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耀洁」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YH對話 | 貢獻
参考资料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7 次修訂)
行 1: 行 1:
'''高耀洁''',女,山东曹县人,生于1927年,195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河南省第七届人大代表、九三学社成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河南中医学院退休教授、妇科肿瘤病专家。多年来共花费近百万元自费印刷防艾宣传资料、救助艾滋病患者和艾滋孤儿,被媒体誉为"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 。
+
<p style="text-indent:2em;">'''高耀洁''',女,[[ 山东]] 曹县人,生于1927年,1954年毕业于[[ 河南]] 大学医学院。河南省第七届人大代表、九三学社成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河南中医学院退休教授、妇科肿瘤病专家。多年来共花费近百万元自费印刷防艾宣传资料、救助艾滋病患者和艾滋孤儿,被媒体誉为"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 。
 
==简介==
 
==简介==
1996年她发现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的病例,开始意识到血液传播艾滋病的严重性,从这一年开始,她自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并从2000年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艾滋遗孤的救助方面。在6年多时间里,她走访了河南省100多个村庄,见过1000多个艾滋病患者;她自费出版《艾滋病、性病的防治》一书,免费发放30万册,仅此一项支出就达40多万元。由她主办编写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报也已经出版15期,印数达53万份。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6年她发现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的病例,开始意识到血液传播艾滋病的严重性,从这一年开始,她自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并从2000年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艾滋遗孤的救助方面。在6年多时间里,她走访了河南省100多个村庄,见过1000多个艾滋病患者;她自费出版[[ 《艾滋病、性病的防治》]] 一书,免费发放30万册,仅此一项支出就达40多万元。由她主办编写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报也已经出版15期,印数达53万份。
2001年,“全球卫生理事会”授予她当年“乔纳森·曼卫生及人权奖”,她将2万美元奖金和1万美元赠款,全用来加印《艾滋病性病的防治》一书。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赞她是一位在中国农村从事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女性活动家。2002年她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亚洲英雄”、被《商业周刊》授予“亚洲之星”称号;2003年上半年,又获得“亚洲的诺贝尔奖”——亚洲拉蒙-麦格塞公共服务奖; 2004年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 ”2003 年年度人物;2007年3月,赴美接受了世界妇女权利组织“生命之音(Vital Voices Global Partnership)”的年度“全球女性领袖”奖。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高耀洁
 +
| 图像    =[[File:高耀洁.jpg|缩略图|居中|250px|]]
 +
| 图像说明 =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tX6zYuGjykn0sRVDqYmibBNtmViciblvyba6WRHemOUafHqs4aOhEsdZ6E3KLe1D8o0fica1L4psLXdBpHUhZxGnA/0?wx_fmt=jpeg 原图链接]  [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9%AB%98%E8%80%80%E6%B4%81 来自360网]   
 +
| 出生日期 = 1927年1月1日 
 +
| 出生地点 = 高耀洁   
 +
| 国籍    = 中国 
 +
| 别名    = 
 +
| 职业    = 妇科肿瘤病专家     
 +
| 知名于  = 中国民间防癌第一人    <br>
 +
}}
 +
<p style="text-indent:2em;">2001年,“全球卫生理事会”授予她当年“乔纳森·曼卫生及人权奖”,她将2万美元奖金和1万美元赠款,全用来加印《艾滋病性病的防治》一书。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赞她是一位在中国农村从事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女性活动家。2002年她被[[ 美国]] 《时代》杂志评为“亚洲英雄”、被[[ 《商业周刊》]] 授予“亚洲之星”称号;2003年上半年,又获得“亚洲的诺贝尔奖”——亚洲拉蒙-麦格塞公共服务奖; 2004年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 中国 ”]]2003 年年度人物;2007年3月,赴美接受了世界妇女权利组织“生命之音(Vital Voices Global Partnership)”的年度“全球女性领袖”奖。
 +
==所获奖项==
 +
<p style="text-indent:2em;">◆2001年,高耀洁获全球健康理事会颁发的“乔纳森·曼恩健康与人权奖”,这个奖每年只颁给一位,奖金为2万美元。但由于种种原因,她未能亲往美国领奖,而高耀洁说,在此之前,包括[[比尔·盖茨]]的夫人在内已预约见面并表示要捐款。在提及高耀洁时,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原文如下:“随后你将听到其中的一个人:高耀洁医生。今晚,我们向她独自在中国乡村推行HIV教育的工作表示敬意。同你们所有人一样,我非常遗憾她不能够亲自来领取这一奖项。”
 +
<p style="text-indent:2em;">◆2002年3月10日,高耀洁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5位“亚洲英雄”之一,被列为第9位。
 +
“她只是位退休的医生,但面对疫情,她拒绝保持沉默。”向读者这样介绍高耀洁的是《时代》周刊驻上海记者[[汉娜·比姬]](Hannah Beech)。她是第一位去[[河南]]艾滋病村采访的外籍记者。2003年12月20日下午,马上要启程去机场、赴欧洲过圣诞节的汉娜·比姬向记者回忆,在去后来有名的“艾滋村”——上蔡县文楼村之前,汉娜在郑州见到了高耀洁。在此之前,汉娜以为这只是“很短的采访”,但她们一下子谈了3个小时,虽然老人很重的开封口音让汉娜在理解上遇到点麻烦。“她(高耀洁)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她的坚强、她的勇气都给我很深的印象。”
 +
<p style="text-indent:2em;">◆2002年7月,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5位“亚洲之星”之一。颁奖晚会在10月22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英国前首相[[梅杰]]为高耀洁颁了奖。
 +
《商业周刊》以《艾滋社会活动家》为题,介绍了[[高耀洁]]。“我的余生,将会继续艾滋教育”;“作为一个医生,我一天最多只能治十位病人;但是通过教育,我一天可以达到上千人。”文章里说,高耀洁“最近的事业是:为那些因为艾滋失去父母的孩子继续得到教育而奔忙”。
 +
<p style="text-indent:2em;">◆2003年8月,获“拉蒙——麦格塞塞”奖,此奖被称为“亚洲的[[诺贝尔奖]]”(如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曾在1984年获此殊荣;中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在2001年亦获奖)。
 +
<p style="text-indent:2em;">2003年的获奖者有7位,高耀洁获得的是“公共服务奖”(Public Service)。颁奖大会8月31日在菲律宾举行,高耀洁请人代领了奖杯、奖品和奖金。马尼拉市市长赠送一金钥匙,并授予她荣誉市民称号。
 +
<p style="text-indent:2em;">组织方对高耀洁的评价是:“通过授予高耀洁医生2003年度的麦格塞塞公共服务奖,理事会借此表达对她在对抗[[中国]]艾滋病危机中表现的强烈个人献身热情和富于人情味的工作的赞赏。”■
 +
==人道主义==
 +
 
 +
<p style="text-indent:2em;">她有一双被裹过的脚,从5岁一直裹到11岁,1.60米的身高配上这双只能穿34码鞋的小脚,走起路来总是让人担心。于是,跟她在一起,你不自觉地会忍不住伸手扶她。有时候,她也会用手紧紧拉着你——那略显干涩、粗糙的老人的手给你的感觉温暖而踏实。而更多时候,她会轻轻却很坚决地推开你的手——她不需要帮助,她要一个人走。 53年前的夏天,担心学校因“小脚”而不要她,她特地穿了一双球鞋,鞋尖里偷偷塞满了棉花,最终如愿迈进[[河南]]大学医学院的大门。4年后,这双脚又带她走进河南中医院产科病房和手术台。在其后的数十年里,她成为一名出色的妇产科医生,将无数生命带到了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上。
 +
 
 +
<p style="text-indent:2em;">从1996年开始,本已退休应该颐养天年的她又用这样一双脚,一步步走进了豫南一些艾滋病恶性爆发的乡村,为那些从肉体到灵魂都经受折磨的受难者送去药物和金钱、知识和慰藉。尽管在这场巨大而惨烈的灾难面前,她也意识到自己所能做的直到最后也仅仅是“杯水车薪”。但与此同时,她从未放弃地冲破重重阻力,让外界透明地了解到了正在这里发生的一切。
 +
 
 +
<p style="text-indent:2em;">“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在自己的国家不让(艾滋)这个问题溜走的人。”2003年11月10日,来清华大学参加“AIDS与SARS国际研讨会”的克林顿这样说。克林顿也许不知道,与他近在咫尺的台下,就坐着这位有一双小脚的7旬老太——高耀洁。这个平凡的她就是被他称为“真正的英雄”中的一位。
 +
 
 +
<p style="text-indent:2em;">这双小脚曾是旧世界的一个象征,但在这一刻,高耀洁,这位77岁的老人,却成了[[中国]]民间抗击新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新灾难——艾滋病的伟大象征。在与这场灾难的战争中,中国新一届政府在针对艾滋病公共政策上的变化,或许是2003年最值得被记录下来的一页。
 +
 
