個組織負責英國戰爭中犧牲人員的墓地建設,吉卜林為這個項目挑選了一句聖經中的短句「Their Name Liveth For Evermore」,刻在了幾個較大的戰爭墓地的紀念碑上,同時他也記錄了他的兒子所在的愛爾蘭衛隊的歷史。

1922年,應多倫多大學土木工程教授的邀請,參加土木工程專業即將畢業的學生的畢業典禮,這個典禮被吉卜林命名為「召喚工程師儀式」。現在整個加拿大甚至美國部分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畢業都要被贈與一個工程戒指,以示對吉卜林的紀念。

吉卜林寫給他12歲兒子的一首詩[3]

《如果》---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

如果你在眾人六神無主時,

鎮靜自若,而不是人云亦云;

如果你在被眾人猜忌懷疑之日,

自信如常,而不妄加辯論;

如果你有夢想而又不迷失自我;

如果你有神思,而又不走火入魔;

如果你在成功之中能不忘形於色;

在災難之後也勇於咀嚼苦果;

如果聽到自已說出的奧妙,

被無賴歪曲成面目全非的魔術而不心生艾怨;

如果看到你自已追求的美好,

受天災破滅為一攤破碎的瓦礫;

也不肯放棄;

如果你辛苦勞作,已是功成名就,

還是冒險一搏,哪怕成果化為烏有;

即使慘遭失敗,也要從頭開始;

如果你與村夫交談而不離謙恭之態,

和王候散步而不露獻媚之顏;

如果他人的愛憎左右不了你的正氣;

如果你與任何人為伍都能卓然獨立;

如果昏惑的騷擾動搖不了你的意志;

你能等自已心平氣靜,再作答時-------

那麼,你的修養就會如天地般博大,

而你,就是真正的男子漢了!

逝世和爭議

1936年1月18日,70歲的吉卜林因腦溢血逝世。

吉卜林逝世以後,對吉卜林作品批評的聲音越來越多。到20世紀中期,隨著歐洲各國在全世界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詩歌的寫作形式更為自由,而吉卜林注重寫作韻律的風格也變得落後於時代。還有許多人譴責吉卜林,認為他的作品帶有太多的政治色彩,他們指出,吉卜林在對印度殖民地生活的描繪中,經常表露出對殖民主義的支持,認為沒有歐洲大國的幫助,印度等殖民地國家就不能生存。

吉卜林的詩作中,《白人的負擔》一詩也備受爭議,詩中曾有這樣的語句,(「lesser breeds without the Law」,「Recessional」),殖民地的人民通常是一半是惡魔一半是孩子(half-devil and half-child)。

吉卜林的小說《叢林奇譚》中,印度小男孩毛克利(Mowgli)在危險的環境中勇敢的生存,正是很好的證明。吉卜林與童軍運動的聯繫也非常緊密。童軍的創始人貝登堡,經常使用《叢林奇譚》和《基姆》中的內容來教育他的童軍成員,甚至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不僅這項運動以《叢林奇譚》的主角印度小男孩毛克利命名,而且一些童軍中的成年助手也以叢林之書中的名字命名。

吉卜林的許多作品取材自印度,但直到今天,吉卜林在印度的聲譽仍然是相當負面的,因為他的作品充滿了帝國主義色彩,尤其是一戰前幾年的作品。在研究帝國主義理論的課程中,吉卜林的作品成了重要的研究對象。

中文譯作[4]

徐朴/譯,《叢林傳奇》,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96年。

陳榮東等人/譯,《叢林之子》,台北市:國際少年村出版,1998年。

楊琇閔/譯,《叢林故事》,台北市:寂天文化,2000年、2006年。

鄭雅文/譯,瓦倫提尼/繪圖,《叢林奇談》,台北市:台灣麥克,2002年。

顏湘如/譯,《森林王子》,台北市:台灣商務,2003年。

景遏明、楊琇閔/譯,《叢林故事》,台北市:語言工場出版,2004年。

張惠凌/譯,《原來如此》,臺北市:晨星出版,2005年。

曹元勇/譯,《叢林之書》,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7年。

不著譯者,《泰山王子》,台北市:寂天文化,2008年。附有光碟片。

張惠凌/譯,《森林王子》,台中市:晨星發行,2008年。

呂佳蓉/主編,編譯工作小組/譯,《森林王子》,台北縣中和市:明天國際圖書,2009年。

謝瑤玲/改寫,《小吉姆的追尋》,台北市:天衛文化,1992年。

湯新楣/譯,《基姆》,台北市:遠景出版,1993年再版。

黃若容、周恆/譯,《基姆》,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