 +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国严峻的艾滋病疫情,曾被国际社会普遍担忧“坐在即将爆发的火山口上”。2003年,[[中国]]政府宣布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为84万,发病人数为8万,中国的艾滋病患者人数已跃居亚洲第二,仅次于印度。2003年9月,中国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联合国出席关于艾滋病问题特别会议时承认,“艾滋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艾滋病在[[中国]]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
 
 +
<p style="text-indent:2em;">实际上,自2001年以来,[[中国]]已进入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2002年全年报告艾滋病病例数比2001年增长44%。有学者警告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至少有80%生活在[[中国]]农村,如果不能加大防治力度,就会由于病情恶化马上变成艾滋病病人。而由于医药负担沉重,一个病人会使两三名人口变成赤贫。
 +
 
 +
<p style="text-indent:2em;">如果按照现在艾滋感染者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全国将出现1100万感染者。再以现在的推算方式,以800万农村感染者计算,艾滋病所造成的贫困人口将高达2400万到3200万。克林顿曾在演讲中警告说:“如果有1500万到3000万人得了艾滋病,就将让你们的经济成果毁于一旦。”世界银行发表的报告也指出,如果继续对艾滋病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艾滋病就会在三代人的时间里毁掉一个社会。“已到了亡羊补牢的最后时刻!”此前不少专家这样大声疾呼,艾滋病甚至被广泛地提升至“国家安全危机”的高度来谈论。
 +
 
 +
<p style="text-indent:2em;">关于艾滋病,在2003年或许被更多普通民众记住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艾滋病人握手的画面。温家宝看似很随意的举动,被赋予了更多的意味——他实际上在代表政府向外界传递一种明确而强烈的信息——总理[[温家宝]]在医院停留的一小时,实际是中国政府展现其重视艾滋病现状,并有决心在最大可能下抑制艾滋病蔓延的一大步。 相对政府所体现的国家力量,民间的防艾力量也许微不足道,但高耀洁作为这支特殊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符号,推动了有关部门对艾滋病现状的认识及决策的决心。到今年的10月1日止,这位老人自编、自写、自费印刷的宣传品《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已出了16期,总印数达61万份,远远超过[[河南]]省任何一级卫生部门及其他机构在这方面的宣传量。
 +
 
 +
<p style="text-indent:2em;">与此同时的一个事实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艾滋病、艾滋病感染者还是民间防艾人士,都处于边缘化地位。但到了2003年,正是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的坚持不懈,使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主流媒体上。尽管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高耀洁]]仍是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但那些经历苦难的人会永远铭记她、感谢她。
 +
 
 +
<p style="text-indent:2em;">也许我们无法判断高耀洁在国家防治艾滋病的政策选择上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她的意义,更多在于唤醒国民对艾滋病的认知,呼吁大家对艾滋病人拿出爱心。第55届联大主席霍尔克里曾面对全世界的新闻媒介这样赞誉过这位堪称伟大的中国女性:“知识是艾滋病的最佳疫苗。在[[中国]]河南,就有一位倾尽心血义务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人,她的故事跌宕起伏,她的精神让人钦佩不已……”<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d29b005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61.html  高耀洁-近况与选择,百度 2018-07-24] </ref>
 +
 
 +
===2003年的高耀洁===
 +
<p style="text-indent:2em;">晚餐是那么简单:玉米糊粥,素炒土豆丝,一份熟食,两盘咸菜,外加一盘馒头。惟一的奢侈品是炒鸡蛋:“你不是客人吗?专为你炒的!”
 +
 
 +
<p style="text-indent:2em;">这是高耀洁家12月17日的一顿普通晚餐,一年中绝大多数老两口的日子都是这样过的。而在前不久,她刚刚在国际上获得了一笔5万美元的奖金,“这儿、这儿,都是我的钱!”她打趣地指着一个房间里挨着几面墙、码到一人高的书。它们是高耀洁几年来为宣传艾滋病知识而付出的全部心血,整个房间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油墨味道。这些读物全部免费赠阅,一有来信索书,老人马上记下地址,以最短的时间寄出去:“咱不能拖着不办,人家以为赠书是假赠咧。现在骗子太多,咱不能再让人以为遇到骗子了。”
 +
 
 +
<p style="text-indent:2em;">吃完晚饭,高耀洁赶紧戴上老花镜,一头钻进小屋,开始修改书稿。别看快80了,老人还有自己的电子信箱,发邮件需要别人帮助,但自己可以收信打开看。从今年夏天开始,高耀洁主要忙于将几年来收到的群众来信结集出版,暂定名为[[《一万封信》]]。高耀洁一篇篇地看,不时念念有词,放下稿件,再一个字一个字地改。自谦“以前只会写病历”的高耀洁几年前曾拜过一位老师专门学写作。
 +
 
 +
<p style="text-indent:2em;">2003年是高耀洁“抗艾(滋病)”的第八个年头。12月4日,高耀洁刚刚从豫南有艾滋病疫情的地区返回,给那里的孤儿送衣物。“都零下2摄氏度了,孩子还穿着单裤跑。”高耀洁用很重的开封口音,有些生气地大声说。她一直想把那里的孤儿介绍到一个健全的家庭里,但最近又遇到阻力,虽然想认领这些孤儿的人有许多。“他们不叫出来”,说是有官员担心“艾滋孤儿”出去,丢河南的脸。
 +
 
 +
<p style="text-indent:2em;">提起这些,老人总是显得怒气冲冲:“我对那些当官却不关心老百姓的,最痛恨了。”自1996年与艾滋病打上交道之后,太多的苦恼、无奈甚至愤怒,无法让她保存一颗平和的心。这位77岁的老人,爱也强烈,恨也强烈。进入得时间越长、越深入,她就越不平和。前几天在清华大学参加的研讨会上,一位专家曾发言称,中国的艾滋病感染者39%是吸毒感染,这与高耀洁所接触的大量因卖血或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的现实相悖,她认定那位专家是出于种种考虑在“讨好某些人”:“我虽然上前跟她握了手说了几句话,但我心里别扭得很,你瞎话不说行不行?”
 +
 
 +
<p style="text-indent:2em;">偶尔,这位面部线条一直显得很硬朗的老人也会流露出那么一丝疲惫和倦怠,“时间不够用啊”。她的声音有些虚弱,“我心里明白,这个岁数,马上就干不动了,这很可能是我的最后一本书了……”
 +
 
 +
===非“贤妻良母”的高耀洁===
 +
 
 +
<p style="text-indent:2em;">高耀洁与老伴郭明久在年轻时是经人介绍,相识、结婚、生子的。两人育有一子两女。今年78岁的郭明久是东北人,毕业于[[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24岁那年随“四野”进关,从此扎根河南,但至今还保留着纯正的东北口音。
 +
 
 +
<p style="text-indent:2em;">离休前,郭明久在[[河南]]省委做保健医生,是对“纪律”和“保密”要求颇强的单位,时间长了,便也造就谨慎、不愿惹事的性格,偏偏遇上这么位老伴。家里人都说,高耀洁在外面“闯祸”,天塌下来也不管不顾,可苦了这位生性温和的老伴,替她担着心,也是“一晚上一晚上地睡不着觉”。 “我这个老婆子是山东人的倔脾气。”郭明久老人一边说,一边笑眯眯地看着身旁的老伴,“我不怕你笑话,家里的洗衣服、买菜、做饭,哪一样都是我的事。她身体也不好,在外面压力也大,我尽量给她减轻负担吧。我再不帮她,她不就毁了嘛!”老人语调平和地说。
 +
 
 +
<p style="text-indent:2em;">“年轻时俺很差劲,一星期不洗脸,十年都用一块钱的雪花膏。”那时,她甚至一个星期都不回家,以至于孩子到现在进门只喊爸不找妈,“我咋回家?天天忙得跟驴子一样,不是病房就是手术室。一忙就忙到天明。”有时候太忙,高耀洁干脆就住在医院,“瞪眼看产房”。那时她负责47个病床,“今天这个生不下来,明天那个出事了,多少命在我手里啊!”高耀洁也替自己作小小辩护:“不是我不管家,是我顾不上管。我觉得自己的事业是第一位的。”
 +
 
 +
<p style="text-indent:2em;">高耀洁家里至今没有洗衣机。直到今年冬天才找到一个小姑娘,帮做做饭、洗衣服,快80岁的郭明久老人才算暂别自己洗衣服的历史。平时高耀洁要向外地寄书、寄材料,都是老人用自行车一点一点驮到邮局,帮着发出去的。寄书所需[[邮票]]都是索书人自己寄过来的,所以经常是邮局的人帮了半天,而他们“连一张邮票钱都不让人家赚”。一次、二次下来,对方脸色便有些难看,常常把他晾了很长时间再过来。在机关里多少受人尊重的老人脸皮薄,下次再换另一家邮局,路远也得换。但再怎么换,寄这么多、这么频繁总是要轮回来的。以后再去,老人索性“豁出去”低头不看对方,“办理完后连说几声谢谢,人家都不吱一声”。儿女们都心疼:“我这个老爸,可让我老妈折腾完了!”
 +
 
 +
<p style="text-indent:2em;">“我跟老婆子说,咱不干这个行吗?咱安安心心地在家里呆着挺好的。她说,‘见死不救,咱学医的可不这么干’。”郭明久对老伴的态度也很矛盾。一些艾滋病人经常上家里找高耀洁,说句老实话,老人心里也有点怕:“特别是已发病的那些人,脸色很难看,眼睛也都是黄色的,一上门就要钱。”上门的艾滋病人,如果没药吃了,老伴一句嘱咐,郭明久得上街替他们买药;留这些病人在家吃饭,做饭的也是[[郭明久]]。吃完饭有些人还不走,“你给二三百,高兴地走了,不高兴的,还在这儿”。
 +
 
 +
<p style="text-indent:2em;">从2001年,家里的财权被郭明久老人收回,因为家里的钱都被高耀洁花在艾滋病人身上。每月高耀洁2000元左右的退休金归郭明久管,再“发”给高耀洁500左右零花钱。“她有时花得手痒痒了,跟我说,老伴儿,再给我点钱吧。我也心疼她,有时再给她几百的。”郭明久说主要是担心两人的“保命钱”都存不下。
 +
 
 +
<p style="text-indent:2em;">“平心而论,我真希望我的母亲是那种传统的贤妻良母。”郭锄非是高耀洁与[[郭明久]]的大儿子,谈起自己的母亲,听得出,郭锄非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不久前,高耀洁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的一次采访,一旦成为公众人物,家中的私事、琐事也意味着进入了公众视野。在那期节目里,高耀洁说自己将“艾滋孤儿”领回家过春节,儿子嫌弃、不回家过春节的事。问起这件事会不会让儿子不高兴,[[高耀洁]]毫不在意:“没事,他不在乎!”郭锄非说:“举反面例子,说别人不太好,说自己家人挺合适的。”
 +
 
 +
<p style="text-indent:2em;">“她啊,是我的big trouble(大麻烦)!”郭锄非叹了口气,转而有点戏谑地说,言语里更多的却是无奈。高耀洁在“文革”中的境遇并不好,被戴高帽,胃也被打坏,后来切除了3/4。因为“不说软话”,她被断续关到太平间里8个多月。为了整高耀洁,当时只有14岁的郭锄非被逼着承认“反革命”举动,“他们让我咬她我不咬”,结果,只有14岁的郭锄非被改了年龄,判了3年。“我也破了[[河南]]的纪录了——年龄最小的犯人。”
 +
 
 +
<p style="text-indent:2em;">“她年轻时就是这样,从来不顾家,什么事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郭锄非]]说,“如果说‘慈母’,她离得很远。”郭锄非记得,小时候自己在外边玩,母亲下班回来,手里抓着几个卫生棉球,把脸、脖子、手擦成黑的一扔,孩子又野得不知哪里去了。
 +
 
 +
<p style="text-indent:2em;">“你不理解她给我、给这个家带来的麻烦,你不会体会到把一个人置到有些人的对立面的那种压力,这种压力是难以承受的……”郭锄久有些激动,“她80了,怕啥?她从来不替孩子想。”“父亲是个大好人,跟着她,承担太多太多的压力。”听得出,郭锄非十分心疼自己的父亲。“我对她谈不上钦佩。”郭锄非坦率地说。
 +
 
 +
<p style="text-indent:2em;">高耀洁与小女儿关系紧张。因为女儿也在医院工作,受她牵连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最后选择移民到加拿大生活,至今与高耀洁关系紧张。女儿埋怨她不为子女考虑,她说女儿“懦弱”。问她难不难过女儿对她的隔膜,老太太不假思索地说:“不难过!人家好多艾滋病人过得比她还惨哩!”高耀洁对子女的态度似乎也不能理解,“他们跟着我倒霉,但艾滋病人比他们更倒霉哩!”
 +
 
 +
<p style="text-indent:2em;">“《面对面》的[[王志曾]]问她,‘你先把自己的事办好了没有?’我觉得这话问得对。按说我爸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他们俩晚年应该过得很好,你看现在,家徒四壁……随她吧,终究是我的母亲,摊上了,没办法……”郭锄非说。<ref>[https://www.360kuai.com/pc/9edf94a8109ccfb2f?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人物:[[高耀洁]] 这个众叛亲离、争议无数的中国裹脚老太太,风烛残年流亡海外,可她却是当之无愧的亚洲英雄?! ,快资讯 2018-0116] </ref>
 +
 
 +
===一个人的战斗===
 +
 
 +
<p style="text-indent:2em;">在高耀洁家采访的最后一天是12月19日,因为第二天,高耀洁将赴[[济南]],作为嘉宾参加一电视台元旦晚会的录制,讲述她和几位被安置到[[山东]]的艾滋孤儿的故事。
 +
 
 +
<p style="text-indent:2em;">从2001年起,高耀洁开始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救助艾滋孤儿上,她至今不能忘怀的一个场面是:大冬天,8岁左右的孩子光脚拖着一双破鞋,一崴一崴地走着。连冻带烂,脚后跟都露出里面的骨头来。这孩子倒也不笨,抹了点锅底灰敷在上面,原来他是一个父母都因艾滋病去世的孤儿。高耀洁一直遗憾后来再也没找到那个孩子,没把他“救”出来,“问题是不止是一两个孩子这样,太多太多了!”经她联系的孤儿有164个,以前高耀洁经常给孩子们寄钱寄学费,但后来她不得不改变了策略。
 +
 
 +
<p style="text-indent:2em;">2002年7月31日!”老人有点气冲冲地回答改变她决定的那个日子。那一天,她发现一个孤儿的叔叔把她寄过去的1100元钱用做赌博。此前,她给了一个叫[[冯团伟]]的13岁小男孩3个学期的学费600元钱,结果发现孩子一天学都没上,在河沟里挖沙土挣钱。钱都被孩子的大伯领走。“一个冯团伟就把我气得够呛!”因为钱和生活用品都落不到孩子手里,高耀洁于是决定不再给那些孤儿寄东西。
 +
 
 +
<p style="text-indent:2em;">高耀洁的老伴郭明久老人说:“艾滋病是个太复杂的大问题,吃饭、穿衣、住行,哪一样听起来都很简单,但哪件事情都很大。心都是好的,但如果没有政府支持,仅凭个人的力量,太难了!”
 +
 
 +
<p style="text-indent:2em;">高耀洁还是决定尽自己的力为孩子做点什么。经她介绍,6个艾滋孤儿落户到她的老家——山东曹县。其中一个孩子刚到山东时,身上脏得被妈妈放在澡盆里洗了几个钟头才洗干净,他的小手却死死抓住脏衣服不肯放松,怕扔掉后没有衣服穿。煮熟的鸡蛋剥皮后放在面前也不知道如何吃,因为以前从来没吃过。另一个孩子因为有馍吃,便觉得到了天堂,每个孩子背后的故事都令人心酸。
 +
 
 +
<p style="text-indent:2em;">12月18日中午,一位[[台湾]]商人辗转打电话找到高耀洁,表示想捐30万元,请她帮助,为艾滋病做点事情。高耀洁拒绝了。从某种角度说,“高耀洁”已形成了一种品牌效应,她振臂一呼,至少也是应者甚众。但越是这样,她越是小心地观察着,不轻易出让自己的名声。她谢绝了不同派别的邀请,推掉了一笔又一笔无条件信任她而捐出的钱。在旁观者看来,这种拒绝简直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但老人对这一点毫不动摇。虽然她也承认单个人的力量远远没有组织起来形成的力量大。
 +
 
 +
<p style="text-indent:2em;">“我没办法啊,我也很矛盾,又想帮助人,又怕受骗上当。”老人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难处。当自己的防艾战争打得越来越有成果的时候,高耀洁也对周围的各种各样“防艾”团体或个人,保持着充分的戒心和警惕,有时候甚至令人感觉太过敏感、太过谨慎。但毕竟,我们无法理解和体会她8年来所面对的压力。
 +
 
 +
<p style="text-indent:2em;">“你一味地排斥跟团体合作,是不是太绝对了?”忍不住向她提出这样的疑问。“没办法,矫枉必须过正。”老人毫不动摇,“跟一些团体走,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想为艾滋做点什么;跟财迷走,我遗臭万年。你没跟他们打过交道,你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复杂……我不如就现在这样。”
 +
 
 +
<p style="text-indent:2em;">“我快80岁的人了,要留得清白在人间。”高耀洁不止一次这样说,“我就是担心这些东西以后交给谁,交给谁我都不放心。”老人家一次又一次以审慎而挑剔的目光巡视周围可能的人选,掂量这个“贪不贪”,那个牺牲精神够不够。自然,无论在哪一点上,都没有几个人能再超过她的高度。
 +
 
 +
<p style="text-indent:2em;">此次去郑州采访高耀洁之前,曾在清华大学举办的防艾滋研讨会上见到高耀洁。一个大学生盛赞她是“grassroot(草根阶层)”的代表,老人有些茫然地看着对方。
 +
 
 +
<p style="text-indent:2em;">今年,高耀洁遭遇了一场官司,因为在她的宣传品中有一篇《你诈骗艾滋病病人的钱财不感到可耻吗》文章,湖北襄樊退休工人、“气味学专家”[[李德敏]]认为高耀洁是在贬损自己,因而起诉高耀洁。一审被判败诉后,原告李德敏在上个月不服判决,又将判决法院告到检察院。虽然在旁观者看来,对方无论从知名度还是影响力来说,都与她相差悬殊,但老人受到的伤害却是旁人难以理解的。她留心“对手”每一篇对她的反击文章,气愤地反驳,她甚至怀疑这起诉讼案背后有些别有用心:“他赢得了、赢不了,都是分散我的时间,我在世的时间有限了……”
 +
 
 +
<p style="text-indent:2em;">“我的智力、我的能力,有时真的应付不了外面的环境,那真是四面楚歌啊……”谈及这场官司,不知触动了高耀洁哪一棵脆弱的神经。本来表情很坚定的老人突然神情怆然,一行清泪缓缓流下满是皱纹的脸。
 +
==相关信息==
 +
===普通的两天===
 +
<p style="text-indent:2em;">2003年12月18日,星期四
 +
<p style="text-indent:2em;">10:00,开过门后,高耀洁转身走到茶几前戴上假牙。 “霞——倒水!”喊高耀洁“奶奶”的罗新霞跟高耀洁无任何血缘关系。几年前,高耀洁在河南省的一些大专院校为学生开讲座,[[罗新霞]]是听她讲座的一个。
 +
 
 +
<p style="text-indent:2em;">“她比俺亲奶对俺还好。”小霞跟这个家很融洽,她听完课后就找高耀洁。“奶奶让我星期六、星期天到她家,吃完饭再拿一袋子东西回来。我字写得不好,她让我练字。她就是这样,看不得人受苦。”几个月前,她把表妹介绍过来,帮这对老人干点家务,郭明久老人这才结束洗衣服的历史。
 +
 
 +
<p style="text-indent:2em;">10:30,电话响了,原来是有两个从[[西安]]来的妇女,到郑州找了一天才找到她。其中一位说自己丧夫,老来无负担,“看了高老师的先进事迹”,想过来收养一个艾滋孤儿。怕不信她,矮个的带来了封介绍信给大家看。觉得遇到了知心人,高耀洁很高兴地聊起来,中午留她们吃饭。但吃完饭,老人才弄明白原来上午的高个妇女是某医药研究所的,想借高耀洁帮助,说她的药能治好艾滋病。老人将这类人都定义为“骗子”:“这两个坏家伙,耽误了4个小时,真可恨!”
 +
 
 +
<p style="text-indent:2em;">15:15,新一期[[《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校样送过来了,高耀洁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地看。电话再响起。记不清这是多少个电话了,电话那头很急促的声音:“高教授,我的男人被人打了,你说咋办哩?”打电话的是高耀洁曾接济过的一位艾滋病人的妻子。老人实在没什么好办法,安慰片刻挂下电话。
 +
 
 +
<p style="text-indent:2em;">18:00,电话又响。是一个[[四川]]的小伙子打来的,说是希望帮高耀洁建自己的网站,又花了很长时间介绍自己。老人不知如何处理,想来想去让他去找另一位知名的反艾人士胡佳。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00,开始编辑[[《一万封信》]]书稿。小霞帮她打印出来,老人在纸上写写划划改得很认真(记者20:00离开,高耀洁次日告知,这天晚上她一直工作到12点)。
 +
 
 +
<p style="text-indent:2em;">2003年12月19日,星期五
 +
 
 +
<p style="text-indent:2em;">10:30,小霞的表妹取信、取报纸回来了。清点后共33封,“算是中等”。
 +
 
 +
<p style="text-indent:2em;">高耀洁戴上老花镜,打开信,一边看一边低声念叨着:“我有一个女儿……想领养一个孤儿。”再把信小心翼翼地叠好,放回信封。在信封背面写上两个大字“领养”,“要孩子的也得回啊,安慰安慰人家吧!”另一封信一打开,三张邮票滑下来,老人吃力地欠身捡起,放在一个盒子里,里面全是用于[[赠书]]的邮票。
 +
 
 +
<p style="text-indent:2em;">一封特殊的信老人选择放在最后看,信写在以蓝天白云做底的信纸上,是老人救助到山东曹县的一个女孩,曾经的苦孩子高丽,现在叫王媛媛。信上这么写:“亲爱的爷爷奶奶:
 +
{{Infobox person 
 +
| 图像    =[[File:高耀洁2.jpg|缩略图|居中|250px|]]
 +
| 图像说明 =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tX6zYuGjykn0sRVDqYmibBNtmViciblvyba6WRHemOUafHqs4aOhEsdZ6E3KLe1D8o0fica1L4psLXdBpHUhZxGnA/0?wx_fmt=jpeg 原图链接]  [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9%AB%98%E8%80%80%E6%B4%81 来自360网]   
 +
}}
 +
<p style="text-indent:2em;">我好想好想您和爷爷……天凉了,应多注重身体。我知道您内心的忧伤和焦虑。也许您正为和我一样的孩子担忧,为了我们,您不惜时间、精力,用慈善的火焰点燃了一盏盏希望之灯,让我再次拥有亲情……”处理完这些信已小半天过去。老人说:“今天真不错哩,这么多信,没一封是骗子信!”(中午高耀洁说有点累了,让我下午2点半以后过来。)<ref>[https://weibo.com/p/1001603915167376272773  高耀洁:出走美国的“防艾奶奶,新浪微博 2015-12-01] </ref>
 +
 
 +
 
 +
<p style="text-indent:2em;">15:00,高耀洁坐在餐桌前,和罗新霞一起给上午来信的人回信或寄资料。看得出,老人对这三天抽出整段时间接受采访有点心疼,她执意坐在餐桌前,边拿着小棍子抹浆糊边说:“就在这儿说吧!”
 +
 
 +
<p style="text-indent:2em;">客厅那头,[[郭明久]]老人正在颤巍巍地往信封里塞宣传品,他塞了几次,厚厚的资料总是塞不进。“老婆儿,你是不是要50份?”
 +
 
 +
<p style="text-indent:2em;">“对啊!”两位老人的说话声音都很大,因为都有些耳背,“老头有点糊涂,一般不用他,今天忙不过来了,让他帮装信封。”高耀洁说,“有时把地址写错了,给退回来,寄一次四块,一来一回就浪费我八块钱。”
 +
 
 +
<p style="text-indent:2em;">16:00,前天来找高耀洁看病的一个妇女,又回来了。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她得的是梅毒,因为她“男人在外边跑”。高耀洁告诉她去防疫站再检查一遍,千万别信那些性病诊所医生的话。
 +
 
 +
<p style="text-indent:2em;">17:05,[[珠海]]一中学生打来电话说,他节省下几天的早点钱,想捐给“高奶奶”,请他代转给那些艾滋孤儿。像那天拒绝掉一笔30万元捐款一样,老人坚决辞谢。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00,晚饭过后,老人又坐在电脑前做例行的功课——改书稿。这普通的两天,有欣喜、快乐、愤怒,更多的是平凡、琐碎而具体的小事。■
 +
 
 +
===防“艾”历程===
 +
 
 +
<p style="text-indent:2em;">历年世界艾滋病日活动主题 1988年,全球共讨,征服有期;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89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0年,妇女与艾滋病;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1年,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2年,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3年,时不我待,行动起来;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4年,艾滋病和家庭;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5年,共享权利,共担责任;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6年,同一世界,同一希望;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7年,生活在有艾滋病世界的儿童;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8年,青少年———迎接艾滋病的生力军;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9年,关注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倾听、学习、尊重;
 +
 
 +
<p style="text-indent:2em;">2000年,预防艾滋病,男士责无旁贷。
 +
 
 +
<p style="text-indent:2em;">一位艾滋病患者临死前伸着骨瘦如柴的手哀求说:“高大夫,我就是输了一次血,咋就会没治?我不想死啊!我还有丈夫,有小孩子,他们都离不开我呀……”
 +
 
 +
<p style="text-indent:2em;">这是6年前的情景,也是高大夫接诊的第一个艾滋病人,患者的无知和痛苦深深刺痛了高耀洁的心,她作出决定,要尽自己余生的力量让人们了解艾滋病、关注艾滋病、远离艾滋病。
 +
 
 +
<p style="text-indent:2em;">76岁的高耀洁是[[河南]]省中医学院教授、妇科肿瘤病专家、河南省七届人大代表,10年前退休。本能享受轻松的晚年生活的她,却走上了宣传防治艾滋病的艰辛路途。
 +
 
 +
<p style="text-indent:2em;">高教授说:“看病,我一天最多能治几十个。而宣传防艾,每天都能使成百上千的人获得知识,从而挽救更多的人。”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9年10月,有人给她写信说,豫南某县一个卖血专业村的不少人感染了艾滋病,已不断有人死去,情况十分悲惨。
 +
 
 +
<p style="text-indent:2em;">过年春天,高耀洁自费租了辆车,从郑州跑到乡下为病人义诊、送药。没想到,竟有上百人围上来。
 +
 
 +
<p style="text-indent:2em;">一中年男人拿到药后,便掏出皱巴巴的几张零钱递过来。高说:“我是义诊,不要钱!”那男人却激动起来:“世上竟有给药不要钱的好人!我病了好几个月,都因为没钱一直没药吃!”两位患艾滋病的年轻夫妇,抱着一对新生的双胞胎挤过来,哭着对高教授说:“求您,给我们的娃看看。”经仔细检查,高耀洁不禁老泪纵横:“多可怜的孩子呀,一出生就……”“很多患者是因为生活拮据去卖血而染上艾滋病的,面对这些人,我感到压力更大了。”高教授说。此后,她一方面印发了大批防艾知识宣传单,同时,又给自己加上了深入艾滋病重病区义务讲课的重担。
 +
 
 +
<p style="text-indent:2em;">高耀洁家的墙上装挂着两行大字:“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这里已成为艾滋病患者咨询中心。人们有什么不懂的知识,找她;被别人歧视受了委屈,也找她。她每天要接几十个电话,回近10封信。至今,她已资助了17名艾滋病孤儿的学习和生活,加上免费行医、义务送药,更使她多年的积蓄所剩无几。高教授编写了一本名为《艾滋病性病的防治》的书,准备印10万册,成本至少得10万元,但目前她只筹了不到1万元。
 +
 
 +
<p style="text-indent:2em;">高耀洁说:“我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即使把房子卖掉,也救不了那么多艾滋病患者。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唤起全社会对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关注!”
 +
 
 +
高耀洁:我现在怎么做?第一个,我要继续宣传,我还要再写书,叫大家知道艾滋病是怎样一回事,让大家知道怎样预防,艾滋病并不是那么可怕,再一个的话就是说抓紧时间想办法解决孤儿的三个问题,生存问题,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这是我今后要做的事情。
 +
 
 +
== 相关视频 ==
 +
{{#ev:youku|XNDI4NDYwNTkwOA|640|center|<big>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 高耀洁</big>|frame}}
 +
 
 +
== 参考资料 ==
 +
[[Category:医生]][[Category:慈善家]][[Category:中国人]]

於 2019年12月27日 (五) 05:15 的最新修訂

高耀潔,女,山東曹縣人,生於1927年,1954年畢業於河南大學醫學院。河南省第七屆人大代表、九三學社成員、河南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河南中醫學院退休教授、婦科腫瘤病專家。多年來共花費近百萬元自費印刷防艾宣傳資料、救助艾滋病患者和艾滋孤兒,被媒體譽為"中國民間防艾第一人" 。

簡介

1996年她發現因輸血感染艾滋病的病例,開始意識到血液傳播艾滋病的嚴重性,從這一年開始,她自費進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並從2000年開始將主要精力放在對艾滋遺孤的救助方面。在6年多時間裡,她走訪了河南省100多個村莊,見過1000多個艾滋病患者;她自費出版《艾滋病、性病的防治》一書,免費發放30萬冊,僅此一項支出就達40多萬元。由她主辦編寫的《預防艾滋病的知識》報也已經出版15期,印數達53萬份。

高耀潔
高耀潔.jpg
出生 1927年1月1日
高耀潔
國籍 中國
職業 婦科腫瘤病專家

2001年,「全球衛生理事會」授予她當年「喬納森·曼衛生及人權獎」,她將2萬美元獎金和1萬美元贈款,全用來加印《艾滋病性病的防治》一書。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稱讚她是一位在中國農村從事預防艾滋病宣傳教育的女性活動家。2002年她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亞洲英雄」、被《商業周刊》授予「亞洲之星」稱號;2003年上半年,又獲得「亞洲的諾貝爾獎」——亞洲拉蒙-麥格塞公共服務獎; 2004年當選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2003年年度人物;2007年3月,赴美接受了世界婦女權利組織「生命之音(Vital Voices Global Partnership)」的年度「全球女性領袖」獎。

所獲獎項

◆2001年,高耀潔獲全球健康理事會頒發的「喬納森·曼恩健康與人權獎」,這個獎每年只頒給一位,獎金為2萬美元。但由於種種原因,她未能親往美國領獎,而高耀潔說,在此之前,包括比爾·蓋茨的夫人在內已預約見面並表示要捐款。在提及高耀潔時,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原文如下:「隨後你將聽到其中的一個人:高耀潔醫生。今晚,我們向她獨自在中國鄉村推行HIV教育的工作表示敬意。同你們所有人一樣,我非常遺憾她不能夠親自來領取這一獎項。」

◆2002年3月10日,高耀潔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5位「亞洲英雄」之一,被列為第9位。 「她只是位退休的醫生,但面對疫情,她拒絕保持沉默。」向讀者這樣介紹高耀潔的是《時代》周刊駐上海記者漢娜·比姬(Hannah Beech)。她是第一位去河南艾滋病村採訪的外籍記者。2003年12月20日下午,馬上要啟程去機場、赴歐洲過聖誕節的漢娜·比姬向記者回憶,在去後來有名的「艾滋村」——上蔡縣文樓村之前,漢娜在鄭州見到了高耀潔。在此之前,漢娜以為這只是「很短的採訪」,但她們一下子談了3個小時,雖然老人很重的開封口音讓漢娜在理解上遇到點麻煩。「她(高耀潔)是一個非常好的人。她的堅強、她的勇氣都給我很深的印象。」

◆2002年7月,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25位「亞洲之星」之一。頒獎晚會在10月22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英國前首相梅傑為高耀潔頒了獎。 《商業周刊》以《艾滋社會活動家》為題,介紹了高耀潔。「我的餘生,將會繼續艾滋教育」;「作為一個醫生,我一天最多只能治十位病人;但是通過教育,我一天可以達到上千人。」文章里說,高耀潔「最近的事業是:為那些因為艾滋失去父母的孩子繼續得到教育而奔忙」。

◆2003年8月,獲「拉蒙——麥格塞塞」獎,此獎被稱為「亞洲的諾貝爾獎」(如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曾在1984年獲此殊榮;中國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在2001年亦獲獎)。

2003年的獲獎者有7位,高耀潔獲得的是「公共服務獎」(Public Service)。頒獎大會8月31日在菲律賓舉行,高耀潔請人代領了獎盃、獎品和獎金。馬尼拉市市長贈送一金鑰匙,並授予她榮譽市民稱號。

組織方對高耀潔的評價是:「通過授予高耀潔醫生2003年度的麥格塞塞公共服務獎,理事會藉此表達對她在對抗中國艾滋病危機中表現的強烈個人獻身熱情和富於人情味的工作的讚賞。」■

人道主義

她有一雙被裹過的腳,從5歲一直裹到11歲,1.60米的身高配上這雙只能穿34碼鞋的小腳,走起路來總是讓人擔心。於是,跟她在一起,你不自覺地會忍不住伸手扶她。有時候,她也會用手緊緊拉着你——那略顯乾澀、粗糙的老人的手給你的感覺溫暖而踏實。而更多時候,她會輕輕卻很堅決地推開你的手——她不需要幫助,她要一個人走。 53年前的夏天,擔心學校因「小腳」而不要她,她特地穿了一雙球鞋,鞋尖里偷偷塞滿了棉花,最終如願邁進河南大學醫學院的大門。4年後,這雙腳又帶她走進河南中醫院產科病房和手術台。在其後的數十年裡,她成為一名出色的婦產科醫生,將無數生命帶到了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上。

從1996年開始,本已退休應該頤養天年的她又用這樣一雙腳,一步步走進了豫南一些艾滋病惡性爆發的鄉村,為那些從肉體到靈魂都經受折磨的受難者送去藥物和金錢、知識和慰藉。儘管在這場巨大而慘烈的災難面前,她也意識到自己所能做的直到最後也僅僅是「杯水車薪」。但與此同時,她從未放棄地衝破重重阻力,讓外界透明地了解到了正在這裡發生的一切。

「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在自己的國家不讓(艾滋)這個問題溜走的人。」2003年11月10日,來清華大學參加「AIDS與SARS國際研討會」的克林頓這樣說。克林頓也許不知道,與他近在咫尺的台下,就坐着這位有一雙小腳的7旬老太——高耀潔。這個平凡的她就是被他稱為「真正的英雄」中的一位。

這雙小腳曾是舊世界的一個象徵,但在這一刻,高耀潔,這位77歲的老人,卻成了中國民間抗擊新世界人類共同面臨的新災難——艾滋病的偉大象徵。在與這場災難的戰爭中,中國新一屆政府在針對艾滋病公共政策上的變化,或許是2003年最值得被記錄下來的一頁。

中國嚴峻的艾滋病疫情,曾被國際社會普遍擔憂「坐在即將爆發的火山口上」。2003年,中國政府宣布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為84萬,發病人數為8萬,中國的艾滋病患者人數已躍居亞洲第二,僅次於印度。2003年9月,中國衛生部常務副部長高強在聯合國出席關於艾滋病問題特別會議時承認,「艾滋病防治工作仍面臨着嚴峻的形勢,艾滋病在中國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實際上,自2001年以來,中國已進入艾滋病發病和死亡的高峰,2002年全年報告艾滋病病例數比2001年增長44%。有學者警告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至少有80%生活在中國農村,如果不能加大防治力度,就會由於病情惡化馬上變成艾滋病病人。而由於醫藥負擔沉重,一個病人會使兩三名人口變成赤貧。

如果按照現在艾滋感染者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全國將出現1100萬感染者。再以現在的推算方式,以800萬農村感染者計算,艾滋病所造成的貧困人口將高達2400萬到3200萬。克林頓曾在演講中警告說:「如果有1500萬到3000萬人得了艾滋病,就將讓你們的經濟成果毀於一旦。」世界銀行發表的報告也指出,如果繼續對艾滋病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艾滋病就會在三代人的時間裡毀掉一個社會。「已到了亡羊補牢的最後時刻!」此前不少專家這樣大聲疾呼,艾滋病甚至被廣泛地提升至「國家安全危機」的高度來談論。

關於艾滋病,在2003年或許被更多普通民眾記住的,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艾滋病人握手的畫面。溫家寶看似很隨意的舉動,被賦予了更多的意味——他實際上在代表政府向外界傳遞一種明確而強烈的信息——總理溫家寶在醫院停留的一小時,實際是中國政府展現其重視艾滋病現狀,並有決心在最大可能下抑制艾滋病蔓延的一大步。 相對政府所體現的國家力量,民間的防艾力量也許微不足道,但高耀潔作為這支特殊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符號,推動了有關部門對艾滋病現狀的認識及決策的決心。到今年的10月1日止,這位老人自編、自寫、自費印刷的宣傳品《預防艾滋病的知識》已出了16期,總印數達61萬份,遠遠超過河南省任何一級衛生部門及其他機構在這方面的宣傳量。

與此同時的一個事實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無論是艾滋病、艾滋病感染者還是民間防艾人士,都處於邊緣化地位。但到了2003年,正是這位步履蹣跚的老人的堅持不懈,使她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主流媒體上。儘管對於大多數民眾來說,高耀潔仍是個相對陌生的名字,但那些經歷苦難的人會永遠銘記她、感謝她。

也許我們無法判斷高耀潔在國家防治艾滋病的政策選擇上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她的意義,更多在於喚醒國民對艾滋病的認知,呼籲大家對艾滋病人拿出愛心。第55屆聯大主席霍爾克里曾面對全世界的新聞媒介這樣讚譽過這位堪稱偉大的中國女性:「知識是艾滋病的最佳疫苗。在中國河南,就有一位傾盡心血義務宣傳預防艾滋病知識的人,她的故事跌宕起伏,她的精神讓人欽佩不已……」[1]

2003年的高耀潔

晚餐是那麼簡單:玉米糊粥,素炒土豆絲,一份熟食,兩盤鹹菜,外加一盤饅頭。惟一的奢侈品是炒雞蛋:「你不是客人嗎?專為你炒的!」

這是高耀潔家12月17日的一頓普通晚餐,一年中絕大多數老兩口的日子都是這樣過的。而在前不久,她剛剛在國際上獲得了一筆5萬美元的獎金,「這兒、這兒,都是我的錢!」她打趣地指着一個房間裡挨着幾面牆、碼到一人高的書。它們是高耀潔幾年來為宣傳艾滋病知識而付出的全部心血,整個房間都瀰漫着一股淡淡的油墨味道。這些讀物全部免費贈閱,一有來信索書,老人馬上記下地址,以最短的時間寄出去:「咱不能拖着不辦,人家以為贈書是假贈咧。現在騙子太多,咱不能再讓人以為遇到騙子了。」

吃完晚飯,高耀潔趕緊戴上老花鏡,一頭鑽進小屋,開始修改書稿。別看快80了,老人還有自己的電子信箱,發郵件需要別人幫助,但自己可以收信打開看。從今年夏天開始,高耀潔主要忙於將幾年來收到的群眾來信結集出版,暫定名為《一萬封信》。高耀潔一篇篇地看,不時念念有詞,放下稿件,再一個字一個字地改。自謙「以前只會寫病歷」的高耀潔幾年前曾拜過一位老師專門學寫作。

2003年是高耀潔「抗艾(滋病)」的第八個年頭。12月4日,高耀潔剛剛從豫南有艾滋病疫情的地區返回,給那裡的孤兒送衣物。「都零下2攝氏度了,孩子還穿着單褲跑。」高耀潔用很重的開封口音,有些生氣地大聲說。她一直想把那裡的孤兒介紹到一個健全的家庭里,但最近又遇到阻力,雖然想認領這些孤兒的人有許多。「他們不叫出來」,說是有官員擔心「艾滋孤兒」出去,丟河南的臉。

提起這些,老人總是顯得怒氣沖沖:「我對那些當官卻不關心老百姓的,最痛恨了。」自1996年與艾滋病打上交道之後,太多的苦惱、無奈甚至憤怒,無法讓她保存一顆平和的心。這位77歲的老人,愛也強烈,恨也強烈。進入得時間越長、越深入,她就越不平和。前幾天在清華大學參加的研討會上,一位專家曾發言稱,中國的艾滋病感染者39%是吸毒感染,這與高耀潔所接觸的大量因賣血或輸血而感染艾滋病的現實相悖,她認定那位專家是出於種種考慮在「討好某些人」:「我雖然上前跟她握了手說了幾句話,但我心裡彆扭得很,你瞎話不說行不行?」

偶爾,這位面部線條一直顯得很硬朗的老人也會流露出那麼一絲疲憊和倦怠,「時間不夠用啊」。她的聲音有些虛弱,「我心裡明白,這個歲數,馬上就干不動了,這很可能是我的最後一本書了……」

非「賢妻良母」的高耀潔

高耀潔與老伴郭明久在年輕時是經人介紹,相識、結婚、生子的。兩人育有一子兩女。今年78歲的郭明久是東北人,畢業於瀋陽中國醫科大學,24歲那年隨「四野」進關,從此紮根河南,但至今還保留着純正的東北口音。

離休前,郭明久在河南省委做保健醫生,是對「紀律」和「保密」要求頗強的單位,時間長了,便也造就謹慎、不願惹事的性格,偏偏遇上這麼位老伴。家裡人都說,高耀潔在外面「闖禍」,天塌下來也不管不顧,可苦了這位生性溫和的老伴,替她擔着心,也是「一晚上一晚上地睡不着覺」。 「我這個老婆子是山東人的倔脾氣。」郭明久老人一邊說,一邊笑眯眯地看着身旁的老伴,「我不怕你笑話,家裡的洗衣服、買菜、做飯,哪一樣都是我的事。她身體也不好,在外面壓力也大,我儘量給她減輕負擔吧。我再不幫她,她不就毀了嘛!」老人語調平和地說。

「年輕時俺很差勁,一星期不洗臉,十年都用一塊錢的雪花膏。」那時,她甚至一個星期都不回家,以至於孩子到現在進門只喊爸不找媽,「我咋回家?天天忙得跟驢子一樣,不是病房就是手術室。一忙就忙到天明。」有時候太忙,高耀潔乾脆就住在醫院,「瞪眼看產房」。那時她負責47個病床,「今天這個生不下來,明天那個出事了,多少命在我手裡啊!」高耀潔也替自己作小小辯護:「不是我不管家,是我顧不上管。我覺得自己的事業是第一位的。」

高耀潔家裡至今沒有洗衣機。直到今年冬天才找到一個小姑娘,幫做做飯、洗衣服,快80歲的郭明久老人才算暫別自己洗衣服的歷史。平時高耀潔要向外地寄書、寄材料,都是老人用自行車一點一點馱到郵局,幫着發出去的。寄書所需郵票都是索書人自己寄過來的,所以經常是郵局的人幫了半天,而他們「連一張郵票錢都不讓人家賺」。一次、二次下來,對方臉色便有些難看,常常把他晾了很長時間再過來。在機關里多少受人尊重的老人臉皮薄,下次再換另一家郵局,路遠也得換。但再怎麼換,寄這麼多、這麼頻繁總是要輪迴來的。以後再去,老人索性「豁出去」低頭不看對方,「辦理完後連說幾聲謝謝,人家都不吱一聲」。兒女們都心疼:「我這個老爸,可讓我老媽折騰完了!」

「我跟老婆子說,咱不幹這個行嗎?咱安安心心地在家裡呆着挺好的。她說,『見死不救,咱學醫的可不這麼幹』。」郭明久對老伴的態度也很矛盾。一些艾滋病人經常上家裡找高耀潔,說句老實話,老人心裡也有點怕:「特別是已發病的那些人,臉色很難看,眼睛也都是黃色的,一上門就要錢。」上門的艾滋病人,如果沒藥吃了,老伴一句囑咐,郭明久得上街替他們買藥;留這些病人在家吃飯,做飯的也是郭明久。吃完飯有些人還不走,「你給二三百,高興地走了,不高興的,還在這兒」。

從2001年,家裡的財權被郭明久老人收回,因為家裡的錢都被高耀潔花在艾滋病人身上。每月高耀潔2000元左右的退休金歸郭明久管,再「發」給高耀潔500左右零花錢。「她有時花得手痒痒了,跟我說,老伴兒,再給我點錢吧。我也心疼她,有時再給她幾百的。」郭明久說主要是擔心兩人的「保命錢」都存不下。

「平心而論,我真希望我的母親是那種傳統的賢妻良母。」郭鋤非是高耀潔與郭明久的大兒子,談起自己的母親,聽得出,郭鋤非充滿了複雜的情感。不久前,高耀潔接受了中央電視台《面對面》的一次採訪,一旦成為公眾人物,家中的私事、瑣事也意味着進入了公眾視野。在那期節目裡,高耀潔說自己將「艾滋孤兒」領回家過春節,兒子嫌棄、不回家過春節的事。問起這件事會不會讓兒子不高興,高耀潔毫不在意:「沒事,他不在乎!」郭鋤非說:「舉反面例子,說別人不太好,說自己家人挺合適的。」

「她啊,是我的big trouble(大麻煩)!」郭鋤非嘆了口氣,轉而有點戲謔地說,言語裡更多的卻是無奈。高耀潔在「文革」中的境遇並不好,被戴高帽,胃也被打壞,後來切除了3/4。因為「不說軟話」,她被斷續關到太平間裡8個多月。為了整高耀潔,當時只有14歲的郭鋤非被逼着承認「反革命」舉動,「他們讓我咬她我不咬」,結果,只有14歲的郭鋤非被改了年齡,判了3年。「我也破了河南的紀錄了——年齡最小的犯人。」

「她年輕時就是這樣,從來不顧家,什麼事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郭鋤非說,「如果說『慈母』,她離得很遠。」郭鋤非記得,小時候自己在外邊玩,母親下班回來,手裡抓着幾個衛生棉球,把臉、脖子、手擦成黑的一扔,孩子又野得不知哪裡去了。

「你不理解她給我、給這個家帶來的麻煩,你不會體會到把一個人置到有些人的對立面的那種壓力,這種壓力是難以承受的……」郭鋤久有些激動,「她80了,怕啥?她從來不替孩子想。」「父親是個大好人,跟着她,承擔太多太多的壓力。」聽得出,郭鋤非十分心疼自己的父親。「我對她談不上欽佩。」郭鋤非坦率地說。

高耀潔與小女兒關係緊張。因為女兒也在醫院工作,受她牽連工作受到很大影響,最後選擇移民到加拿大生活,至今與高耀潔關係緊張。女兒埋怨她不為子女考慮,她說女兒「懦弱」。問她難不難過女兒對她的隔膜,老太太不假思索地說:「不難過!人家好多艾滋病人過得比她還慘哩!」高耀潔對子女的態度似乎也不能理解,「他們跟着我倒霉,但艾滋病人比他們更倒霉哩!」

「《面對面》的王志曾問她,『你先把自己的事辦好了沒有?』我覺得這話問得對。按說我爸是解放前參加革命的老幹部,他們倆晚年應該過得很好,你看現在,家徒四壁……隨她吧,終究是我的母親,攤上了,沒辦法……」郭鋤非說。[2]

一個人的戰鬥

在高耀潔家採訪的最後一天是12月19日,因為第二天,高耀潔將赴濟南,作為嘉賓參加一電視台元旦晚會的錄製,講述她和幾位被安置到山東的艾滋孤兒的故事。

從2001年起,高耀潔開始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救助艾滋孤兒上,她至今不能忘懷的一個場面是:大冬天,8歲左右的孩子光腳拖着一雙破鞋,一崴一崴地走着。連凍帶爛,腳後跟都露出裡面的骨頭來。這孩子倒也不笨,抹了點鍋底灰敷在上面,原來他是一個父母都因艾滋病去世的孤兒。高耀潔一直遺憾後來再也沒找到那個孩子,沒把他「救」出來,「問題是不止是一兩個孩子這樣,太多太多了!」經她聯繫的孤兒有164個,以前高耀潔經常給孩子們寄錢寄學費,但後來她不得不改變了策略。

2002年7月31日!」老人有點氣沖沖地回答改變她決定的那個日子。那一天,她發現一個孤兒的叔叔把她寄過去的1100元錢用做賭博。此前,她給了一個叫馮團偉的13歲小男孩3個學期的學費600元錢,結果發現孩子一天學都沒上,在河溝里挖沙土掙錢。錢都被孩子的大伯領走。「一個馮團偉就把我氣得夠嗆!」因為錢和生活用品都落不到孩子手裡,高耀潔於是決定不再給那些孤兒寄東西。

高耀潔的老伴郭明久老人說:「艾滋病是個太複雜的大問題,吃飯、穿衣、住行,哪一樣聽起來都很簡單,但哪件事情都很大。心都是好的,但如果沒有政府支持,僅憑個人的力量,太難了!」

高耀潔還是決定儘自己的力為孩子做點什麼。經她介紹,6個艾滋孤兒落戶到她的老家——山東曹縣。其中一個孩子剛到山東時,身上髒得被媽媽放在澡盆里洗了幾個鐘頭才洗乾淨,他的小手卻死死抓住髒衣服不肯放鬆,怕扔掉後沒有衣服穿。煮熟的雞蛋剝皮後放在面前也不知道如何吃,因為以前從來沒吃過。另一個孩子因為有饃吃,便覺得到了天堂,每個孩子背後的故事都令人心酸。

12月18日中午,一位台灣商人輾轉打電話找到高耀潔,表示想捐30萬元,請她幫助,為艾滋病做點事情。高耀潔拒絕了。從某種角度說,「高耀潔」已形成了一種品牌效應,她振臂一呼,至少也是應者甚眾。但越是這樣,她越是小心地觀察着,不輕易出讓自己的名聲。她謝絕了不同派別的邀請,推掉了一筆又一筆無條件信任她而捐出的錢。在旁觀者看來,這種拒絕簡直就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但老人對這一點毫不動搖。雖然她也承認單個人的力量遠遠沒有組織起來形成的力量大。

「我沒辦法啊,我也很矛盾,又想幫助人,又怕受騙上當。」老人坦率地承認自己的難處。當自己的防艾戰爭打得越來越有成果的時候,高耀潔也對周圍的各種各樣「防艾」團體或個人,保持着充分的戒心和警惕,有時候甚至令人感覺太過敏感、太過謹慎。但畢竟,我們無法理解和體會她8年來所面對的壓力。

「你一味地排斥跟團體合作,是不是太絕對了?」忍不住向她提出這樣的疑問。「沒辦法,矯枉必須過正。」老人毫不動搖,「跟一些團體走,我不知道他們到底想為艾滋做點什麼;跟財迷走,我遺臭萬年。你沒跟他們打過交道,你不知道這裡面有多複雜……我不如就現在這樣。」

「我快80歲的人了,要留得清白在人間。」高耀潔不止一次這樣說,「我就是擔心這些東西以後交給誰,交給誰我都不放心。」老人家一次又一次以審慎而挑剔的目光巡視周圍可能的人選,掂量這個「貪不貪」,那個犧牲精神夠不夠。自然,無論在哪一點上,都沒有幾個人能再超過她的高度。

此次去鄭州採訪高耀潔之前,曾在清華大學舉辦的防艾滋研討會上見到高耀潔。一個大學生盛讚她是「grassroot(草根階層)」的代表,老人有些茫然地看着對方。

今年,高耀潔遭遇了一場官司,因為在她的宣傳品中有一篇《你詐騙艾滋病病人的錢財不感到可恥嗎》文章,湖北襄樊退休工人、「氣味學專家」李德敏認為高耀潔是在貶損自己,因而起訴高耀潔。一審被判敗訴後,原告李德敏在上個月不服判決,又將判決法院告到檢察院。雖然在旁觀者看來,對方無論從知名度還是影響力來說,都與她相差懸殊,但老人受到的傷害卻是旁人難以理解的。她留心「對手」每一篇對她的反擊文章,氣憤地反駁,她甚至懷疑這起訴訟案背後有些別有用心:「他贏得了、贏不了,都是分散我的時間,我在世的時間有限了……」

「我的智力、我的能力,有時真的應付不了外面的環境,那真是四面楚歌啊……」談及這場官司,不知觸動了高耀潔哪一棵脆弱的神經。本來表情很堅定的老人突然神情愴然,一行清淚緩緩流下滿是皺紋的臉。

相關信息

普通的兩天

2003年12月18日,星期四

10:00,開過門後,高耀潔轉身走到茶几前戴上假牙。 「霞——倒水!」喊高耀潔「奶奶」的羅新霞跟高耀潔無任何血緣關係。幾年前,高耀潔在河南省的一些大專院校為學生開講座,羅新霞是聽她講座的一個。

「她比俺親奶對俺還好。」小霞跟這個家很融洽,她聽完課後就找高耀潔。「奶奶讓我星期六、星期天到她家,吃完飯再拿一袋子東西回來。我字寫得不好,她讓我練字。她就是這樣,看不得人受苦。」幾個月前,她把表妹介紹過來,幫這對老人干點家務,郭明久老人這才結束洗衣服的歷史。

10:30,電話響了,原來是有兩個從西安來的婦女,到鄭州找了一天才找到她。其中一位說自己喪夫,老來無負擔,「看了高老師的先進事跡」,想過來收養一個艾滋孤兒。怕不信她,矮個的帶來了封介紹信給大家看。覺得遇到了知心人,高耀潔很高興地聊起來,中午留她們吃飯。但吃完飯,老人才弄明白原來上午的高個婦女是某醫藥研究所的,想借高耀潔幫助,說她的藥能治好艾滋病。老人將這類人都定義為「騙子」:「這兩個壞傢伙,耽誤了4個小時,真可恨!」

15:15,新一期《預防艾滋病的知識》校樣送過來了,高耀潔戴上老花鏡,一字一句地看。電話再響起。記不清這是多少個電話了,電話那頭很急促的聲音:「高教授,我的男人被人打了,你說咋辦哩?」打電話的是高耀潔曾接濟過的一位艾滋病人的妻子。老人實在沒什麼好辦法,安慰片刻掛下電話。

18:00,電話又響。是一個四川的小伙子打來的,說是希望幫高耀潔建自己的網站,又花了很長時間介紹自己。老人不知如何處理,想來想去讓他去找另一位知名的反艾人士胡佳。

19:00,開始編輯《一萬封信》書稿。小霞幫她打印出來,老人在紙上寫寫劃劃改得很認真(記者20:00離開,高耀潔次日告知,這天晚上她一直工作到12點)。

2003年12月19日,星期五

10:30,小霞的表妹取信、取報紙回來了。清點後共33封,「算是中等」。

高耀潔戴上老花鏡,打開信,一邊看一邊低聲念叨着:「我有一個女兒……想領養一個孤兒。」再把信小心翼翼地疊好,放回信封。在信封背面寫上兩個大字「領養」,「要孩子的也得回啊,安慰安慰人家吧!」另一封信一打開,三張郵票滑下來,老人吃力地欠身撿起,放在一個盒子裡,裡面全是用於贈書的郵票。

一封特殊的信老人選擇放在最後看,信寫在以藍天白雲做底的信紙上,是老人救助到山東曹縣的一個女孩,曾經的苦孩子高麗,現在叫王媛媛。信上這麼寫:「親愛的爺爺奶奶:

高耀潔
高耀潔2.jpg

我好想好想您和爺爺……天涼了,應多注重身體。我知道您內心的憂傷和焦慮。也許您正為和我一樣的孩子擔憂,為了我們,您不惜時間、精力,用慈善的火焰點燃了一盞盞希望之燈,讓我再次擁有親情……」處理完這些信已小半天過去。老人說:「今天真不錯哩,這麼多信,沒一封是騙子信!」(中午高耀潔說有點累了,讓我下午2點半以後過來。)[3]

15:00,高耀潔坐在餐桌前,和羅新霞一起給上午來信的人回信或寄資料。看得出,老人對這三天抽出整段時間接受採訪有點心疼,她執意坐在餐桌前,邊拿着小棍子抹漿糊邊說:「就在這兒說吧!」

客廳那頭,郭明久老人正在顫巍巍地往信封里塞宣傳品,他塞了幾次,厚厚的資料總是塞不進。「老婆兒,你是不是要50份?」

「對啊!」兩位老人的說話聲音都很大,因為都有些耳背,「老頭有點糊塗,一般不用他,今天忙不過來了,讓他幫裝信封。」高耀潔說,「有時把地址寫錯了,給退回來,寄一次四塊,一來一回就浪費我八塊錢。」

16:00,前天來找高耀潔看病的一個婦女,又回來了。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她得的是梅毒,因為她「男人在外邊跑」。高耀潔告訴她去防疫站再檢查一遍,千萬別信那些性病診所醫生的話。

17:05,珠海一中學生打來電話說,他節省下幾天的早點錢,想捐給「高奶奶」,請他代轉給那些艾滋孤兒。像那天拒絕掉一筆30萬元捐款一樣,老人堅決辭謝。

19:00,晚飯過後,老人又坐在電腦前做例行的功課——改書稿。這普通的兩天,有欣喜、快樂、憤怒,更多的是平凡、瑣碎而具體的小事。■

防「艾」歷程

歷年世界艾滋病日活動主題 1988年,全球共討,征服有期;

1989年,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讓我們相互關照;

1990年,婦女與艾滋病;

1991年,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戰;

1992年,預防艾滋病,全社會的責任;

1993年,時不我待,行動起來;

1994年,艾滋病和家庭;

1995年,共享權利,共擔責任;

1996年,同一世界,同一希望;

1997年,生活在有艾滋病世界的兒童;

1998年,青少年———迎接艾滋病的生力軍;

1999年,關注青少年,預防艾滋病———傾聽、學習、尊重;

2000年,預防艾滋病,男士責無旁貸。

一位艾滋病患者臨死前伸着骨瘦如柴的手哀求說:「高大夫,我就是輸了一次血,咋就會沒治?我不想死啊!我還有丈夫,有小孩子,他們都離不開我呀……」

這是6年前的情景,也是高大夫接診的第一個艾滋病人,患者的無知和痛苦深深刺痛了高耀潔的心,她作出決定,要儘自己餘生的力量讓人們了解艾滋病、關注艾滋病、遠離艾滋病。

76歲的高耀潔是河南省中醫學院教授、婦科腫瘤病專家、河南省七屆人大代表,10年前退休。本能享受輕鬆的晚年生活的她,卻走上了宣傳防治艾滋病的艱辛路途。

高教授說:「看病,我一天最多能治幾十個。而宣傳防艾,每天都能使成百上千的人獲得知識,從而挽救更多的人。」

1999年10月,有人給她寫信說,豫南某縣一個賣血專業村的不少人感染了艾滋病,已不斷有人死去,情況十分悲慘。

過年春天,高耀潔自費租了輛車,從鄭州跑到鄉下為病人義診、送藥。沒想到,竟有上百人圍上來。

一中年男人拿到藥後,便掏出皺巴巴的幾張零錢遞過來。高說:「我是義診,不要錢!」那男人卻激動起來:「世上竟有給藥不要錢的好人!我病了好幾個月,都因為沒錢一直沒藥吃!」兩位患艾滋病的年輕夫婦,抱着一對新生的雙胞胎擠過來,哭着對高教授說:「求您,給我們的娃看看。」經仔細檢查,高耀潔不禁老淚縱橫:「多可憐的孩子呀,一出生就……」「很多患者是因為生活拮据去賣血而染上艾滋病的,面對這些人,我感到壓力更大了。」高教授說。此後,她一方面印發了大批防艾知識宣傳單,同時,又給自己加上了深入艾滋病重病區義務講課的重擔。

高耀潔家的牆上裝掛着兩行大字:「但願人皆健,何妨我獨貧」,這裡已成為艾滋病患者諮詢中心。人們有什麼不懂的知識,找她;被別人歧視受了委屈,也找她。她每天要接幾十個電話,回近10封信。至今,她已資助了17名艾滋病孤兒的學習和生活,加上免費行醫、義務送藥,更使她多年的積蓄所剩無幾。高教授編寫了一本名為《艾滋病性病的防治》的書,準備印10萬冊,成本至少得10萬元,但目前她只籌了不到1萬元。

高耀潔說:「我一個人的力量太有限了,即使把房子賣掉,也救不了那麼多艾滋病患者。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能喚起全社會對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的關注!」 高耀潔:我現在怎麼做?第一個,我要繼續宣傳,我還要再寫書,叫大家知道艾滋病是怎樣一回事,讓大家知道怎樣預防,艾滋病並不是那麼可怕,再一個的話就是說抓緊時間想辦法解決孤兒的三個問題,生存問題,教育問題和心理問題,這是我今後要做的事情。

相關視頻

感動中國2003年度人物 高耀潔

參考資料

  1. 高耀潔-近況與選擇,百度 2018-07-24
  2. 高耀潔 這個眾叛親離、爭議無數的中國裹腳老太太,風燭殘年流亡海外,可她卻是當之無愧的亞洲英雄?! ,快資訊 2018-0116
  3. 高耀潔:出走美國的「防艾奶奶,新浪微博 2015-12-01